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际标准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013-04-12 07:32杜静歌
菏泽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标准舞国标舞舞蹈

杜静歌

(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国际标准舞”简称“国标舞”,起源于西方的土风舞蹈,在各国古老的民间舞基础上发展演变,后经英国皇家教师舞蹈协会对宫廷舞、舞会舞、民间舞的加工、提炼、美化、整理,将其规范为国际标准舞。它包含摩登舞(标准舞)和拉丁舞两大系列,其中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华尔兹五种舞;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恰、牛仔、桑巴、斗牛五种舞。

1986年,国际标准舞以一种规范化、时尚化、专业化的舞蹈艺术,经日本业余舞蹈竞技协会会长山口繁雄先生的积极推动,在促进中日友协的名义下正式进入我国。她以不同风格的舞蹈类型、贵族气息的表演模式、浪漫大胆的情感表达、前卫时尚的打扮装束、全新的双人舞运动方式、独特的视觉冲击、劲爆的竞技表演,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在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相对可喜的成绩,将竞技性表演和艺术性表演发挥到了一定的高度。

一、拿来阶段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是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时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上世纪二十年代,“交际舞”率先进入我国上海地区,经旅华外侨和留洋人员的广泛传播,在上海出现了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舞蹈教学机构,专门教西洋交际舞。后作为一种以“社交”为目的的手段,渐渐在上海这所大都市盛行,到三十年代,上海舞厅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至此我国上海地区流行的舞厅舞便是国标舞的雏形,摩登一词也迅速遍及中国各地。这种作为全新的社交娱乐方式出现的交谊舞快速迎合了大众,一度发展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后经文革期间,当时的文艺受到了极度的遏制,人们内心对艺术的抒发和释放的欲望受到了压制,交谊舞绝迹了。直到改革开放,国门的打开,“禁舞令”的解除,使得艺术舞蹈重登历史舞台,并在社会上引起重视,发挥了它应有的社会作用。西风东渐,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一直以来多数人所跳的依旧是传统意义上的交谊舞,直到1986年,经由日本业余舞蹈竞技协会会长山口繁雄先生来华的积极推动,并与同年11月携小林弥寿枝女士来京授课,重点培训了来自专业院团的24对舞者(拉丁舞12对,摩登舞12对),才使国际标准交谊舞这个全新的范畴,以专业的、严谨的、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中国大众的视野,并很快在发展中找到了立足之地。

二、模仿阶段

由于国际标准舞在我国起步较晚,受经济、选手、师资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我国的国标舞发展长期停留在向着西方学习的模仿阶段,主要表现在:

从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传至我国以来,“国标热”在我国各个地区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浪潮,从电影中大量探戈舞蹈的展示到综艺娱乐节目“舞林大会”的一度热播,从雍容典雅的华贵女子到风度大气的绅士男子,从性感时尚的舞蹈服饰到动感火辣的男女情感表述,无不宣扬着国标舞的浪漫情怀。

国际标准舞是引进的外国舞蹈,在进入我国的前十年是朦胧年代。我国国标舞没有教学法,没有自己的国标舞教学体系,没有理论的指导,有的是师傅带徒弟,教套路,学会套路就去比赛,得到名次就成了中国的师傅,“录老师”成了中国舞者的共同老师。[1]荣获过7次全国锦标赛摩登舞职业组冠军的黄文娟,每参加一个国际大赛,在赛前一个月就到达比赛地点,因为国际标准舞每年都有崭新的步伐,所以要想保持在国内的最高水平,就要跟当地的世界冠军学习最新的国标舞技术。[2]

反观中国国标舞的相关比赛和表演,无不演绎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开放式、性感化的情感表达,这种固定的动作语汇组合,相似的套路模仿,同样的舞蹈元素串接,无不在外在形态上依葫芦画瓢地向着西方,不同的只是选手对同一动作在肢体表现上的二度创作。至此,我们一味地墨守成规,一味地照搬模仿,使当时中国的国标舞发展,丧失了自身文化而趋同到西方的文化中。

三、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是继模仿阶段之后,我国专业院校和专业选手迅速壮大的发展时期,其表现是学习和参加比赛的职业选手增多,竞技性方面在国际水平上有了新的突破,但教练员和选手重“技”轻“文”的现象,使中国国标舞艺术发展缓慢。

此阶段,全国各地多所学校开设国际舞专业,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众多学校中,亦培养出众多国标舞专业性选手,他们在国际、国内的知名比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中国的国际标准舞事业亮出了风采。如我国广东队选手尹卫东和龙卫娜,他们作为我国第一批职业国标舞选手,在我国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锦标赛中七次荣获拉丁舞冠军,然而在1999年的德国世界国际标准舞锦标赛职业拉丁组中,却未能进入总决赛,仅取得第十五名的成绩。可以看出,我国国标舞发展虽然较之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世界水平相比仍较落后。随着我国国标舞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入国际性比赛的选手也日益增多,便出现了一批片面追求国际排名的教练和选手,他们一味地寻求训练比赛、再训练再比赛的连续循环,而忽略了对舞种文化传达、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作品内涵创新等艺术内在表现的挖掘,如此只重技术而轻文化的片面发展,会使舞者技术水平只停留在一定“量”的积累而达不到“质”的飞跃。苏联艺术家、教育家尼·伊·塔拉索夫指出:“想象是一切创作的基础,只偏重于技术本身往往会给大家带来机械的,而不是形象的行动,使整个舞蹈失去个性。”因此,舞蹈艺术的发展,必然要不断地探索文化新质,突破模仿、照搬的传统旧论,积极大胆地尝试、创新,这样才能推动民族艺术前进。

