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乡土社会进入法理社会

2013-04-12 20:53:51刘敬怡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契约市民乡土

□文/刘敬怡

(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河北·石家庄)

乡土社会是一个有其自身的社会结构特征、人际关系特征以及权力结构特点的社会,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快速的社会流动,日益异质性的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更是让安土重迁的乡民手足无措;乡村的经济、人力资源流失,乡村精英纷纷离开乡村迁往城市,于是,持续了几千年的乡土文明的地位一落千丈,“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进入法理社会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乡土社会的概念及特征

众所周知,民法为市民社会的法。所谓市民社会乃相对于政治国家而言。欧洲各国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发生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彻底分离。市民社会的形成是由于人们通过订立一个社会契约,让渡部分权力给自己信任的人,从而形成公权力。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是一切政治权力集中于国家之手;另一方面市民社会则从政治国家中获得解放,成为纯粹的经济社会。

在我国有学者花很大的精力来研究市民社会固然有其意义,但从我国现实情况来讲,广泛存在着一种与政治国家、市民社会相对应的第三种社会形式——乡土社会。市民社会是纯粹的经济社会,理应成为法治的“先行军”,但在广大农村“乡土社会”中如何实现法治?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乡土社会的特征有一个了解。首先,从人与空间的关系来看,乡土社会是不流动的;其次,从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对外以聚居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而对内是人皆共享的“熟悉”。

由于安全、经营方式和水利合作等的需要,乡土社会的人往往聚村而居,子孙继承父辈的遗业,人口一代一代的积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由于其农业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其自身的需要,因而其无需与外界交往,也正由于此,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鸿沟是巨大而明显的。市民社会的人往往嘲笑乡土社会的人“土气”,殊不知,“土气”包含着一种适应,一种伦理,一种方式。

综上,在中国,乡土社会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对应的第三种社会结构。

二、乡土社会中法律适用的干扰因素

法产生的最深刻的根源是经济关系,正是随着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财产的形成,人们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的普及,使人们不再仅以家庭为自己生活的共同体,而是把自己的合作伙伴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体社会契约的缔结者。从市民法的形成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契约的观念、团体的观念是市民法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其实施的思想土壤。

在乡土社会中,由于其人际关系是相对狭小的,而这个狭小的区域内,人们是“熟悉”的,基于这种熟悉产生了一种信用。这种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再从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来看,乡土社会也不具有产生契约的基础。权力结构可分为三种:首先是横暴权力,这种权力产生于社会冲突,是用来剥削被统治者以获得利益的工具;其次是同意权力,这种权力是基于社会契约而产生的。个人对于这种契约虽然没有自由解脱的权利,但是这种契约性的规律在形成过程当中,必须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再次是教化的权力。这便是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幼之序,“长老统治”。它们更多的依靠道德教化来使人屈服,也许在更多时候在“长老”们进行“统治”之前,人们已经跪倒在教化的力量之下,“长老”只是作为一种道德教化的象征而已。与市民社会的同意权力相比,乡土社会的人们基本上没有同意的权力,失去了共同同意的这个基础,契约便无从产生。

乡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差序,即通常所谓的“伦”。在这样一个严格的既定的等级秩序里生活,群体的界限向来不是很清楚。由于差序格局不产生所谓的公私问题,乡土社会对群体与个人的划分是相当脆弱的、甚至是空白的,个人找不到群体,因为两者之间没有分明的界限,唯一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自己。而乡土社会的家庭(小家庭)不过是若干个“自己”由“伦”穿引而构成的。因而乡土社会的家庭更像是一种绵长性的事业组织,在其中纪律是被认为高于感情的。与西方家庭相比,乡土社会的家庭拉入了政治、经济等其他功能。于是,乡土社会中的人更多的是处于一种事业组织中,而各个家庭之间的联系是不紧密的,甚至是松散的,因此团体观念也无从产生。

从深层次讲,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了契约观念、团体观念未在乡土社会中扎根,而思想基础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法律适用的困难。

三、乡土社会模式选择与道德文化重建

关于进入法理社会的历程,大体有两种模式:

一是社会演进型法治。社会演进型法治强调的是依靠社会内部的一种自发的、自然的力量去发展、演进,从而实现法治。但从乡土社会的现实来讲,其实现法治的过程,最缺少的就是时间。我国正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也日益发展,而市民法也日益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花上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让乡土社会自发去演进,我们暂且不问结果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其所付出的社会代价和操作成本无疑将是巨大的,并可能使乡土社会长期处于被动适用市民法的境地,因而这种法制模式在乡土社会是行不通的。

二是政府推进型法治。政府推进型法治强调通过国家在较短时间内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并以自己掌握的政治资源推动法律的实施,并试图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全力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政府推进型法治的基本动力或是初期的主要动力是政府,以及在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在这种动力机构中,政府是起主导作用的。这个模式强调的是设计与操作的高成本和社会法制化中的尽可能的“低成本”。乡土社会最缺乏的是市场经济及由其产生的契约观念、团体观念。所以,只有市场经济发展了,法律在乡土社会才会有更广阔的适用空间,而且市场经济是契约精神、团体观念产生的前提条件。

无论从乡土社会的特征、权力结构、社会结构等各方面分析,均缺乏一种平等的观念。正如平等的观念是现代政治理论和法律理论的基础一样,契约平等观念是现代契约观念的前提条件。只有废除契约主体的资格不平等,才能使乡土社会发生根本的改变。通过对主体平等的确立,个体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也才可能谈分工协作,而分工协作的达成无疑又将促进团体观念的形成。只有这样,乡土社会的法治才有思想基础。

四、结语

乡土社会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法律在适用的过程中将遇到极大的困难。面对缺乏法治的基本土壤——契约观念、团体观念这一现状,仅仅依靠政府推进模式法治是不够的。从根本上,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乡土社会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来一次“罗马法精神的复兴”,把乡土社会的人们从基于身份关系的“伦”中解放出来,把个人从教化的权威中释放出来。唯有如此,乡土社会的法治才有希望。

[1]徐国栋.商品经济的民法观源考[J].法学,2001.10.

[2]刘建华,孙立平.乡土社会及其社会结构特征 [M].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3]王焕生译.西塞罗论义务[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蒋立山.中国法治道路问题讨论[I].中外法学,1998.4.

[5]江平.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J].中外法学,1995.1.

猜你喜欢
契约市民乡土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饮食契约
智族GQ(2023年10期)2023-11-02 08:34:16
一纸契约保权益
公民与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 08:20:50
乡土中国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芬芳乡土行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