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问号”变回“句号”——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3-04-12 18:20崔泽平
化学教与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金属钠问号化学

崔泽平 杭 献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浙江 杭州 310030)

一、“问号”成了“句号”的尴尬

高一年级的一节化学课, 在演示完一个实验后,老师希望学生通过现象, 回答其中所揭示的化学知识,并且提出自己的疑惑。 可是,全班同学都看着老师,个别同学在低声私语,却没有一个同学主动发言。

[师]怎么没有同学举手发言啊? 难道必须由老师点名吗? 有没有同学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没有人举手。

[师]我知道很多同学都有想法,为什么不表达自己的思想?

[师]同学们,你们上一次举手发言,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啊?

这个问题引来同学们的七嘴八舌,大家各说各的。

[生1]很久以前。

[生2]小学的时候吧。

[生3]几乎都想不起来了。

[师] 那么何时开始, 你们变得不会举起自己的手了?

[生]初中开始。

[师]为什么不举手了呢? 仅仅是因为长大了吗?

[生]不是的,老师。 因为上课老师要讲很多东西,没有时间给我们举手了。 光是做题目都来不及了,老师说,不用我们说了,记下来就可以了。

老师无言以对,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是笔者自己在所任教的高一化学课堂上的一段真实片段,当时,我真的不知道该用哪些话来问孩子们,心情变得复杂而沉重。 我们的学生,连举手回答问题,都要变得很艰难,变得踌躇不前,那他们还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吗?谁造就了这个局面?这段对话,后来时常回荡在我的耳边,每次都让我前所未有地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

二、“问号”成了“句号”的成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 正是这种好奇心在激励他们积极地在头脑中构建他们所体验到的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图式,而这种图式随着他们的成长与更多的知识和记忆能力的获得, 也会更加精致和成熟。正是他们这种想要了解周围世界的心理要求激励他们去研究和构建他们自己的理论并进行应用。 这里的“好奇心”和“感到困惑”说的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当问题明确了,探究过程才有方向。由此看来,我们的孩子自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个“问号”。可是,当他们走入学校,学习知识之后,是否还能保有强烈的好奇心? 是否还是一个个的“问号”呢?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更习惯于教育学生“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这是导致“问号”成为“句号”的原因所在。

基于此,如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并将“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寻求让“句号”变回“问号”是每一位化学老师共同面临且需要探索的命题。

三、“句号”变回“问号”的对策

问题意识是指人类认知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焦虑、急于探究的心理状态。 物质世界充满了好奇,同学们接触化学时,各种各样的实验现象,物质间的奇怪反应,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化学课的出现应该是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新的生长点。 高中化学课上,同学们学到一些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理论, 它不但承担起对学生心中原有问题解释的作用, 更应该让学生的新旧知识间产生新的困惑和探究欲望, 驱使学生积极思考, 不断提出问题,启迪新的智慧。 笔者认为,化学的课堂教学不应该纯粹是个“去问题”的过程,而是一种产生问题的过程,它应该成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发源地。 实践过程使我们认识到,通过以下这些手段, 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课堂里的一个个“句号”重新变回“问号”。

1.摆脱束缚,从“迷信”权威到敢于挑战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 怀疑是探求真理的前提和基础。 化学教学中,我们通过下列方式有意识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和敢于批判。

(1)通过化学史教育,让学生认识质疑的重要性和真理相对性。 例如可以结合化学知识介绍波义耳、雷利、巴拉尔、柯尔柏等科学家因具有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而获得重大发现,相反科学家李比希、维勒因没有怀疑已观察到的“异常”现象,使他们与溴、钒元素的发现失之交臂,遗恨终身。 通过化学史教育,让学生认识质疑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真理都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以成立,不存在什么永远不变的绝对真理。 书本上的某些知识以及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感受只是一部分人的感受,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因此,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要教育学生不唯上,不唯书,凡事从多角度思考,敢于质疑和创新。

(2)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问。 惧怕犯错误的心理是阻碍问题意识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害怕在课堂上发言,原因很多,曾经失败的经历,答错问题导致的他人的奚落,胆怯于暴露自己的缺点, 这些顾虑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紧张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实践中,笔者发现,课堂上减少直白的知识阐述,多用商量,鼓励的言语,当学生更多地听到,“谁能试试”“我们一起来…”“你的观点很有价值”这些的时候,师生之间的距离就缩小了, 宽容学生的差异, 学生才会愿意追求有个性的见解,才会敢于展现自己真实的想法,才会在真理面前争取与教师平等,学生才会从“知识的奴隶”转化为“知识的主人”,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以保护和发挥。

(3)利用“作业本BBS”,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困惑。 除了课堂这块阵地以外,我发现作业本也可以成为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阵地。 对于高中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也比较强,而且课堂的交流毕竟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我们鼓励同学们在作业本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交流化学学习中的困惑。 我们戏称为,每个人的作业本都是你的个人BBS,欢迎大家在完成作业之后发帖提问, 可以是有关于作业中的问题,也可以是和作业无关的化学疑问,我对同学们说,我一定会跟帖的。 经过实践,我发现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上,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这个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私密一些,由于交流是两个人之间完成的,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的质疑的顾虑,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从学生的所提问题中,选取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全体讨论。

