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发展路径思考

2013-04-12 06:49:48王银芹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别山区实验区大别山

王银芹

(湖北工程学院 湖北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孝感 432000)

一、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概况与发展目标

2011年3月1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省级战略,并联合安徽、河南等周边省市努力争取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起步阶段范围以国家和湖北省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主,具体包括红安县、麻城市、英山县、罗田县、团风县、蕲春县、大悟县、孝昌县等8个县市。2012年又将包括环大别山山脉的武汉的新洲、黄陂两区,随州的广水市,黄冈市的所有县市和孝感的安陆市等县、市、区纳入实验区范围。实验区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区为主,初期区域面积、人口分别占到全省的8.37%和8.95%;2012年扩展版的实验区则超过湖北省国土面积的10%,人口则超过全省20%。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总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红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富裕大别山”, 把试验区建成全国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红色文化传播基地、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建成全国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生态保护示范区。笔者以为,这些目标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实现三大目标,即社会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发展目标,而且任何一个目标都不能偏废,必须协调、全面推进。

围绕这三大目标,充分考虑大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寻找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克服不足和制约因素的有效途径和措施,这就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必然的现实路径选择。

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发展的主要优势与制约

1.主要优势。相对于湖北省内其他地区,大别山地区作为革命老区,优势独特而明显,主要包括:

(1)资源优势。包括丰富的人力资源,富饶的矿产资源。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扩大后人口占全省人口五分之一强,大多数属于欠发达贫困山区,耕地面积少,因此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劳动力成本低,尤其是劳动力素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高。大别山区矿藏资源丰富,铜铁磷等矿产储量大,品位较高,易开采,可利用率高。

(2)生态优势。大别山区处在中国南北交界过渡地带,森林覆盖率高达40%,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独特,环境良好。大别山区既有磅礴巍峨、峻秀雄奇、海拔近2000米、号称“中原第一峰”的罗田天堂寨主峰,更有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长江流经整个实验区数百公里,有府、澴、倒、举、巴、浠、蕲、华阳河等数大水系密布其中,水库湖泊星罗棋布。随着城市和工业的过度扩张,我国整体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和未来面临的最重大课题之一,作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对滞后的地区,生态优势反而越来越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最宝贵优势资源,生态效益将越来越成为实验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效益平台和载体,并将转化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区位优势。大别山地区地处我国南北和东西过渡地带,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正好处在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和武汉城市圈的中间地带,天然具备三个重要经济区域的联系桥梁和纽带。实验区周边尤其是东南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因此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旅游产业具有独特的地理和区位优势。

2.主要制约。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先天不足和制约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尤以发展基础薄弱、交通条件落后、区域分割严重三个方面最为突出。

(1)发展基础薄弱。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发展基础薄弱主要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即:

工业化与城镇化基础薄弱。地区产业化程度比较低,与我省其他先进地区比发展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工业标准产业在GDP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程度也比全省低了4个百分点。[1]

财政收入底子薄,贫困程度深。实验区先期纳入的8个县市,2009年总人口553万人,地方一般财政收入仅为19亿,人均435元,这比当年湖北省平均水平还要低9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10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035元。可以看出,实验区整体经济发展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至今为止,实验区先期8个县市尚有贫困人口92万,占到全省贫困人口2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条件差。由于长期缺乏有效投入,不仅新建农业基础设施少,历史上建成的大量农业水利设施也老化严重,排灌面积减少,抗灾减灾能力大幅度下降。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远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整体生产生活条件状况不佳。

(2)交通条件落后。大别山区道路施工难度高、投资大、周期长,因此整体上路网密度低,道路等级低,不同地区缺乏互联互通。交通条件总体落后对实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制约作用,导致资源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困难,人口与物资流动性差,吸引和吸纳域外优质资源能力减弱,自我发展能力受限。

(3)区域分割严重。一直以来我国基于行政区划而导致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比较严重,而且经济落后、相互依存度低的地区越是分割严重,自我封闭,不仅交通缺乏互联互通,人财物要素流动困难,往往互设市场障碍,盛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导致恶性循环。大别山区横跨鄂豫皖三省,行政区域涉及8个市近50多个县市区(含2012年湖北扩展版),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差。即使是湖北省内部,多个地级市下属县市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缺乏整合,区域一体化推进困难。而区域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互联互通,推动区域整合、融合,相互依存,共生发展。

三、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发展路径思考

1.一盘棋,区域整合。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作为连片山区,制约因素多,区域关联整合程度不高,个体发展能力不强,任何一个县市不可能单独发展,因此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实现区域整合的思想非常关键。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在《关于推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区域合作联动”,即要“突破行政区划,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地域界限,统筹谋划试验区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2]这就需要从省级层面加强试验区总体规划编制,搞好相关建设项目的统筹衔接,整合项目资金,实行集中建设,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只有区域一盘棋,实现整合发展,才能凝聚并充分发挥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特有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1+1>2”的效果,才能带动区域共生发展。

