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分析*

2013-04-12 18:13李建萍
菏泽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竞技时代体育

李建萍

(菏泽学院体育系,山东 菏泽274015)

“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分析*

李建萍

(菏泽学院体育系,山东 菏泽274015)

分析了“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的必然性.指出竞技体育承载“金牌”符号,社会体育表达“草根”符号,“后奥运时代”要增强“金牌”和“草根”互动.讨论了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冲突与合作互动问题,指出要在互动中实现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和谐、持续发展.

中国;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互动

引言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创造了世界竞技体育史上的奇迹,得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和肯定.至此,理论界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戴永冠通过走访国家体育总局、部分项目管理中心以及部分高校体育专家,研究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状况越好,竞技体育成绩越好,举国体制更是倾向于渐进式改革[1].随着时代的变迁,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针对国内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结合“后奥运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宏观背景的变化与构建和谐体育的新任务,我们在已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发展思路,保证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 “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是体育发展的历史必然

“后奥运时代”(也称后奥运或后奥运期)一词,出自何时尚无具体考证,体育学术界也没有对其做出明确的界定,但人们都清楚,这是一个特定的时间概念,似乎意味着是对中国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发展政策某些转变的一种期盼.因为,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以后和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以后,都迎来了一个大众体育发展的热潮[2].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体育改革的里程碑,中国民众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调整体育格局和发展方向,为体育转型提供契机,我国体育制度的社会转型必须通过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广泛的、长期的互动来实现.互动是指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作用和关系.互,是双向、相互.动,是指运动、动态.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互动是最基本、最普遍存在的,是自然社会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3].互动是动态的,是在不断地肯定与否定中创造、延续,没有终点的永续过程.“后奥运时代”的来临,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已经初见端倪,我们应以创造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互动条件为出发点,以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意识为归宿,这样才能保证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二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关系更为密切,也不可否认难免引起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竞争、冲突,更为重要的是二者的顺应,从而达到新旧文化之间的融合,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只有通过长期的、有效的社会互动,才能理顺各种关系,实现新旧更替,为中国体育改革提供创新动力,纵横观览,二者之互动,历史之必然.

2 “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分析

2.1符号互动

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借助于符号理解相关事物的发展,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评估自身与相关事物、群体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符号是基本的概念,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一个事物能转化为符号,是被人们赋予了该事物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又被相关的人们所认可的.

2.1.1 竞技体育承载“金牌”符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因素以及体育全球化不对等的影响,中国的体育偏离体育自身的教育和文化本质,这种体育的价值取向使得竞技体育在中国以“举国体制”模式发展,如此以来,导致中国竞技体育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先天的优势.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指出:在任何一个符合逻辑的管理体制中,责任、权力和利益都必须是一致的.在这种“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4]下,竞技体育必须要获得金牌来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强大.在奥运金牌高涨的今天,金牌成为整个社会的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金牌成为体育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举国体制中,国家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利益主体,“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无疑承载“金牌”符号.

2.1.2 社会体育表达“草根”符号

据《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城乡差异较大;从事不同职业人群参与体育锻炼也是千差万别[5].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在现实社会运行中发生了大量的政府失灵而同时市场失灵的现象,这使得体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结构性失衡的状态.现代社会的政府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政府庞大的科层机构又往往对新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机会反应不够灵敏,造成提供公共事业服务成本过高等问题与不足[6].当前,我国社会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体育的参与主体从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在职工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乡村体育、少数民族体育、弱势人群体育等体育管理系统中,既有的政府专门体育部门,也有形形色色、非正式的社会体育组织;既有行业体育机构,也有分散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参与者的分布地域、职业、地位、动机等差异较大,进一步增大了社会体育管理的复杂性.社会体育在实践中经常与社会的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组织形成互渗互动,社会体育管理系统的独立性不明显,缺乏管理和骨干力量.在竞技体育的辉煌的光环下,社会体育在设施、经费、管理、活动组织、体育人口方面表达出“草根”的符号.

2.1.3 “后奥运时代”的来临增强“金牌”与“草根”的互动强度

竞技体育具有极为鲜明的功利需求,举国体制的阶段性方针政策,能够在短期内产生很大的作用,但是所承载的“金牌”符号不能解决中国人长远发展的体育理念问题,体育的自身娱乐价值和本体教育目标仍然是模糊的.

毋庸置疑,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体育所表达的“草根”符号具有极其现实的社会意义,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都体现了体育的本源和内涵.“后奥运时代”的来临,为中国体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面对人们体育价值观的改变,体育意识的增强,体育个性的凸显,体育项目的多元等都迫切需要我国体育体制重新审视自己的功能及运行方式,通过增强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强度,在新经济、新技术、新观念、新社会关系等方面做出回应,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与兼容.“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主要是如何服务于政治和人本的经验总结,从而促进和完善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通过增强“金牌”与“草根”的互动,其结果必将引领全国大众参与体育的一个巨大的发展热潮.

2.2“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冲突与合作互动

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科塞认为:“所谓冲突是对价值观信仰以及对权利地位资源分配而引起的斗争.在斗争中,一方企图中和或伤害或消除另外一方[7]”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对待冲突的正确方法是在承认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合法性的前提下,通过竞争、回避、体谅、合作妥协等方式达到平衡与互补.