我们在“作业本BBS”中看到同学们提出的“老师,初中老师说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就是碱性氧化物,可是有些资料上说,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就是碱性氧化物,到底有区别吗? ”“浓硫酸氧化性很强,将氨气通入浓硫酸之后,到底是生成硫酸铵,还是发生氧化还原? ”“氯气可以将硫化氢氧化,为啥将硫化氢通入氯水中,不一定能看到浅黄色浑浊呢? ”……这些问题,无不闪烁着学生们的智慧的火花,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对化学知识的的强烈欲望, 更让我感觉到了教师的力量和责任。 当然,学生因生活经验不足或经验误导,或知识储备不够或有思维障碍等原因, 而导致所提问题有的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价值;有的缺乏主次,笼而统之;有的缺乏科学依据,甚至是错误的想法。 教师一定要给予评价,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多给鼓励,找出闪光点,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评价语言要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热情, 要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看到不足的同时,也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的进步。

2.给课堂留白,为学生产生“问题”提供空间

在化学教学中,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是否留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给学生,或者说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课后去思考,产生更多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课堂上留点空白,让学生利用想象填补这片空白,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可以达到“于无声处胜有声”的境界,也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研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学生观察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之后,体会了金属钠很强的金属性。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去理解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我增加了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验,进一步地让同学们体会了金属钠与水很容易反应的性质。 此时,有位同学提出了疑问:金属钠与盐酸反应的时候,是不是实际上就是和水反应呢? 金属钠还会和盐酸中的溶质反应吗? 此时,不少同学都立刻回答,当然是先和水反应。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原因,我没有立刻做出判断。我首先肯定了这位提问的同学, 同时把这两个小问题,作为课后思考的留给了同学们。 为了引导大家更好地去思考,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1)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是金属钠先和水反应,还是金属钠直接就和溶质氯化氢反应?

(2)如何设计小实验去证明你的答案是正确的?

在后续的课堂中, 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和交流,不少同学都觉得,要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金属钠与盐酸反应的过程。 最后大家概括了,如果同样条件下,金属钠与盐酸反应的现象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同样剧烈,那么就说明,金属钠在盐酸中,是先和水发生置换,然后生成的碱再和盐酸发生中和;但是如果同样条件下,金属钠与盐酸反应的现象比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更为剧烈,那么就说明,金属钠在盐酸中,直接就和溶液中的溶质发生了反应。 同学们讨论结束后,我立刻对比性地演示了两个实验,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金属钠和盐酸的反应,现象更为剧烈,答案也就十分明了了。 在这次的讨论中,甚至还有同学提出了,盐酸溶液中的氢离子的提供方是溶质还是溶剂? 他认为是金属钠和氢离子的提供方进行了反应。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化学知识还是比较少的,知识构架也很不完整,能够提出这样的看法,值得表扬,也说明了同学在课后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培养。 这样的一个课堂“插曲”,由于其课内的价值在课外得到了延伸,因而也显得意义非凡。 可见,当课堂中出现了教师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不必回避,有时候反而还要将它们突显出来,鼓励学生在课后对遗留问题展开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另一种渠道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

3.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师问”引“生疑”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 由于课堂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阵地,所以教师应把着眼点更多地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 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内容,通过课堂设问的巧妙铺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逐步产生自己想要提问的欲望。 同时,教师的提问还要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 鉴于此,在教师日常教学中,课堂的设问应该多针对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处设疑, 对于设问的铺陈采取逐步递进,逐步深入的步调,多关注学生的知识整合中的困难和障碍,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精心地设计自己的课堂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找到发现问题的方法。 要想让学生在化学课中产生问题, 教师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用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生活中现象的习惯,从中发现问题。

在组织高三“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复习教学时,首先我创设7 个相互有关联的变式设问:

[问题1]恒温下,不加入其他物质,哪些过程能使溶质产生的离子减少?

[问题2]温度恒定的情况下,哪些过程能使水的电离过程发生移动?

[问题3]思考Na2S 溶液中微粒的种类有哪些? 并请罗列出来。

[问题4] 比较上述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Na2S 溶液)

[问题5]写出以下溶液中溶质所产生的微粒浓度大小关系(H2S 溶液)

[问题6]以下溶液中离子的种类及大小关系又是如何的情况呢?

NaHCO3溶液(已知该溶液呈碱性)

[问题7]已知某浓度NaHSO3溶液中有关微粒浓度大到小的顺序是:

c(Na+)>c(HSO3-)>c(SO32-)>c(H2SO3),则溶液中c(OH-)____c(H+)(填>,<,=)。

通过以上问题的铺陈,引导学生针对溶液中离子存在的各种平衡进行了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两大理论(即电离理论和水解理论)的相关知识,运用平衡移动原理,构建思维基点。

四、结束语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 作为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转变观念,反复审视和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断去追踪问题的解决,同时应用高超的教学技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既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时代的需求。

[1] 杨艳萍. 创造中的问题意识[J]. 发明与革新,2001,(9)

[2]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 陆伟生.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化学教学,2004,(11)

猜你喜欢
金属钠问号化学
问号君
PBL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属钠及其化合物为例
金属钠保存试剂探究
金属钠的性质与考查方式赏析
问号和叹号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从水说起学化学之盐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