2.一张网,互联互通。由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主要为山区,交通条件落后,加上行政分割,跨地市县市之间交通缺乏衔接,几乎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且,由于山区修路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县乡公路状况不佳,村村通工程更是捉襟见肘,单靠当地政府解决“最后一公里”困难极大。正是这“最后一公里”难题,山里群众走不出去,外界信息进不来,山里特产运不走,外面投资难进来,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重的交通瓶颈。因此,加强区内交通路网建设成为推进实验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即要构建实验区整体交通网络,形成整个实验区交通一张网,实现实验区内互联互通,实验区与周边所有地区交通体系互联互通。正因如此,《关于推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加快实施试验区‘交通通达工程’,优先发展综合交通运输”[2],加速推进试验区高速公路网、快速干线交通网、农村公路网、低碳水运网、综合交通运输网等五大网络建设,实现试验区内县城至周边大中城市1-2小时到达,试验区内相邻县城之间1小时到达,形成一张完整的分布合理、互联互通、内外衔接的区域大路网。

3.抓特色,打造亮点。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无论是发展红色旅游还是生态旅游,无论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还是农业现代化,它们唯一而共同的捷径就是必须紧紧围绕“特”字做文章,以“特”求人气,以“特”求市场,以“特”求发展。“特”就是因独特而形成的特色,就是与其他地方、与别人有区别。例如,大别山区有红色文化,但要找出与其他地区红色文化不同之处,打造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独特亮点;大别山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要找出大别山生态旅游与其他生态旅游不同的个性,打造自己独特的生态魅力;大别山区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如何将这些独特的民风民俗转化为特色旅游产品,空间很大;大别山有很多特产,如何做好特产文章,打造各地自己的特色产业前景很好。特色出来了,做大做强了,亮点就出来了,人气就旺了,市场就大了,经济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4.红配绿,以绿为主。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最突出优势资源就是“一红一绿”,即作为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和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生态屏障的绿色旅游资源。充分挖掘与整合“一红一绿”,对实验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低碳环保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区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往往是伴生关系,即红色景点一般都地处深山,位置偏远,但风景优美,生态良好,开发得当,则会带来极强的互补和共振效应。因此,以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为主导,充分整合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做好红绿配文章,是促进实验区发展的必要而可行的路径选择之一。

《关于推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实验区特色旅游事业,着力打造“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以历史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以自然生态休闲为主题的绿色旅游”[2],形成大别山特色旅游产业新格局。笔者以为,这个特色旅游产业新格局还应该包括以创意农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体验旅游,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旅游业与优势工业、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旅游综合要素培育力度和旅游品牌创建力度,延长旅游产业链、产品链、服务链,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当地战略性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城带乡,城乡统筹。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城镇化程度不高,城镇规模都不大,城镇分布零散,这既是实验区的弱势,也是实验区生态优势的体现。大别山区不能走省内其他平原地区单纯扩张的城镇化老路,不能以追求城镇化率和城镇规模为目标,而是要进行合理的城镇体系布局,让城镇区域成为实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成为带动区内广大农村发展的火车头,实现以城带乡。正如《关于推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的那样,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按照大中小城市、特色城镇带和中心村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城镇建设的空间布局结构,着力构建沿江城镇带、京九沿线和公路沿线城镇带、大别山腹地城镇带,建成一批中小企业聚集、商贸流通、红色旅游、度假休闲的重点集镇、特色镇”[2]。要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思想,在基础社会建设、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领域,做到城乡一体,统筹安排。

6.工扶农,农工结合。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作为贫困山区,工业基础总体上比较落后,而且主要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领域。因此,适度发展与农业相关的现代农产品加工工业,既有一定基础,也符合实验区工业发展实际。实验区的工业发展,重点是转型升级,关键是以现代市场观念打造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真正将大别山做成湖北、中部甚至全国的现代农业品牌群,形成以工促农、以工带农、工农结合共生的新型工农关系。同时,大别山区作为我国中部和湖北东北部重要生态涵养区,也不适合遍地开花式地大规模发展现代制造业工业,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制造业。因此,凡是大别山生态涵养区获益地区都应该对大别山区进行生态补偿,尤其是湖北中东部以武汉为核心的大武汉城市产业集群,有必要通过省级以上政府政策协调,形成以工补农的制度化安排,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促进大别山区和其他地区产业合理分工布局,共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EB/OL].(2011-04-09)[2013-01-25].http://www.hubei.gov.cn/hdjl/zxft/zxftlb/201104/t20110409_136182.shtml.

[2]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EB/OL].(2011-05-20)[2013-01-25].http://www.hubei.gov.cn/zwgk/zfxxgk/zfgw/zfgb2011/gg1107/201105/t20110520_139138.shtml.

猜你喜欢
大别山区实验区大别山
平江县入选教育部学前教育实验区
科教新报(2023年47期)2023-12-02 15:58:53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清明(2022年5期)2022-09-21 08:37:04
又见大别山
黄河之声(2021年1期)2021-03-29 01:09:34
再见了,大别山
老友(2017年6期)2017-06-22 14:36:35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投资北京(2017年1期)2017-02-13 21:09:25
同处大别山,差别为何这么大?
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
大别山区水稻800千克栽培的主攻目标及关键技术
足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生社会实践为突破口
湖南新增2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