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译文的视域融合与主体间性
——以广州亚运口号的英译为例

2013-04-12 06:49:48欧阳利锋彭石玉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批判性视野译者

欧阳利锋,彭石玉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2.武汉工程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众所周知,万众瞩目的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圆满闭幕。在申办亚运期间,广州亚组委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向全球征集和遴选申亚口号、主题口号以及志愿者口号等,并召集专家学者对这些口号进行翻译。的确,有些口号不仅原文精彩,译文也很出色。如承办亚运的口号“动感亚洲,感动世界”,对仗整齐,朗朗上口, 其译文Invigorate Asia, Spark the World 同样简洁明快,具有与原文同样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不过,有些堪称完美的中文口号在译为英文之后让外国人觉得不痛不快、甚至有些诘屈聱牙。有些中文口号原本是对内的,不宜进行翻译,但译者内外不分,因此,在硬译为英文之后,让外国人觉得难于理解原文的旨意。此外,个别中文口号前后部分缺乏逻辑,由于译者缺乏批判意识,没有进行逻辑介入,因此,译文照样逻辑勉强,让人看后不知所云。笔者拟从译者的批判性思维和视野融合的角度对亚组委提供的官方译文作一些实验性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 译者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译者的批判性思维,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识地对文本作出质疑、反思、判断、推理和调整的个性品质,以及对文本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判断,从而对文本的取舍作出合理决策的过程”。[1]对于中文口号的翻译,我们要用批判性目光加以审视。同样,对于权威专家的译文,我们要大胆质疑,而不能全盘接受。

译者所从事的就是批判性工作。善质疑、爱探究对译者来说尤为重要。倘若离开了质疑和探究,译者就会屈从于文本和权威。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译者不能盲从文本,更不要迷信翻译权威。对于文本的质疑和反思,译者不能单凭自己的直觉和主观臆断,而要有审慎理智的判断,还须有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

面对中文口号的翻译思考问题时,一个合格的译者不应该有意地回避文本中的疑点、难点,而必须诉诸逻辑推理,发现和纠正文本中的错误,从而尽可能使表达严密充分,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总之,面对文本,一个合格的译者要勇于提出问题,要能辩证、多角度、非常规地独立思考问题。

二、翻译中的期待视野与视野融合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泽尔(Wolfgang Iser) 为代表的接受美学,使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移。姚斯认为,读者带着特定的“期待视野”进入文学作品,通过和作品之间的对话,来实现视野融合。在翻译中,译者一方面要与文本中隐身的作者对话,力求对原文的真正理解。另一方面,译者应与心目中预设的读者交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翻译不应只是作者或作品的独白,而是译者带着‘期待视野’在文本‘召唤结构’的作用下,与隐含的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后形成的‘视野融合’”[2]。

中文口号的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和视野融合。 中文口号翻译的核心是西方读者,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源语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假如西方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审美愉悦,这说明译者正确把握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如果读者对译文产生抵触,无法从中获得心灵的启迪,则表明译者对读者期待视野的把握有偏差,没能达到作者、译者和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因此,可以说,中文口号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带着“期待视野”在文本“召唤结构”的作用下,与隐含的作者和读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后形成“视野融合”的过程。

三、广州亚运口号的内涵与特征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0年增补本),口号是指“用来宣传鼓动的、可供呼喊或表明纲领性内容的简短句子”[3]。要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口号的译文必须简洁明了,朗朗上口,能为大众所接受并欣赏。就亚运会而言,每一届运动会的主题口号都是举办国独特的举办理念的高度概括和奥林匹克精神的集中体现。广州亚运主题口号“激情盛会,和谐亚洲”体现的是“和为贵”的儒家道德观念,充分反映了亚洲人民求团结、求和平、求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内涵。该口号是对“祥和亚运、绿色亚运、文明亚运”三大亚运理念的浓缩,表现了奥林匹克永恒的价值观,深刻反映了广州亚运会的核心理念——和谐。

除亚运主题口号外,我们耳熟能详的还有亚运会志愿者口号,如“一起来,更精彩”、“参与亚运,分享快乐”等。这些口号内涵丰富,构思新颖,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体现了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此外,为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动员全市人民参与亚运,广州亚组委提出了“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和 “争做好市民,当好东道主”等对内的口号,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总之,这些口号反映了亚运会的内涵和体育竞技的特点,体现了亚洲人民求团结、求和平、求发展的时代要求,展示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岭南独特的人文精神,再现了中国特色、广州风采。

四、用批评性思维看口号翻译的视野融合

通常而言,精彩的亚运口号,英译文应当同样精彩。遗憾的是,当我们用批判性思维去重新审视官方提供的这些口号的译文时,我们却不难发现,有些译文同中文口号看似忠实通顺,实则貌合神离,无法满足西方读者的审美期待,更没能实现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本的视野融合。