2.2.1 由冲突引发的体育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体育突飞猛进,但是体育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形成诸多体育的社会问题,如体育资源的垄断经营,体育机会的不平等等.体育的极端功利性和体育的政治化导致了体育体制的表里不一,从宏观上造成了一种温和的冲突.我国的体育体制在运行过程中是政府管理型,集中表现在过分强化和优化竞技体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导致了一边倒的事实,作为基础的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得不到政府和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和改善[8].

“举国体制”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体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都是体育改革研究中讨论的热点课题.专家学者从行政垄断的角度出发,对“举国体制”的垄断性质进行分析,提出“举国体制”实质是一种“政府垄断体制”[9].也有人认为“举国体制”已经过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不宜再用此概念指称当前我国的体育工作[10];还有人则认为“举国体制”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最符合中国国情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11].“后奥运时代”的来临,中国体育何去何从,仍将成为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的分歧归根结底是对体育改革在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中的地位还缺乏共识.在这样复杂而又矛盾的环境中,我国的社会体育的发展就更加微不足道了.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之一.长期以来,群众体育作为我国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的大力投入一直是其发展的前提.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体育方面的投入仍然不够[12].由此导致中央与地方、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社团之间目标不相同,思想不统一,价值取向有差异,利益矛盾等多方面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运行的效率[13].

竞技体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本来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多级、可以惠及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文化活动,但在我国由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商业主义的操控,竞技体育已经丧失了文化教育本源,沦为政治工具和商业手段,多数社会成员只能成为竞技体育的看客,绝大多数青少年被剥夺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权利,不能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14].中国的竞技体育背负着来自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负担,难以卸载.竞技体育可以用为国争光的金牌光芒来黯淡社会体育,“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制度改革,就是要创生出具有在别的文化境域中不能生成的既有中国特色,又包容了当代先进体育理念的理论.这种理论是古今中外对话的结果,更是现代文明创新的集大成.这种理论必将要求把我国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进行互动来完成.

2.2.2 合作互动,和谐发展

“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回首几十年来体育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竞技体育已经取得了辉煌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我们还绝不是世界上的体育强国,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我国的社会体育发展规模和水平还没有形成.所以我国体育事业的两大战略目标还没有实现,面临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解、认识,把握“后奥运时代”体育发展的机遇,创造条件,努力使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协调共进.北京奥运为中国留下丰厚的遗产,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的拼搏精神对中国人的体育价值观念产生正面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体育中来.同时,大众在参与体育过程中,体验竞技体育的奋斗、拼搏、超越以及公平、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15].百年奥运,摘金牌完成了国人的强国梦想,中国体育完成了阶段性的使命,后奥运时代,要通过互动,将竞技体育的内涵转化为中国现代社会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中国13亿人民的观念与行为, 注重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健康水平,让民众享受参与体育活动带来的愉悦和欢乐,这正是对体育本质的回归.

3 结束语

“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符号性功能和在冲突中进行合作,实现了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组成部分的双向互动和建构.使二者互为支持、互为依赖,实现双赢,把我国的体育事业推向繁荣, 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

[1]戴永冠.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渐进式改革[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68-70.

[2]胡启良,高原.北京奥运会与我国学校体育和谐发展的互动研究[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8):31.

[3]陈琦.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展望[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5):396-399.

[4]戴健.“后奥运时代”政府竞技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的目标选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6):1-3.

[5]李南筑,姚芹.体育赛事评价:社会评价的涵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5):7-11.

[6]肖林鹏.社会体育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8.

[7]李明.体育产业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40.

[8]李广学,杨秀梅. 冲突与和谐——我国转型期体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 .安徽体育科技,2008,(8):12-14.

[9]许永刚,王恒同.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变迁的障碍性因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1-4.

[10]于善旭.对当前使用“举国体制”概念的置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2):43-45.

[11]梁晓龙.论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J].体育文化导刊,2004,(8):12-16.

[12]杨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25.

[13]王东升,马勇占,孙毅.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系统的生态平衡[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1):88-92.

[14]卢元镇.2008年后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准备[J].体育学刊 ,2008,15(2):1-6.

[15]罗艳春.后奥运时期北京奥运精神的传承与发扬[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6):64-66.

AnInteractionAnalysisofChina’sCompetitiveSportsandSocialSportsinthePost-OlympicErainChina

LI Jian-pi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 274015,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social sports in “post-Olympic era” and points out that competitive sports is bearer of “gold medal” symbol and social sports is an expression of “grassroots” symbol. So in “post-Olympic era”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old medal” and “grassroots” is demanded to enhance. Also in this paper the conflict and coopera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social sports is discussed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twee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social sports in the interaction is pointed out.

China; post-Olympic era; competitive sports; social sports; interaction

1673-2103(2013)05-0071-04

2013-09-26

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79SS10033)

李建萍(1977-),女,山东郓城人,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等.

A

猜你喜欢
竞技时代体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竞技精神
2016体育年
e时代
e时代
我们的“体育梦”
e时代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