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义, 汪晓琳
(1.湖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2.湖北工程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构建和谐、富强的中国,实现中国梦,是党和政府的伟大理想和执政方针,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是农业大国,只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村社会和谐,整个国家的和谐才能真正体现。要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和体育建设,物质和精神双丰收,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完善。目前我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没有农村体育的崛起,就不能真正实现体育强国梦。农民体育的发展决定着中国梦、强国梦的实现。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而且国家体育总局也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2006年正式启动的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各级体育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因此,对小城镇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体育”的现状进行了解显得甚为重要,而鄂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并处于湖北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掌握现状并分析原因才能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从而为中国群众体育乃至整个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恩施州地处鄂西,是湖北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全州有28个少数民族,人口214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十分丰富。以湖北省恩施市(包括恩施、利川、建始、咸丰、来凤、鹤峰县)为调查对象,研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总体看来,近几年来,恩施州的群众体育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体育局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两个8号文件精神和湖北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工作任务,使全州群众体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2005年10月恩施州文化体育局等5个单位曾受到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1]。
1.1恩施州群众体育和农村群众文化体育开展现状
通过近几年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以全州运动会为例进行分析,例如从恩施州第五届运动会的情况看,运动会共投入资金近200万元,设青少年类田径、乒乓球、柔道 、摔跤,职工类设篮球、门球、大众健美操、水上搏击和陀螺共9个项目。项目主要以传统竞赛项目为主,主要与全运会项目相衔接,民族项目较少和适合农民比赛项目比较缺乏,总体项目门类较少,说明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和开展都没有落到实处。而2009年恩施州第六届运动会分青少年类(柔道、摔跤、跆拳道、游泳)、职工类(太极柔力球、篮球、体育舞蹈、羽毛球、乒乓球)、少数民族类(毽球、蹴球、陀螺、押加、高脚马、跷旱船、武术、巴山舞、民族式摔跤、板鞋竞速等10个大项64个小项)、农民类(滚轮胎比赛、男、女60m两人三足比赛、三项全能项目中的抛秧苗、挑粮比赛、滚轮胎比赛、时代列车)四大类,16个大项、263个小项,是历届州运动会比赛项目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综合性体育盛会。从这届运动会来看,分类比较齐全,项目种类丰富,参与人员广泛,尤其是农民类项目(与全国农民运动会项目相衔接)得到大力发展,第七届运动会将于2013年在利川举行。总体看来,体育活动项目由先前集中在篮球、乒乓球、田径等传统体育活动上,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仅陀螺项目发展到项目门类比较齐全,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些特色项目的开展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具有民族传统的活动方式得以传承,也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真正体现了人民的盛会,反应了群众想要享受的积极向上和贴近生活的健康的运动休闲方式。
但是由于各地发展相对不均衡,经济条件限制,各乡镇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也有所区别,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有的每年进行,有的隔年进行,经济较差的甚至没有举行过。在举办的运动会中主要项目是:篮球、乒乓球、门球、拔河、棋类等。县市所辖乡镇举办的地方特色的活动有:足马、划旱船、踢毽、摆手舞、陀螺、踩高跷等。从调查看恩施、利川、来凤、建始、鹤峰、咸丰等县市以篮球、乒乓球、门球、拔河、棋类等项目为主。利川市举办了湖北利川第三届“金叶杯”百队门球大赛,参加比赛的队伍来自川、鄂、豫、黔共130支队伍,973名运动员,创下了利川市门球史上之最,门球主要适合老年人运动项目,场地要求不高。另外是2006年6月成功举办了由恩施市人民政府和州文体局主办,恩施市文体局承办的2006年中国恩施首届“电信宽带杯”龙舟邀请赛,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两岸观众达数万人,极大激发了当地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1]。就像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的吉祥物“同同”那样寓意着“同心、同德、同根、同源”,反映了全国人民对城乡统筹发展、共建和谐小康社会的强烈期盼和美好祝愿。希望全国农民运动会能够切实推动全国农民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让体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体育精神、体育魅力展现在每一个中国农民身上,让体育的鲜花盛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地上。
1.2农村群众对体育文化活动认知现状和对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
虽然各乡镇经济条件有所差别,但对于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比较强烈。比如调查对旅游文化体育活动需求情况时,认为非常需要的117人,占58.5%,需要的63人,占31.5%,反映了广大农村群众对体育文化活动充满期待。调查举办文化体育活动对建设新农村是否有意义时:认为非常有121人,有66人,共占比达93.5%。问到是否希望在劳动生产力之余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生活时:非常希望122人,希望有66人,占94%,反映了他们对体育文化活动有良好的认知,表达了积极健康文明的余暇生活的诉求。各乡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体育场地建设提出目标,例如,咸丰县提出的2010年新建村级篮球场15个,利川市毛坝乡2009~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三年规划新建村级篮球场10个等都反映了各级领导对发展体育文化活动,建设新农村,培养新时代的农民提供保障。
1.3随着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当地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依据调查分析,2005年以前由于交通不变和经济情况等原因,恩施举办大型体育竞赛活动不仅次数少、项目少和参加人员少,并且全州性完整不能保证连续性。有地方特色的体育竞赛项目和活动也得不到很好传承,当地的大型体育赛事和特色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比较缺乏。但是2005年以后,随着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的发展,道路交通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不仅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本地区及各县乡镇间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交流,在促进了当地民族特色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同时,也加强了与省内和国内体育活动的交流。但是从调查情况看,恩施自治州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传统项目主要是通过学校进行传承,因此在学校开展的活动相对较多。
通过对恩施、利川、建始、咸丰、来凤、鹤峰等县的问卷调查以及重点在恩施的芭蕉乡、利川的毛坝乡和咸丰的黄金洞乡对农民的走访调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活动在逐步减少甚至消失,生活习惯和方式逐渐汉化,民族特色逐渐消失,分析原因主要是:
2.1从调查的这几个乡镇来看,主要是地理位置处于山区丘陵,山多地少,地无三分平,建造房屋都比较困难,哪里有修建健身的大块平地,因此运动场地建设是影响民族项目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便利,调查的几个乡镇也存在着劳动力(中青年人)流失的问题,家里普遍留下的是“3(8)、6(1)、9(9)”即“妇女、小孩和老人”。老人年龄较大闲暇之余只能从事些娱乐活动,例如打牌、打麻将、聊天、看演出,电影(文艺电影下乡)等,市区或靠近市区的就能看演出,电影,跳舞、打球、跑步、散步、上网等活动;小孩只能在学校体育课上或者课后开展些毽球、蹴球、陀螺等易于开展的一些简单的民族特色活动。
