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晓波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石家庄)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就是高等院校通过互联网络这一信息系统,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需要,向大学生传播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的物质形体。在高等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有超越其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趋势,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形象性。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感官实现的。电脑网络语言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等特点。通过这种信息表述,可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选用,可在屏幕上创造一种活泼、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使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人们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
(二)及时性。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征。网上传播巨大的时效性是传统宣传媒介无法比拟的。目前,网上媒体信息正以小时为周期乃至以分钟为周期更新信息。这种迅速、及时准确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宣传网站及时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加强网络空间的正确舆论导向。
(三)互动性。网络的交互式沟通将吸引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引导。信息网络交互式传播的特点,使人们在网络中接受宣传思想教育时,随时可与宣传网站开展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在网上袒露无遗。
(四)开放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开放性是指作为网络这个开放的平台,人们可以相当自由地发布信息、发表言论、收发数据、获取信息,展示个体的思想和个性的属性。
(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根本性变革,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发展。高校是网络起源的重要地方,是网络得到大力推广和快速发展的地方,也是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势头最快的地方之一,上网已逐渐成为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方面的影响,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应网络化的严峻挑战,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随着网络在高校的迅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的创新,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对象更加主动。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再是最主要的知识源,学生从网上得到的信息将比教师头脑中的知识多得多。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浏览学习资料,本质上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使教育对象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从而增强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分量,这是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所不能比拟的。
2、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网上丰富的信息,快捷的传播速度,使人们通过网络可以真实地、全面地、快捷地了解到社会热点问题,从而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视野,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进而丰富了教育内容。
3、教育形式更加民主。在网络中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都可以平等地在网上获取信息资源,学生消除了顾虑,平等地在网上讨论,发表见解,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一)建构新型网络教育平台,创设开放式、双向互动的网络教育模式。虚拟社会与网络文化的出现,不仅为人的个性的自由解放提供了条件,而且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网络时代,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大大增强,过去那种说教式的单向思维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需要。因此,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突出个性化服务功能。运用开放、民主的教育方式,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实现与受教育者思想的双向交流,及时交互,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效应。
(二)规范网络行为,提升自律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文化品质。网络社会既是虚拟的,也是现实的,如同现实社会需要道德一样,网络社会显然也离不开网络道德。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够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使他们学会正确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以批判的精神对待网络信息。
(三)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既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地进行网络操作;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又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效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对原来的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网络是一个新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可以利用它;网络又是一块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它。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一些机会尽可能多地在网络上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会到其他网络信息之中,力争让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给网络上的人们,争取最大化地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张晓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研究[J].思想道德建设,2002.
[3]徐红.学校环境下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的优势特征比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4]张澍军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M].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