广州承办亚运会的口号是“祥和亚运,绿色亚运,文明亚运”,亚组委提供的官方译文为Making the Games Wholesome and Exciting, Green and Clean,笔者以为欠妥。首先,“祥和亚运”是指广州要把16届亚运会办成“和平、友谊、安定、团结”的盛会,强调的是“和”,而不是“祥”。其实,“吉祥”不是该口号想要表达的意思。此外,make the Games wholesome and exciting容易给人这样一种错觉:即以往的亚运会丝毫没能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亦丝毫没能让人感到振奋。从忠实的角度看,译文make the Games Wholesome and Exciting同原文“祥和”的内涵相距甚远,似乎毫不搭界,因而是不妥当的。综合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祥和亚运”用Harmony一个词来表达足矣!其次,“文明亚运”主要指公平、公正、和平、友谊和进步的体育精神。遗憾的是,译文make the Games clean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觉得以往的亚运会很dirty,有欠公平公正,会在很大程度上让西方读者产生误解。当然,“文明亚运”还兼指市民良好的文明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可惜的是,在英文里,根本无法找到一个能同时表达上面两层意思的词。在无奈之下,笔者只好舍弃第二层意思,保留第一层意思,译之为Fair Play, 这样比较符合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最后,将“绿色亚运”译为Make the Games Green仍值得商榷。何谓“绿色亚运”?如果不弄清楚绿色亚运的内涵,翻译就无从谈起。其实,“绿色亚运”不仅包括“亚运场馆环保”工程, 还包括“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市容美化”等市政工程, 以保证亚运期间在广州每天都能看到蓝天白云。如果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不难看出,“绿色亚运”实际上就是广州市政府对市民和运动员做出的一种承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为照顾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全文的流畅,结合前面提出的harmony 和 fair play,笔者认为,将“绿色亚运”处理为Responsibility比较恰当。这样,该口号的英译为:Harmony, Responsibility, Fair Play。该译文算不上完美,但简明扼要,让人在短时间内看得明、记得住。可见,要实现亚运口号的作者与读者的“视野融合”,译者必须透过原文客体,设身处地,揣摩作者意图,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和兴趣关注,对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作出准确的判断。

在亚运口号翻译中,译者应该一方面与文本中隐身的作者对话,对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进行能动的解读,力求对原文的真正理解。另一方面,译者应与心目中预设的读者交流和对话,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兴趣、审美趣味,并设法满足读者的审美期待。比方说,广州亚运的主题口号“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简洁醒目,内涵丰富, 但其译文Thrilling Games, Harmonious Asia 却差强人意,值得商榷。首先,译者没有透彻理解原文, 因为“理解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4]。译者既要深入到语言中去,又要超越语言,竭力摆脱中、英两种语言桎梏的限制,充分考虑到深层的语义关系和社会文化因素。众所周知,亚洲局势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毫无和缓之迹象。亚运会提出“和谐亚洲”,就是希望通过亚运会促进亚洲各国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其次,亚运本身并无激情,只是希望通过亚运激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再者,从表达上看,thrilling 一词无法表达“激情”的内涵,相比之下,inspiring的内涵要丰富、准确得多。 此外,Games 和Asia两个词并无在译文中出现的必要,因为广州位于亚洲,亚运会在亚洲举行,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最后,译者不能闭门造车,自以为是,而要善于从历届奥运会、亚运会的主题口号中获取灵感。如:1984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的主题口号为 Play Part in History;1988年汉城夏季奥运会为 Harmony and Progress;1992年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为Friends for life;2000年悉尼夏季奥运会为 Share the spirit(分享奥林匹克精神);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为Welcome Home。以上口号简洁凝练,表达严密, 丝毫看不见Games的影子。根据对作者意图的推导以及对往届奥运口号的借鉴,笔者将亚运口号译为:Harmony and Inspiration。这样,译文忠实通顺,朗朗上口,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共鸣。

传统翻译理论一直把“忠实”看作衡量译文质量的绝对标准。然而,如果一定要把逻辑不清的原文生搬硬套地译出来,那就会使读者无法读懂,从而造成理解和沟通上的障碍。通常,如果发现原作行文存在美中不足,抑或作者的思维存在瑕疵,那么,译者要毫不犹豫地予以纠正或澄清。原文不是金科玉律,译者要敢于进行质疑和探究。拿“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这一口号的翻译来说吧!乍看之下,原文似乎通顺自然,琅琅上口。但细读之后,我们不难发觉,“迎接亚运会”同“创造新生活”之间其实没有任何逻辑关联。试想,“用新生活去迎接亚运会”,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啊!经过对原作和译作的挑剔和批判,笔者拟译为:Enjoy Games, Enjoy Life。请问,无论参赛的运动员和服务的志愿者,抑或在家观看竞赛的普通市民,谁不在享受亚运、享受生活呢!这样,貌似背叛但实则忠实而且逻辑清晰的译文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情趣。

