参与
——教学情境创设的灵魂

2013-04-12 21:34邱长群
化学教与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反应釜创设情境

邱长群

(江苏省盱眙中学江苏盱眙211700)

参与
——教学情境创设的灵魂

邱长群

(江苏省盱眙中学江苏盱眙211700)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参与”为核心的情境创设,能更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激活学生,给学生持续的动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文章通过不同的案例就如何创设参与式教学情境作出探究和思考。

参与;情境;创设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材弱化了以往课程内容的学科化倾向,在传授知识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何让学生参与进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新的亮点。创设参与式教学情境能够让三维目标的达成更有利、更有效。参与式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让学生动起来,一种参与式的学习,形式上的主体热闹,而是要做到师生积极地交往和互动,达到认识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参与”既体现在情感的意愿、积极、享受的过程,又外显在学生的实际投入和产出,即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目标的达成。可以说,没有这种“参与”理念下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必将事倍而功半。以“参与”作为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应该为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所认可、重视并加以有意识地运用。

一、使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创设民主情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目的就是要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与学习中。“民主”是相对于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情况而言。老师创设民主的教学情境,就是在适当的知识探究、认识环节中,给予学生多种机会: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

案例1:学习钠与水的反应

先展示钠,学生提出问题: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讨论之。

让学生取用,观察钠块,产生疑问:钠暴露在空气中,为什么它的颜色和光泽会发生变化?

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实验,得出下列现象,讨论产生的原因,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⑴钠浮在水上。⑵熔化成光亮的小球。⑶向各个方向迅速移动。⑷发出“嘶嘶”的响声。⑸溶液变红(水中提前滴入几滴酚酞)。⑹生成的气体可点燃。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辨析解决:

⑴钠着火后能否用水灭?改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如何灭?⑵钠能否置换出水溶液中排在它后面的金属?让学生动手实验(以硫酸铜溶液为例),观察现象,事实说话。

升级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⑴钠与水反应,内壁上变黑,该黑色物质可能是什么?产生的原因?⑵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观察到有黑色物质产生,该黑色物质可能是什么?产生的原因?⑶能否用钠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

学生在以上众多的参与机会中,发现问题,辨析是非,优劣对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民主性”。

二、使学生产生给予参与的心理——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着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适时地创设“悬念”,使学生感受到给予参与的暗示,从而产生参与意愿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

案例2:学习“铝与氧气的反应”时,欲了解铝表面容易生成一层稳定的氧化膜,可通过实验创设悬念:①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学生观察到铝箔熔化,失去了光泽,但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为什么?由此引入氧化膜概念。②是否把铝箔表面的氧化膜去掉后再加热,铝箔熔化就会滴落?另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除去表面氧化膜,再加热至熔化。学生观察到熔化的铝仍不滴落,这又是为什么?进一步研究铝与氧气的反应,探讨氧化膜的形成机理。③假如铝表面不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情况又会怎样?增加铝条的“毛刷实验”,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疑问与好奇。④生活中铝制品表面氧化膜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处理的?通过一步一步制造悬念,一层一层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的心理暗示,始终吸引着学生不断参与某个问题的探究,体验着知识产生与发展是自然而然的,而问题的解决又是必须的。

三、使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创设空白情境

一幅画涂绘满纸,未必尽善尽美,如果适当留下空白反而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教学也要讲点“空白”的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布白”,是课堂教学中美的升华。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围绕某一专题沸水旋风似地热烈讨论时,应给每个学生独自静静思考的充足时间;教师有时宛如率兵攻关一般地带领一班学生讲解难题,也应给学生悄悄演题或做作业的空儿。这种在时间、空间、声音上的一块块空白,给了学生消化、吸收、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

案例3:在一定条件下,RO3n-和F2可发生如下反应RO3n-+F2+2OH-=RO4-+2F-+H2O,已知R为短周期元素,则可知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价为______,元素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

教师在讲解该题时,不要急于去挑明解题思想和易错处,而应该给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发现、思考,哪怕得出的一些结论是错误的,错误的正是有价值的。上题中学生静静体会着电子守恒或电荷守恒解题的妙处,高兴地求出RO3n-中R的化合价为+5,却因思维定势得出R为第二或第三周期第ⅤA族的结论。这时教师适时点拨,由RO4-判断R的最高价态+7,推断出R为第ⅦA族,让学生恍然大悟。教师不失时机地立刻反问R为氟还是氯?继续留有“空白”,让学生思考,使其暴露知识上的盲点,思维上的漏洞。

四、使学生扩大参与的触角——创设信息情境

教材叙述知识和生活往往是“由繁到简”的过程,这比真实的生活要高、要抽象。通过教学情境设计,要设法做到“由简到繁”,把教材概念化的知识细节化、情节化即信息化,把它还原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人和事,扩大学生的认知、接触范围,使学生有新鲜感、认同感,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案例4:学习乙醇的性质时,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就创设了以下的信息情境。