2.3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也严重影响体育文化的需求,以利川市毛坝乡为例,毛坝乡地处武陵山脉余支,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与河谷相互交错,四周群山环抱,半山屋宇田园,山下沟壑纵横,是典型低山河谷盆形地带,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因此种植茶叶成为毛坝乡的主要生产作物之一,全乡基地面积70035亩,人平1.6亩,2008年总产量12万担,实现产值1.08亿元,人均茶叶收入1930元,是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另外就是楠竹,也是毛坝乡的主导产业,基地面积6万亩,农民的生产活动主要是采集茶叶,制茶和养护茶林和楠竹林,当地政府以“生态毛坝,魅力茶乡”为主题,按照生态观光、宜游宜居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农家乐,被评为湖北省环境优美乡镇,恩施州生态家园建设示范乡,利川市新农村建设示范乡,湖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咸丰县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边区结合部,地处长江三峡、张家界生态旅游走廊,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除发展本地特产农产品外,利用自然优势发展旅游业,除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年青劳动力的缺乏严重影响着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发展,当然这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最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3.1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
3.1.1 恩施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边区结合部,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10年)》(中发[2011]10号)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跨省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2],抓住国家战略发展机遇的顺风车,促进恩施地区经济发展,经济是基础,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培育和发展“新农村体育”,促进农村体育文化繁荣,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和闲暇生活。
3.1.2 充分抓住湖北“两圈一带”战略促“两型化”崛起的发展时机,依托鄂东地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同时,挖掘鄂西地区丰富的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破解交通、体制、机制等瓶颈障碍,协调组织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使其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根据年国务院假日办发布的2010年“十一”黄金周旅游信息通报,鄂西圈的接待游客数559.93万人次,其中恩施州旅游总收入22.16亿元,接待游客同比增长82.93%,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65.2%超过全省、全国平均增长水平[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确定了首批投资启动的5个项目,其中恩施主打恩施大峡谷品牌联合腾龙洞景区旅游,能够带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3.1.3 恩施全州地势是三山鼎立,地貌基本特征是阶梯状地貌发育,岩溶地貌发育,山间谷地星罗棋布。全州碳酸盐岩类(石灰岩、白云岩)面积占总面积54.4%,裸露的碳酸盐岩受本州温暖多雨气候的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伏流比比皆是[5]。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减少传统农业种植,加大经济作物种植和特有食品资源开发,即可增加农民收入,又可改变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又能为本地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人力资源。
3.2各级政府要致力于打造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新农村体育”建设服务
3.2.1 各级政府要有服务观念,体育也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体育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要突出抓好的重点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对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体育公共产品和体育公共服务,是确保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的决定性因素[5]。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该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宜,政府服务理念的改变是推动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府在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中的理念是要把政府对农村公共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供给提高到体现政府责任、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价值正确认识来,把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指标体系来看待[6]。
3.2.2 基层政府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直接引导者。目前新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同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制约着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7]。基层政府在发展小城镇经济,建设交通要道同时,要加强各种体育场地设施的修建,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条件,伴随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衣食无忧的人们才能在闲暇之余从事体育文化活动,也只有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到体育文化活动中去,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体育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3.2.3 基层政府是国家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体育组织是开展农村农民体育工作的保障,是搞好群众体育活动的基本保证,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础环节,是推进农民体育社会化的关键[8]。因此要加强乡镇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组成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网络,建立农村体育保障系统,健全机构和工作制度。
3.2.4 利用体育院校“三下乡”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建设。为了促进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国家每年都在号召各类人才进行“三下乡”活动,湖北省每年也在进行着“三下乡”,我们应充分利用体育下乡,培养和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重点发展乡村学校体育教师,村、镇委会有体育爱好和优点的干部、体育运动协会骨干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发挥其对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组织、指导和带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体育局.群众体育状况[EB/OL] .http://www.eswt.gov.cn/html/qunzhong_tiyu/.(2012—10—11).
[2]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EB/OL]. http://bbs.enshi.cn/thread-364259-1-1.html.[2013—10—23].
[3]冯 诚,周甲禄,皮曙初.湖北“两圈一带”战略促“两型化”崛起[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09—07(C7).
[4]王 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city/2012-07/04/c_123369534_6.htm.(2012—07—04).
[5]李留东,张文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下发展农村体育的几点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06) :15~18.
[6]肖林鹏.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7]胡庆山, 王 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 [J].体育科学,2006,10:21~26.
[8]杨小明,田雨普.传统视野下的农民体育辨证发展观[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7(1):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