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2013-04-12 17:40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新课标语文

王 宇 鑫

(1.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省嘉荫县第一中学,黑龙江嘉荫 153200)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教师的地位被抬得很高,教师的权利过高,学生对教师基本上不能有所质疑,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要按部就班地接受,使学生对学习形成一种定向思维,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学生的学习过于制度化,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难以形成师生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局面。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面对新的改革,如何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如何把语文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成为了语文教师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知识来源广,接触面丰富,视野开阔,这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困难,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克服困难,适时转变好角色,做一名新课标背景下的新型语文教师。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完成以下几点转变:

一、语文教师应由知识的“强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

语文教师应该保持诚恳好学的态度,不能一味的专制教学,一味讲标准答案,要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1]。这样,学生才能更为主动、灵活地掌握适应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许多年来的语文教学传承下来一个固定的语文课程讲解模式,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讲解一篇课文时,进行模式化的强授,基本上都是首先介绍作家作品、课文背景,然后让学生识记生字词,接着教师范读或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再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继而概括文章主旨,完成课后练习或相关的作业。在教师的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这种教学方法,使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缺少活动的空间,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愈加缺乏兴趣。这样的教师把自己当成教学的主体,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已不满足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改变以前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起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应是一种学习的模式,而应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也就是古语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知识,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取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求得发展,这样学生学习语文将更为积极、主动,才能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是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人,教师是给学生指引光明道路的人,教师是助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人。只有语文教师把握好了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真正地由知识的“强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师应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新课程的“研究者”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从教材内容的“执行者”变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促进者,其本身必须是一个积极有效的语文教学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2]新课程倡导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由于以往语文课程编制中的固定性,教师只是教材被动的执行者,连对教科书的自主选择和重组都很难,更别说对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自觉广泛的开发和对课程发展的创造性研究[3]。而今,在新课标的引导下,语文教师的教学创造性将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而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

(一)面对语文课程的固定内容,语文教师要不断尝试革新教学内容

叶澜教授在其《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高一个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她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4]因此,语文教师要对语文教科书做出适当的变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教学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相适应的调整,切忌简单照搬教科书上的固定内容,而忽视具体的教学情境和作为主体的学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语文课程的内涵和拓宽其外延。

(二)面对课程动态建构方法,语文教师要努力构建广泛而丰富的联系

语文教师要努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建构课堂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利用好实际生活中的语文教育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5]。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程数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其更具有学习主动性。让报刊、影视、网络、演讲、辩论、新闻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既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能力积累,也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6]。这样,语文课程才可谓面向生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三)面对课程的具体实施,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语文教师不仅是上述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首先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性资源。在语文课程日益走向开放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基本趋势下,教师要建构崭新的语文课程价值观,即以激发学生超越语文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活力为课程的价值追求,突破语文知识体系的束缚,发展学生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言语能力[7]。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就应为学生的审美鉴赏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其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径。

语文教师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学效果也必将随之提高。作为一个研究型的语文教师,能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资料收集,与同行或专家研究探讨,如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和语文教学的理论著作,与专家学者对话,参加教学观摩会、研讨会等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8]。

三、语文教师应由所学知识的“一步到位者”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应该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语文教师要体验新的教学理念并增长知识,拓展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现在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要有自己有特色而实用的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愈加提高,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不断地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做教育的推动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既要适应发展着的教育,又要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素质,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真正做到“教学不息,学习不止”。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努力学习,不能一味固守自己现有的知识,要从他人知识成果的索取者,变成为自身成果和新知识的创造者,从为获取、从教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一旦你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9]。“身为一位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是学生中的学生。”如前所述,素质教育观念和先进教育理论要学习,新课程理念需要学习,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自身同时学习,教育教学方法需要学习,教育研究方法需要学习……可以说,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没有学习,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没有终身学习,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为此,“终身学习”应当成为今后语文教师工作和生活的理念。

(一)坚持学习教育理论

所有教师都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开展教育活动的,这种教育观念来自每一位教师的理论修养,理论修养是一个教师需要具备的教育素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许多违背语文教育规律的现象,说到底,就是因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缺乏对语文教育规律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理论的匮乏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难以把握语文教学的实质要求,总是耗时费力多,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时,即使接触一些好的理论,也因为接受者理论修养的欠缺,削弱了实践的效果。

深厚的理论修养能使教师更准确、更灵活地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就必须系统地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和现代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还应将它们融会贯通,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二)坚持多阅读、多积累

马克思曾说:“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它的不同的发展形态,并探寻出这各种形态的内在联系。”他写《资本论》,钻研了一千五百多种书,做了大量笔记,详细地搜集和占有极其丰富的各种材料[10]。时代在飞速地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原有的那点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给自己“充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才能做到与时代同步。语文老师应当是一个勤奋学习者,应当多订阅一些与学科相关的报刊。这样,才能接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接收到各方面的鲜活材料,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时代感。

(三)坚持在信息时代与时俱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要培养信息化人才,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结合,可以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与事物,并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和学生认知的空间。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等,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面对新世纪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所提出的挑战,语文教师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要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总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师对自己的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要不断进行新的调整,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都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要持之以恒地为语文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1]浅谈教师角色的转变[N].贵州政协报,2007-12-21(A03).

[2]素质教育学习提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师之友,2004,(1).

[5]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7]郑远祥,唐世贵.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J].教研天地,2004,(1).

[8]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胡东芳,陈炯.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10]仲金棋.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文教资料,2005,(16).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新课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