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青春
(河南省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52)
所谓书板也叫做书版,就是古代雕版印刷所使用的木刻板。雕版印刷最早源于我国。晋代,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开始流行。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唐朝,雕版印刷趋于成熟。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印制工艺非常精美。宋朝,特别是南宋,官私刻书业兴旺发达,开启了我国雕版印刷的辉煌时代。元、明、清时期,我国雕版印刷业进一步发展,为我们留下了数以千万册计的古籍,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末民初,河南雕版印刷业依然盛行,主要有官方刻书、书院刻书、坊刻和私人刻书。官方刻书主要有河南官书局、河南书局、大梁书局,以及光绪末年设置河南学务公所、河南官报局等。民国初年,河南河防局、河南金石志修纂处、河南省图书馆等公立机构也雕版印刷了不少书籍。清末,河南仍有一些影响河南、乃至全国的知名度较高的书院,这些书院普遍经营雕印业,经营雕印业较为重要的书院有:正义书院、嵩阳书院、覃怀书院、鄢陵书院、聚星书院、正谊书院、洛学书院、明道书院、大梁书院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省城开封的大梁书院和明道书院。[1]坊刻主要集中在开封,较有名的有马集文斋、奇文斋、文聚堂刻书局、北兴街宋聚文斋、证性书屋、广善书庄、义善堂、豫文斋、徐文益斋、粹英斋、会文摘、文华斋、文梓堂、聚贤阁等,这些书房大多延续到宣统以至民国年间。[2]晚清,河南私刻很少,只有为数不多几位官宦刻过书。不论是官刻、书院刻,或是坊刻,都留下了数目可观的书板,其中一些书板被河南省图书馆收藏,成为河南省图书馆极为珍贵的馆藏。
河南省图书馆所藏木刻书板来源不一,主要有三种途径:一为接收,如接收前清学务公所所藏书版;1933年省教育厅下令,让开封县、省立第十小学将所藏原学务公所书版交与河南省图书馆。二为收购书商所藏书版。三为省馆自己刻制的书版。另外,1933年接受安徽省政府主席刘镇华赠送《安阳四子集》书版一套。
1908年,河南省图书馆筹建时,即在开封文庙街旧覈学河南学务公所,馆址也计划设置于此,初始馆藏即为学务公所旧藏。1909年,河南图书馆成立时因种种原因馆址设在开封城内龙亭湖畔的二曾祠侧之许公祠,后因时局变动,几经迁徙。1913年5月,馆址再度迁至开封文庙街河南学务公所所在地,直至1915年。河南学务公所为清末河南提学使下的一个办事机构,成立于1906年,其职责除督办教学外,还负责“储备图书管理保存事,各种图书印刷事”。[3]因而河南学务公所不仅接收了大梁书院、明道书院的书板,还雕版印刷了一些书籍。民国后,这些书板延续保留,河南省图书馆迁至学务公所旧址后,接收了一些书板。这一时期,河南图书馆售书处发售的书籍多为学务公所印制的。
1932年,井俊起任馆长后,为表彰中州先贤,广泛搜求他们的遗着,汇集整理后刊刻发行。井俊起到任后,大力整饬馆务,增辟阅览室,开办巡回书库、流动借书车,并联合河南教育界人士请增购书费。1933年创办了《河南图书馆馆刊》,共编辑发行四期,内容以旧学为主,兼有一些公牍、赠书公告、馆史沿革等内容。整理馆藏书板,刊刻中州先贤遗著,约开封名书家陈玉璋仿宋精写,刻工刊刻,先后刻印了《石田野语》、《臆见鄙事》、《重编集韵》等。
同期,井俊起还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搜集书板。《河南图书馆馆刊》第二册有这样记载:“本省官刻私刻,出版甚多,或存官舍,或藏民间,损毁遗失,均属可惜。兹为保存起见,特广事搜罗,由开封县政府运来《开封府志》,省立第十小学运来《钦定礼记义疏》、《钦定周官义疏》、《康熙字典》、《御纂医宗金鉴》、《中州彰善录》、《五经详说》、《十一经音训》等书版。其它《经苑》、《三怡堂丛书》、《安阳四子集》等版,方在征求。”[4]
