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链·导学”模式的实施和推广的几点思考

2013-04-12 20:25:05
化学教与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导学解决问题老师

唐 杰

(姜堰市第二中学 江苏 姜堰 225500)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和教学实际都要求要大力改进课堂,追求高效课堂,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的现象。如何减负、提效?通过研究论证,笔者与同事提出了“问题链·导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问题。

我们所说的“问题链·导学”,就是把教学知识点,转化为一串问题,形成问题链,用“问题链”组织教学。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活动情景,把学生引导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教学模式后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并要求将经验向全校推广,进而形成学校的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近年来,该模式已引起了省内各大院校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

但是,在实施和推广该模式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些新的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从老师的角度讲,有的老师不能很好地领会该模式的内涵,也有的老师不适应该模式的要求,还有的老师担心该模式会影响高考质量;从学生角度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向不明;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不强;感悟问题、再生问题的思路不多;从推广层面讲,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实施该模式是不是应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二、“问题链·导学”模式中老师的地位和作用

“问题链·导学”不同于一般“问题教学”法,我们提倡的是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用“链”把问题引向深入,用“导学”引领学生走向自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问题”是载体,“链”是纽带,“导”是关键,“学”是核心。

“问题链·导学”中如何发挥老师地位和作用呢?我们提倡教学过程要变知识学习为问题导学。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通过“问题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1.发挥老师的“导”的作用

新课程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实施因材施教;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要有学习的收获。教师要发挥导的功能,主动调控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活动场所。

2.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中的老师不只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课堂教学中的老师的作用不可缺少,老师起着组织、引领、协调、提升等功能。课堂中的老师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为学生的学习所需有序组织教学,这样课堂中的教学预设才会因课堂教学的生成而精彩。

3.一切教学都来源于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课堂就是问题产生的地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应产生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或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不解,或对作业订正的困惑,或来源于同学之间的交流,或学生对现有结论的质疑等。问题的发现必须是真实的、自然的、现场的,是学生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

4.“问题链·导学” 模式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推行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能为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从提高课堂效果来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于部分老师担心高考成绩的下降,这既是短视行为,也是没有道理的。

三、“问题链·导学”模式中学生的角色体验

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学。“问题链·导学”模式重在透过问题,感悟真知。让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成为问题;让发现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解决、感悟问题成为自主学习的指路灯;让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旋律。

1.问题的设计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堂中的老师要设计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台阶,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材料开始……”我们可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提供丰富具体的物质载体,作为例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到有意思,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而化腐朽为神奇。

2.问题的解决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应是在老师的组织和引领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同伴互助、师生对话、老师点评等形式实现问题的基本解决;“问题链·导学”模式强调通过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和成果,而且还要知晓这些知识和成果获得的过程、方法和途径,以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的学是课堂的核心价值。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规律,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创新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如何设计出最佳的实验方案或化学模型,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3.“导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我们开展 “问题链·导学”的另一重要目的,实施和推广此模式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实施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实践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组合、合作学习、科学设计、创新实践能力普遍得到加强。

4.“问题链·导学”要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对问题产生的过程进行反思,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对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进行揭示,对生成新的问题进行超越,培养质疑精神和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感悟三者是问题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逐层推进,步步提升。

四、“问题链·导学”模式推广应用中的思考

2010年12月24日,我校开展了“问题链·导学”课堂模式的展示活动,此次课堂活动是由我校发起,泰州教研室主办,邀请了省内多所名校的优秀老师到我校进行课堂交流,我校9门学科同时推出教师代表分别与省内名校的老师进行“同题异构”。此次活动,对全省开放,不少四星级学校的老师到我校进行现场观摩,特别是我校邀请了部分大市教研室主任和部分高校专家教授进行现场点评。通过此次活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推动了学校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

其中,化学组的沈老师开设了一堂题为“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高一公开课,得到与会的专家和教师好评。扬大的吴星教授现场给出5点评价:①问题链清晰,条理性强;②学生课堂思维活泼,互动性强;③化学实验完成规范,效果好;④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效果好;⑤知识结构完备。同时,吴教授也提出了4点建议:课堂问题情景,应是学生熟悉与讲课内容切实,并使学生产生困惑的;知识建构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要强调必修教学到位,不能越位。吴教授指出“问题链·导学”是化学教学中可推广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关键是精心设置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困惑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问题意识,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推广此模式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学校的生源不一样,实施该模式应该有所区别。我校生源特点是优等生偏少,中等生较多,其实他们并不是智力上有问题,而是在知识上、学习方法上以及学习习惯上存在着某些缺陷。根据调查和实践,发现学生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向不明;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不强;感悟问题、再生问题的思路不多。

面对这样的生源实际,我们把做好中等生的教学工作作为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大面积丰收的关键,“问题链·导学”正是基于我校学生实际,有利于我校学生的发展。但其他学校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源和师源情况,借鉴时应该充分利用其本校特点,突出校本化的要求。

不同学科怎样实施“问题链·导学”?我认为,各学科必须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教学要求及培养目标等,将“问题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三个环节进行细化安排。自然科学如化学学科,可以借助实验、图形、模型等引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最后,引领学生感悟提升,重新审视问题和问题的再生。其他的自然科学学科还有非自然科学学科又将如何操作此模式呢?我认为,绝对不能照搬照套,一定要有机结合,灵活处理。

不同年级又将如何体现“问题链·导学”模式?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是分三年进行的,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利用“问题链·导学”模式实施教学要体现“三级联动”,所谓“三级联动”指的是将三年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合理分解。高一突出入门,要重视初三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和整合,强调基础过关和学生兴趣的培养;高二选择分科教学,选修化学的同学正面高考要求,体现选修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主攻中档题,培养思维能力;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的教学,主要是围绕基础,提高达B率;高三重视一轮复习,夯实基础、主攻中档、适当提高。不同年级不同的要求,实施“问题链·导学”模式结构和要求也应有所差别。比如问题的发现,高一可采取实验引入或故事导入,激发学习热情;高二可采用案例呈现或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高三可采用作业订正或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始课堂学习。至于问题的解决和感悟层面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体验和目标达成。

“问题链·导学”模式中的“问题链”不是教师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而是师生双方围绕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进行多元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探索、学习和发现。它们是一组有中心、有层次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上一问题感悟再生的过程,同时也是下一问题(或一系列问题)发现提出的过程。从形式上看,问题链是一问接一问,一环套一环;从内容上看,它是问问相连,环环紧扣;从目标上看,它是步步深入,由此及彼。它的每一问都可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锁链,把疑问和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

“问题链·导学”模式中的“导学”是根本。老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学,导学的过程是师生友好交往的过程,是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开动脑筋、解放智慧的过程,更是师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问题产生课题。“问题链·导学”实施和推广中产生诸多困惑和不解,会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反复研究,努力探索。从问题到问题,从问题到超越,再从问题到新的问题,这是人类认识世界、征服自然的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也是一名教师不断追求和提升的过程。

[1] 唐杰.“问题链·导学”模式在中学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化学教与学,2010,(12)

[2] 王中荣.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问题及思考 [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

[3] 蒋天林.“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学物理,2011,(4)

猜你喜欢
导学解决问题老师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