在翻译中,我们通常必须深入作者的思维背后,揣摩作者的意图,同时,还需时刻要有读者意识,要揣测读者希望了解什么,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比方说,有专家曾将“运动的亚洲更精彩”译为:An Athletic Asia Will Be More brilliant。译文忠实,却生硬呆板。请问诸如此类的译文怎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呢?事实上,该口号意在鼓励亚洲各国人们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为实现译者、作者和读者的视野融合,笔者大胆进行变通,译为:Sporting Asia, Sparkling Life。该译文虽然算不上精彩,但至少能给读者以一种美好的联想,能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此外,另有专家将“亚洲,一起来”译为:Come Together, Asia。如果我们能以冷静、客观的方式进行逻辑探究和推理,我们就不难发现译文中的纰漏。其实,译者没能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更没能领会该口号的内涵所在,即:中国愿意同亚洲各国的朋友携手前行。经过对原文和译文的批判性思考,笔者认为Join Hands with Asian Friends! 能较好传达原文的内涵。类似的口号还很多。如有专家将志愿者口号“一起来,更精彩”译为Together We will Make It Better。尽管译文基本忠实通顺,但略显拖沓冗长,诘屈聱牙。其次,在没有上下文的前提下,it一词究竟指的是什么? 我们不得而知。值得一提的是,口号中的it与习语catch it和 make it 中的it截然不同, 不能随意乱搬。此外,根据“经济简明”原则,“译者应以尽可能少的文字准确传达相应多的信息值;二是让受众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指信息处理时间和精力)获取最明快流畅(相对于冗长累赘)的信息量”[5]。基于这一原则,笔者译为:Together We’re Better!译文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并达到作者与读者视野的融合。

最后,由于读者与作者的认知环境不同,原本天衣无缝、逻辑严密的中文口号,在译为英文之后,无论多么忠实,都可能会让西方读者摸不着头脑。因为“每一篇文字原来都是为本身文化某读者群而生产的,因此,在另一个时代、另一个文化、另一个社区,往往被人以不同方式理解甚至难以接受”[6]。如果译者亦步亦趋地紧跟亚运口号,而丝毫不考虑原文之目的和读者的期待视野,那么,译文终将被这些口号的精神主旨所抛弃。我们不妨以“争作好市民,当好东道主”的翻译为例。专家起初译为:Be a good citizen, Be a good host。试想:国际友人看了这句英文口号之后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广州市政府不是在呼吁他们争作好市民,当好东道主吗?于是,另有专家提议干脆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英文口号:Love Guangzhou, Share the Feeling。单从表达的角度看,该英文口号没有问题。不过,用批判性眼光来看,该口号同原文的内涵相距太远,完全脱离了原文。笔者认为,译者的创造最好在中文口号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完全忽视原作者的存在去随意挥洒。该口号无非是强调市民要讲文明、懂礼貌,为此,笔者拟译为:Good Manners Make Good Hosts & Happy Guests。这样,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照顾了读者的反应。外国人看了这样喜闻乐见的口号,应该会对广州有一个比较美好的印象。诸如这等对内不对外的口号不胜枚举,因限于篇幅,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了。

五、结 语

通过对部分亚运口号的批判和质疑,我们不难发现,口号的翻译不一定要以逐字逐句全文照译的方式为正宗。“凡亦步亦趋紧跟原文语言表象者,终将被原文的精神主旨所抛弃;凡谨小慎微,一味‘忠实’者最后往往无一例外地背叛了真正的‘原文’”。[7]因此,在亚运口号翻译中,译者首先要深入到文本中去,与隐身的作者进行对话,透过原文来理解和揣摩作者的思想。惟有如此,译者同作者的期待视野得以融合。同时,译者应当对译文所属读者群的期待视野做出判断, 设法达到译者与读者的视野融合,从而使译文符合读者的民族思维习惯和期待心理,避免文化方面的冲突,达到较为满意的宣传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欧阳利锋.论译者的批判性思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8):50-53.

[2] 吕俊.具体化原则与文学翻译[J].外语研究,1994(1):51-55.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01.

[4] 许钧.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290-295.

[5] 曾利沙. 对《2002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英译文评析——兼论对外宣传翻译“经济简明”原则[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2):5-9.

[6] 周兆祥. 翻译与人生[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3 .

[7] 李欣.外宣翻译中的“译前处理”——天津电视台国际部《中国·天津》的个案分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1(1):18-21.

猜你喜欢
批判性视野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居· 视野
中华民居(2020年3期)2020-07-24 01:48:04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视野
科学家(2015年2期)2015-04-09 02:46:46
真相
读者(2014年18期)2014-05-14 11:40:56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