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意蕴之美

2013-04-12 14:33:11姚令芝
关键词:意蕴美学人类

姚令芝

(湖南工人报社,湖南 长沙 410005)

意蕴,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较早谈及它的是歌德,在论古典艺术的标准时说:“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详细论述了意蕴的内涵:“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前一个因素——即外在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那外在形状的用处就在指引到这意蕴。”“这种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东西。”[1]

意蕴是作品中内含的丰富的意义层次,它裹藏在作品的外形之中,使作品含虚蓄实。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虽然很少使用“意蕴”一词,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关于含虚蓄实的美学观点却源远流长,它可上溯到老庄美在“虚实相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美学观点。后来,刘勰、钟嵘、司空图、欧阳修、姜夔、王国维等均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挖掘、论证、探讨、总结,使意蕴最终成了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并且,它不仅仅限于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还渗透到了书法、雕刻、舞蹈、美术、音乐,乃至实用美学如园林建筑、盆景甚至工艺美术等领域。

那么,以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为旨意的新闻作品是否也能有意蕴或也能含虚蓄实呢?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如此,本文还要强调指出:意蕴,是新闻作品尤其是新闻佳作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美学特征。

不错,在浩如烟海的中外新闻作品中,有不少是对突发性的动态事件直白的、就事论事的报道,在人类新闻事业发展之初的“一事一报”时期尤其如此。并且,不论是我国还是西方新闻学理论,都要求新闻报道直接了当、明白晓畅,不能象文艺作品那样引而不发、欲语还休或艰深曲奥,供人吟赏把玩。这些要求,无疑是符合新闻传播信息的目的性的。

然而,“明白晓畅”绝不是“浅白”或“浅陋”的同义词。在新闻报道中“明白”是可以和“隽永”和谐同一,“晓畅”是可以与“蕴藉”相互依存的。现在,我们来审视一下新闻之源——社会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事物的一果多因与一因多果并存,反因为果和反果为因相伴。这种种物事间的复杂联系就有可能构成一事物的多层意或形成事件之中寓事件,事理之后隐事理,甚至形成某一事件、某一事理仅仅是其后较为隐匿而又更为重要的多项事理的程度不同的外化、昭示或征兆,成为如黑格尔所说的“外在形状”。

新闻本质上是属于“简于象,不简于意”的艺术,传统的新闻学强调的正是这“简于象”。但是,随着人类新闻事业愈发展,愈突破早期新闻“一事一报”的樊篱,新闻的表现力和新闻的各种信息的涵盖能力愈强,其“不简于意”的特征就愈见明显。因此,以意蕴的审美观点透视、把握新闻事件,并择取最能昭示事件中内在的多项意义层的“外在形状”,即简明的“象”,便成了新闻报道明白晓畅与含蓄蕴藉相统一的关键,成了使新闻事件中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的肯綮。不言而喻,一则新闻其意蕴愈丰富,其内含的信息量也就愈大,其新闻价值、艺术品位或审美价值也就愈高。

请看路透社1984年5月1日的一则电讯《一百五十年来第一次——伦敦泰晤士河出现海豹》。[2]这本是一条社会珍闻:海洋动物溯江而上,在伦敦泰晤士河恣肆游弋捕食嬉戏,这一现象对伦敦人来说已久违一个多世纪了,所以,“此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仅仅是因为这一现象稀有,才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吗?如果只限于捕捉这一意义层,我们说,这则新闻虽不失为一条社会新闻,但决不是一条底蕴丰沛的好新闻。该电讯的作者显然着力于挖掘“引起极大轰动”的较深层次的原由,即透过海豹出现在泰晤士河这一表象,机敏地抓往事件本身所内含的较深的意义层——伦敦有关当局对废水成功的治理,对污染严重的泰晤士河有效的拯救。这样,一条原只满足人们好奇心的社会新闻之中就积淀了英国对当代热点问题“三废”如何治理这一重要的社会内容。

应该说,这则新闻的意蕴还不止于此。我们知道,人类同大自然的矛盾是一个古老而永久的、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矛盾。在西方,从工业革命开始,一方面,在工业膨胀的刺激下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又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生态的失衡日甚一日地惩罚着人类。正如恩格斯所说:“大自然对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了恶狠狠的报复。”原先似乎已经征服了的出现了反征服,大自然与人类的矛盾在新的层面上产生、激化,并且演变成横亘在人类进步之路上的巨大障碍——“三废”影响了植被,使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剧增,温室效应出现了,两极冰川在溶化,海洋面积增大,陆地面积减少,气候反常,水土流失,酸雨降临,粮食失收,沙漠扩大,沙尘暴肆虐。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又在毁坏着文明,这是人类社会所从未遇到过的“二律背反”之谜。人类要想明证自己是大自然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再度直面大自然,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观念,调整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重新估价、部署、显示自己的力量,冲出“二律背反”之谷。