四、创新阶段

创新阶段得之于近几年中国国际标准舞发展历程中的新突破,目前仍处于创新探索发展阶段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文化向西方开放性艺术文化的渗入

在西方艺术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国标舞和中国文化影响下的国标舞,呈现出在表现手法、情感趋向、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本体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导致中西方艺术在不断融合和碰撞的同时显现各自鲜明的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上,崇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强调“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注重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倡谦逊、内敛的表达方式,反对过分的张扬和表现自己;在哲学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无为之美;在艺术上,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为审美的最高准则,在注重意象、意境传达的同时,以虚实相生的审美想象进入作品的本真境界。而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要追溯到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主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提倡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在哲学上,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在艺术上,追求客观真实的再现。由此,中国舞蹈艺术在情感的表达上,手法更加含蓄、细腻,不同于西方情感的直露、开放。细览中国舞蹈作品中男女情感传达,皆以含蓄、羞涩、细腻传神的面部表情和藏而不露的肢体动作,传递恋人间的彼此爱慕,整个作品从头至尾没有一个拥抱,或者象征两性私密的挑逗动作,而在西方舞蹈艺术中,以性感、夸张、火辣的肢体动作和开放性服饰相拥而舞的场景,无时不在诉说中西方艺术的迥异。

然而,世界文化艺术的大融合,使得人类的思维模式、眼界视角、心理结构、态度观念等相对转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潮流汇合,更加剧了舞蹈艺术形态的变异。具体表现在国内外的国际标准舞赛事上,一方面,比赛舞曲音乐的选用上加入了中国古典、民族、流行音乐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音乐舞曲为背景,改变了先前比赛音乐的纯西方化;另一方面,服饰元素的细节设计上更贴合中国女性身体线条与气质的展现,主要体现在女性参赛舞服的花纹图案和流线型设计上。以上迹象表明,在国际标准舞进入我国的二三十年间,中国文化正悄悄地潜入西方舞蹈艺术之中,并试图打破二者的差异性,将国际标准舞这一别具风格和特色的舞蹈艺术与中国文化艺术的精华元素有机融合,发展出具有中国时代精神、民族精神、艺术精神的艺术新形态。

2.竞技表演向综合性艺术表演的迈进

传统的国标舞学习及表演,一直局限于纯专业技术技巧的灌输和外在肢体的模仿,而淡化了对技术动作组合构成规律、舞种形成的文化背景、舞蹈所传达的文化思想以及艺术表达的特殊性的认识。

而2002年,我国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首次增设了国际标准舞比赛。大赛以繁荣舞蹈艺术、丰富电视荧屏、推出新人新作为宗旨,将国际标准舞首次通过舞蹈比赛的形式推进了大众视野。2008年的“中国国际标准舞艺术表演赛”更是在中国文联主办、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等众家的联合协办下,首次以“艺术表演”为主题的国际标准舞专场比赛在深圳拉开了帷幕。借此国标舞项目的举办和开展,不仅使更多的舞者开始关注“文化内涵”,更是试图以当代审美取向和时代精神为视点,以丰厚的“中国文化”为背景,运用“现代意识”、“现代理念”探索和实践国际标准舞与舞台艺术的完美结合。国际标准舞突破了以往与对手相逢赛场,以竞技性规则决一高低,展现身体素质和能力的纯技术性表演,向表现戏剧冲突、人物内心变化和传达社会文化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迈进。

如第三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我国国际标准舞舞者成兵和瞿腊佳以自编自演的形式,借伦巴舞元素的缠绵柔情,阮玲玉电影主题曲《葬心》凄美哀婉的音乐特点,运用旧藤条皮箱为舞台道具,以感情为线,离别为题、表现了一段三十年代上海男女恋人之间离别所引起的依恋、不舍、挣扎等情感矛盾和内心变化。舞蹈以旋转、双人舞技法、伦巴舞原地换重心,开式位闭式位的交替变换、空间维度的合理利用等综合元素,将三十年代中国男女之间的爱情表现得凄婉浪漫,将独具海派魅力的中国文化以国际标准舞的手法巧妙地融入舞台艺术,使别样的国际标准舞艺术达到了视觉和听觉,外表形象和内在传达的高度统一。

五、结论

国际标准舞在我国历经了“拿来”、模仿、发展、创新四个阶段,从纵向继承的“移步而不换形”,始终不脱离国标舞的本体精髓,到横向发展的“兼收并蓄,不断创新”,以新颖独到的表现形式对国标舞的程式化传统模式作出超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大提倡的建设“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引下,未来的中国国际标准舞,一定会有更多根植于民族文化,服务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品呈现在大众视野。

[1]王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标准舞文化[EB/OL].(2012 -05 -11).http://www.szwudao.com/article-36337 -1.html.

[2]张巧珍.影响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1).

猜你喜欢
标准舞国标舞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浅析国标舞在南昌市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冰上舞蹈搭档
我国国标舞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舞蹈课
解读国际标准舞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徐州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成人标准舞开展的现状调查研究
浅谈国际标准舞专业中学习舞蹈编导课的重要性
我和舞蹈
论高校学生标准舞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