据某报报道,2002年10月9日下午,某厂发生一起严重的化学事故。该厂生产中需要无水苯作为溶剂,因此,使用苯前需用金属钠除掉苯中少量的水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误将1300 kg甲苯当作苯投进一个反应釜中,并向反应釜内投入了1O kg左右的金属钠。由于甲苯中含水量比苯少,金属钠不能被完全消耗掉,在反应釜四壁还残留有5 kg左右的金属钠。

由于金属钠很活泼,遇水即发生剧烈反应,危险性极大。该反应釜严重威胁着该厂和周围群众的安全。经过众专家研究后,提出了三种处理事故的建议:

(1)打开反应釜,用工具将反应釜内的金属钠取出来;

(2)向反应釜内加水,通过化学反应“除掉”金属钠;

(3)采用远程滴加乙醇的方法向反应釜内加入乙醇,并设置放气管,排放乙醇与金属钠反应产生的氢气和热量。

专家们进行了周密的研究和部署,经过紧张作业,至第二天晚8时,险情终于安全排除。

你认为哪一个建议更合理、更安全?你还有其他方案吗?请思考后与同学们交流。

五、使学生增强参与的知觉——创设真实情境

生活是真实的,化学是真实的!真实情境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仪器、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包括重要的化学史实等。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在真实的探究中锻炼思维,以期提高学生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案例5:生活用水的净化。可先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你所在的自来水厂处理水经过哪几道工序?加入了哪些物质?各有什么作用?把你调查的结果写成一份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交流:

(1)处理过程包括了哪些环节?每个环节中涉及了哪些化学反应?

(2)用了什么消毒剂?氯气消毒对人体有害吗?有哪些更好的消毒剂?

(3)有些自来水厂在用Cl2对水进行消毒时,还加入一定量的氨,使氨和Cl2生成氯胺(NH2Cl)。氯胺能在水中缓慢水解生成HClO,延长对水的消毒时间,提高消毒效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你对该厂的自来水处理过程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六、使学生保持参与的持续性——创设求异情境

求异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和理解的差异,挑起“矛盾”,引发争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同时让这种求异闪光点转化为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阶段,享受着创造性思维活动带来的乐趣。

案例6:向含Al3+、Mg2+各0.1mol/L的混合溶液中持续缓慢滴加NaOH溶液,请在坐标系中画出产生的沉淀的量与加入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图。

在学习了有关镁、铝盐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画出了与教辅资料和高考题中一样的图形,即含Al3+、Mg2+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同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最后Al(OH)3再被溶解。确实这种粗略的表示在高中阶段已为大家所认可接受,但很明显是不科学的。教师适时发问:真的同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吗?引发学生对权威的挑战,学生参与的热情又被点燃,再一次地掀起探究的高潮。最后教师引入Al(OH)3、Mg(OH)2的溶度积常数给予科学的解释,同时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

七、使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创设成功情境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老师对学生的肯定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堂每一次参与中都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付出的努力得到报偿,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以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去从事当今的学习活动。如果学生经常得不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体会不到参与的乐趣,慢慢地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变得消极被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教学中,对于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往往一时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较大或较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情境,后一个问题难度要在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落在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思维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着”。

案例7:学习“可充电电池:铅蓄电池”时,成功情境的创设可体现于采用问题递进的方式推动学习进程:①放电时的正负电极以及反应物各是什么?②正负电极反应物得失电子后变成什么粒子?③正负电极显什么电性?电解液中粒子移动方向?④正负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以及总反应方程式如何书写?⑤充电时哪一极接电源的负极?哪一极接电源的正极?⑥阴阳极的电极反应物是什么?⑦阴阳极显什么电性?⑧阴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以及总反应方程式如何书写?⑨放电时,当外电路通过1mol电子时,理论上负极板与正极板的质量如何变化?变化多少?(也可设置成充电时两极质量的变化)。整个过程使学生的认知沿着教师设计好的台阶拾级而上,顺利实现了“低起点,高落点”的良好教学愿望。相反,若一开始就提出“两极质量变化”的问题,就会使学生感到茫然,也就很难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其结果必然是“高起点,低效果”。

让学生真正参与的情境设置主要是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暗线,进行有机的组织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能。而任何情境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就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流露、展示和融入。有些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机械的、漠然的方式来展示它,就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参与”的效果要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一般要通过解读与自己的认知结构、文化背景相对接,认同教材所阐述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进行备课。要根据自己的风格、知识呈现和对学生的预计,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中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碰撞、激活,进行再加工,完成对教材的再创作、教学情境的再设计。在有巧妙情境设计的教学中,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应该是构成了一个互动的教学场所,并不是孤立、单独地存在着,这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相互“参与”的情境。三者和谐共振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美好的教学境界。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化学与技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科书栏目情境设计的初步研究[J].中学化学,2009,(4)

[3]徐宾.创设有效的化学问题情境策略[J].中学化学,2007,(7)

1008-0546(2013)06-0023-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3.06.009

猜你喜欢
反应釜创设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贵溪冶炼厂卧式反应釜自动控制方法的研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改进PID在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对于反应釜机械密封失效与改造的分析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某反应釜进料加热器管板的应力和疲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