显而易见,伦敦有关当局对废水的成功治理,其意义远不止于废水,其治理获益于伦敦和英国又远不止于伦敦和英国。这一成就不仅对已发生过工业革命的经济发达的国家有意义,而且对发展中国家也有莫大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不仅如此,一条历史名河的复活,确证了人类与其说是对大自然,不如说是对自己的征服,它最终确证的是人的或人类的无可比拟的本质力量。而这,恐怕就是那只海豹之所以引起“极大轰动”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再来分析这消息因其意义层面的不同而覆盖的不同的范围和其艺术品位:社会珍闻——伦敦;废水治理——英国;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反思及人本质力量的确证——全球。在这些层次中,海豹在伦敦泰晤士河出现,是实;由此引出的废水治理是事实后面的事实,是较虚的一层;而理性的人类走出“二律背反”的困惑,实施对自己的理性征服又是其后更虚的一层。并且,这层层诸意不是作者主观上强行加上去的,而是事件本身所内含的;再者,这层层诸意,不是作者直白地说教出来的,而是将其浓缩到这则奇趣盎然的社会珍闻之中,浓缩到一只活生生的海豹的行止之上。这就使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新闻美的敏悟和对如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蕴艺术的不同寻常的驾驭才能。

所以说,意蕴是新闻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美学特征,是因为大凡优秀的新闻作品都富有丰沛的社会内涵和“意外之意,言外之言”的意蕴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意蕴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并用“隐”来概括它,认为“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而《上海的新高度》[1986.5.21新华社电]正是这样的一篇“深文”。作为一个普通居民,你可能留意到某一高楼拔地而起了,你可能想到它的功能与你日常生活的联系,你也可能会欣赏它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而《上海的新高度》纵横捭阖,抚今追昔,追思半个世纪前到如今上海“最高建筑物”高度纪录的不断刷新过程,使固态的建筑群落昭示了我国社会生活激越的、跃进的本质和趋势,给人以强烈的臻臻日上的时代感和击鼓进军使人意气高扬的进击感,其底蕴来得何等丰沛。

新闻作品,题材或大或小,笔调或庄或谐,篇幅或长或短,均可因意蕴而生辉。《长街无处不飞花万紫千红扮京华近百万盆鲜花无一丢失》,[3]“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明里写花,暗里述世风之变、人们道德风尚之变,以小见大,词浅而义长,文约而意丰。

再看这则消息:“1月8日清晨,晓星未落,朔风扑面。在临城县东鸭鸽营村头,笔者碰到不少社员在跑步锻炼。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你来我往,络绎不绝。据一位老农说,这几年兴晨跑,是社员赵香荣起的头。”[1984.7.9《河北日报》《东鸭鸽营村跑步成风》]这一新闻,无论是所报道的事件本身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段都是简显的,但在这简显新闻的字里行间却蕴藉着生活的一种新的律动,一种惊人的历史大跨越: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中国农民如今也开始锻炼身体了,作品没有刻意渲染铺陈在富民政策下,中国农村经济如何长足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生活品味、生活追求如何发生变化,却抓住一种深层次的变化——人们生活习性的变化,以一管窥豹,将上述诸意和扑面而来的生活的新美,尽纳在农民晨跑的动态之中了。

建国初期,我国优秀女子跳高选手郑凤荣以1.77米的成绩创造了女子跳高世界纪录。美联社一位极有眼力的记者就实论虚写了一条很精彩的消息,其导语是:“一位22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以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6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4]这是一则体育新闻,但传播的何止是体育信息?作者通过对事件本身意蕴的透视和捕捉,正告世界,在贫困落后和屈辱中崛起的新兴的共和国在借体坛展现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在铸造着新的民族形象。这样的新闻使人看到的是某一运动员一次刷新世界纪录的跳跃,悟到的则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新生和腾飞。

综上所述,任何艺术样式的意蕴,其基本的特征是实中含虚,显中有隐。而新闻之意蕴受到的是新闻学规律和美学规律的共同支配和制约,故其中的“实”和“显”不论是作为内在构成还是作为表现手法都具有自身特定的内涵,即这个“实”和“显”所指归的不是人们从事纯艺术活动中所依托、所运用的某种物质、某种材料或故事、传说、风情、景观,更不是思想、观念、意识等等主观的东西,而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这种具有特定内涵的“实”和“显”正是“虚”与“隐”产生的依据和本原,不言而喻,它也是新闻意蕴美产生的依据和本原。也正是由于有这种内涵、这种规定性,才使新闻作品同艺术作品既有某种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而显出自身的美学特色,达到新闻传播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从而使受众在含虚蓄实的新闻报道中既能得到某种艺术享受产生出美感,同时又感触到新闻反映、干预、指导现实生活的力量感。

此外,意蕴对新闻功能的拓展作用也令人不可小觑。它不仅使新闻葆有丰沛的信息和充实的底蕴,还使新闻能艺术地表现出主体的倾向性和目的性;使新闻既忠于事实又卓然事外,使新闻主题在灌注生气、情趣盎然中得到升华;意蕴使新闻不仅仅给人们以信息,而且激发人们的情感,启迪人们的心智,给人们以独特的新闻表现艺术的审美享受。在意蕴的作用下,新闻报道能获得新闻和艺术这两重生命值,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中外新闻佳作能突破“易碎品”的宿命,生命力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1] 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 冀一石.海豹先知河水清——推荐路透社的一则新闻[J].新闻记者,1985(03).

[3] 孙保国.长街无处不飞花 万紫千红扮京华近百万盆鲜花无一丢失[N].中国法制报,1984-10-19.

[4] 几条体育新闻导语的对比[J].新闻爱好者,1986(01).

猜你喜欢
意蕴美学人类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3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