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胜富
(贵州省长顺县教育局教研室 贵州 长顺 550700)
化学实验就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论证,使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不断的升华,通过实验技能知识的积累和独立思考,不断丰富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新课改下化学实验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形成的。现就“质量守恒定律“这一概念中巧妙运用化学实验谈笔者的一点肤浅的做法,仅供参考。
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这一概念时,首先利用活动与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通过观察到“反应前后天平保持平衡”这一事实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过渡自然得体,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紧接着用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一与前面两个实验相互矛盾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发现与刚才的实验现象发生冲突,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平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并讨论。让学生明白,不是不守恒,是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由于反应是在敞口的烧杯中进行,生成物中有气体,气体逸出,所以导致天平不平衡。接着趁热打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使天平平衡?”此时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开动大脑,大胆创新,设计各种有效的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分析、思考、讨论及实验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在清楚了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原因之后,接着提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这一反应,请同学们结合前面的实验及分析猜测反应前后天平的平衡情况并分析说明“平衡”、“偏左”或“偏右”的原因所在。此时教师不给予评价,让事实来说话,接着演示“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一实验。理论上由于镁带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应该是镁带的质量加上氧气的质量等于氧化镁的质量,我们开始称量的是镁带的质量,而反应后是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氧化镁的质量应大于镁带的质量,反应后天平应偏向左边。而事实上却是天平偏向了左边,即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比反应前的镁带的质量还要少,使学生产生疑惑,进而主动去思考为什么。
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实验时的现象的一些细节:除了产生耀眼的白光之外,还产生一缕白烟;另外还有夹持镁带的钳子上也沾有白色的固体物质等。这样一来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带的质量少了。
通过这一与“规律”产生冲突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判断、讨论发生变化的原因,在这个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从而更加深入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学生的智力也得到了开发。
在理解了上述实验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教师举例:同学们,老师给你数目、形状、大小、质量都相同积木,要你全部用它们来堆房子和汽车,那么堆成的房子和汽车的质量一样吗?学生会肯定的回答。教师接着问:为什么质量会一样呢?学生很容易理解:因为堆房子和堆汽车所用的积木的种类、数目、质量都完全相同所以堆成的房子和汽车的质量肯定完全相同。教师接着讲述:化学反应就如堆积木一样,由一种形状变成另一种形状。
学生在理解了上述事例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去阅读教材:这是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这样学生就能从本质上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这一概念了。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而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因此,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坚持直观性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化学实验生动、直观,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不仅符合概念形成的规律和概念教学的原则,而且可以使抽象难懂的化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定义得到充分、透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