1934年,井俊起馆长组织人力,对馆藏书版进行过一次清点,完整无缺的有《经苑》、《梦华录》、《如梦录》、《中州名贤集》、《天根诗抄》、《文钞》、《志远堂文集》、《佩渠随笔》、《京澳纂闻》、《开封府志》、《祥符县志》、《验方新编》等15种。不完整的有《五经详说》、《河南通志》、《十一经音训》、《五种遗规》、《康熙字典》、《河南通志》(与前属不同版)、《王文庄公集》、《洛阳伽蓝记》、《三怡堂丛书》、《中州彰善录》、《医宗金鉴》等11种;还有10余种只剩三五版或十多版。
1936年,李敬斋任河南省教育厅长,因其不赞成刻木版,河南省图书馆刻书处取消。至此,刻成《石田野语》、《臆见随笔》、《隐山鄙事》、《书学慎余》、《算法通义》、《律吕心法》、《几何简易》等16种,《历范》仅刻半部。1947年,河南图书馆再次清理书版,与前存各版没有多大变化,拟请付印已刻成各书,后因战事吃紧而停止。
1957年,河南省图书馆从开封迁往郑州,当时限于馆舍面积有限,将书版留存于开封。1984年,河南省图书馆将书版拉回,存放在郑州西郊荥阳贾峪备战书库。1985年,对所藏书版进行清点,共计33种书版,34,427块。同年,河南省图书馆与北京市中国书店达成《关于复印木刻版片的协议》,选择有价值的书版,重新印刷出版。中国书店共选出12种6,792块书版,将其借至北京。到1991年,所选书版大部分重印出版,每种出版30~200套不等。2004年,中国书店将所借书板归还给河南省图书馆。2008年,河南省图书馆将书板从贾峪战备书库拉回馆内。
《王文庄公文集》书版,现存131块板片。书著者王鸿儒,字懋学,号凝斋。明南阳人,成化进士,武宗时为南京户部尚书,卒溢文庄。该书系张嘉谋校订,并写有跋语,由河南省官书局交由开封马集文斋刊刻。
《中州诗钞》书板,现存497块板片,系河南省图书馆30年代刻板。1935年至1937年,老馆长井俊起就馆存书籍中选录河南历代著名诗人作品汇编成书,名曰《中州诗钞》,交马集文斋刻印出版;全书五十余卷。其体例按照历史朝代,分列各家诗作,于每一家作品之前,附有作者小传。第一卷印红字,其余印黑字。元代以前者均已刻成版片,并印好一份样本交井俊起。此书刻版期间,河南省图书馆每月交纳刻书费三百元。刻至元代诗钞(第二十八卷至三十五卷)时,日军占领开封,工作因而中止。井俊起随河南图书馆迁至淅川县滔河镇。尽管当时省政府教育款项用尽,图书馆经费无着,井俊起之生活亦困难,但仍念念不忘此事。一面致函马志超,请将《中州诗钞》已刻版片及未刻明诗稿妥为保存,并告以正在整理清诗稿,已大致就绪;一面致函万白逸,请转告马志超将版片及底稿妥为保存,并表示如不饿死在异乡,决设法使成全壁。抗战胜利后井俊起回到开封,因经费不足,此书始终未得出版。已刻成之版片,均送省图书馆保存。
《石田野语》为常茂来著。常茂来,字秋崖,河南开封人,晚清举人,长于金石,兼工考据,对中州文物颇有研究。此版系《中州丛刊》之一,由邵瑞彭(次公)作序,井俊起作跋。邵在序文中谓:“伟生近编《中州丛刊》,证得原稿汇而刊之,名曰《常氏笔语二种》。”书版由河南省图书馆员工、开封著名书法家陈玉璋缮,开封马集文斋刻印。
《臆见随笔》,常茂绩著,《中州丛刊·》之一。书内容多为常氏读《左传》、《论语》等经书之笔记,颇具独到见解。也是陈玉璋缮,开封马集文斋刻印,书印红字。
河南省图书馆现收藏清朝及民国时期木刻书板33种、34,427块,部分木刻板所印的书籍已经非常珍贵,大部分书板品相依然完好,相当一部分都是整套的,内容完整,所以不论其自身保存价值、或者版本价值来说都是极其珍贵。河南省图书馆不论是接收、购买的书板,或是20世纪30年代自己雕刻的书板,其目的都是印刷文献,传播知识,忠实地履行图书馆职能,其意义深远。
[1][2] 李社来.河南省志出版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3] 河南省教育志编辑室.河南教育资料汇编(清代部分),1983.
[4] 河南省图书馆.河南图书馆沿革及工作概况[J].河南图书馆馆刊,1933.
[5] 马志超.马集文斋版印书籍及开封刻字业纪略[M].河南文史资料(第九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