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服务构建高职IT技能校外实践平台

2013-04-12 06:08
关键词:专业技能实训计算机

黄 煜 栋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0 引言

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类大学的功能定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计算机应用技能人才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共同目标。众所周知,计算机技能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训练才能熟练掌握的。然而在平时的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设备条件、实训环境和学生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训操作时间和实际操作内容,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自己多方寻找训练计算机技能的机会。此外,大部分的计算机技能是需要通过反复操作才能了解掌握,因此,构建一个既能给学生提供充足实训机会和实训内容,又能发挥学生个性化的校外实践平台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1]。

1 在计算机技能训练中,校内计算机实践基地存在的不足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技能实践教学主要是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来进行的。由于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实训环境具有局限性,在计算机技能训练中,校内计算机实践基地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2]。

1.1 实训时间少,技能训练强度不够

学生在校内的实训时间,一般在制定该专业教学计划的时候就基本确定,除了上课教学练习之外,一般单独实训为一周时间。在实训中,教师一般都准备好了相应的实验环境,编写好了完整的实训指导书,基本设计出了实验框架。学生所做的实训步骤都是按部就班,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还让学生失去了主动思维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不利。

1.2 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存在差距

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个是千古不变的规则。在校内的实训教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教师虚拟设定的,难度不大,学生基本都能快速地掌握其中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但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往往难度更大、情况更加复杂、要求更加苛刻。而学生如果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训不能接触到这些复杂问题的处理技能的训练,那势必会让学生在就业之后的行业竞争中处于下风。

1.3 校内实训环境难以培养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学校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并不要求学生去做志愿者,去为老百姓服务。实训是否完成得出色、是否达到目的,这个判别标准是由实训指导教师决定的,实训指导教师的标准就是能够完成相应任务即可。因此,在实训中学生完成实训要求就很简单,即达到课程要求即可。但是,如果让这些学生到社会上工作,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当考核的内容不一样,要求自然不一样,有些完全是志愿的形式,这样就更加要求完成得出色,完成到位。而这些服务意识是很难在校内实训中培养的。目的不一样,对象不一样,考核的方式也不一样。

1.4 校内实训的考核方式难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任何时候,学校的所有考核都是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的,如果有人帮忙,那就是作弊。正因为如此,在实践教学的考核过程中,总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而不能团队合作,因为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技能,否则达不到效果。可是,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无法做到手、口、脑并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肢体能力,高分低能的知识型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3]。

1.5 校内实训分项目进行,缺乏综合性与复杂性

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大部分实训课程都可以在同一个机房完成。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实训在组织上也都按课程进行实训辅导,学生在实训时只能进行与该课程相关的实训操作。课程不同、辅导教师也不同,这样做势必会带来一些弊端。如做网络硬件维护需要用到网络知识、组装维护、局域网构建等知识,以上的知识不属于同一门课程,需要多位教师讲授。学生在完成网络硬件维护时需要用到多门课程的知识,但学生没有能力把相关的知识内容综合运用,这显然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实际操作[4]。

2 以社会服务为方式,构建校外计算机技能实践平台

根据计算机技能培养的特点,利用社会服务这种形式,构建一个无空间边界的校外计算机技能实践平台,让学生依托这个平台来强化计算机技能,从而使专业竞争力通过社会服务而得到较大的提升。为此,要求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通过参加全面的社会服务、社会实践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社交能力、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等五个方面得到训练与提高,全面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竞争力。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让社会服务“做到位、做到底”,应紧密结合社会服务的特点来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

2.1 以社会服务的需求为标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学生在进行学校专业技能学习之后,总是希望自己之所学能学以致用,而社会服务恰恰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通过调查发现,社会上大部分客户总是需要那些能牢固掌握专业技能,并可以灵活应用的大学生去服务、去实施。因此,就要求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候以社会服务的需求为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改善目前学习的知识结构,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能够为社会服务的四有新人,而不再是一味地注重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适当的“偏科”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根据以社会服务的需求为标准,寻找专业技能培养上的不足,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以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到满足社会服务的要求为标准。

2.2 以社会服务的环境为依托,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与社会相比,学校里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这些差异都会使雄心勃勃的学生们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社会服务,以社会这个大环境为依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尽快适应高强度工作的能力,也能培养适应紧张的工作环境的能力。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多去接触社会,多去了解社会,多去体会社会,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更加需要接触、了解、体会社会环境,通过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得到自我锻炼和实现。

2.3 以服务的客户为对象,提高社会交际能力

大学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在大学里能够很好地与人相处的人,往往比较容易在社会中立足。但是要看到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要比学校复杂得多,如何与人打交道,推荐自己,这不仅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还需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高校中,成绩优异而表达应变能力差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将社会服务中的客户作为对象,在咨询、业务交流以及售后服务过程中,将不断加强提高学生自身的社交能力,一举两得。

2.4 利用社会服务的契机,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在就业时所参加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单兵作战总是难以完成重大工作。因此,在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工作的能力之余,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要懂得精诚合作的道理,密切配合完成重大项目或重要工作。通过社会服务这种形式,将一些较复杂、较大型的项目,分给服务小队,在服务小队中,每位成员都能根据服务的内容和需求,按部就班,各展所长将服务完成,而不再是单兵作战,这样就可以较好地通过实际项目以及实际情况,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2.5 以社会服务为宗旨,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

社会服务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百姓服务,而社会服务就是学生、教师、学院回报社会、感恩社会的行为。学生在掌握了专业技能,懂得团队合作,适应社会变化,提高社交关系之余,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就尤为重要,这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我们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全面将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强实践的大学生。

3 实践取得的显著成效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技术专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IT职业技能的需求,紧紧围绕以社区服务为形式,以计算机应用技术服务为内容的各种计算机技能实践活动,初步构建了一个高职计算机技能人才的校外实践平台。近几年来,坚持边建设、边探索、边改革,积极创新发展高职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我院计算机类专业从2010年开始,利用社会服务这种形式,开展了多方位的专业技能校外实践活动。2011年暑期建成了“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网——真当网”,与街道、社区共建电脑维修便民服务站。目前已经在绍兴城区建立了将近20个“真当快修”电脑便民服务站,为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稳定、规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社会服务基地。这个基地同时还对服务项目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到2013年3月为止,已为社区居民和政府机关服务了2 500余次,参与技术服务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达800人次,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好评。2012年中旬,开始打造基于网站设计、网络编辑的社会服务——“真当网络”,为多个社区和企业制作设计网站,并让学生参与到社区和企业中,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新闻采编、信息收集以及网站维护,学生从中将平面设计、网站制作、Flash动画、文字编排以及摄影等技能综合地应用于实践,目前,为18个社区、5个官网和27家公司在进行着全面的网站维护。我院计算机系以各专项专业技术工作室为基础,强化对参与技术服务学生的技能培训,然后又让这些学生在社会实践服务中得到检验、锻炼、获得经验,在德、智、体等多方面得到了提高。

4 结语

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社会服务实践表明,基于社会服务,构建高职计算机技能人才的校外实践平台,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服务宗旨”、“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要求,创新与完善了高职计算机类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符合高职教育规律,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利于学生将来的零距离就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今后,我院计算机系将进一步以高职教育理论为指导,不断深化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计算机技能人才的校外实践平台,为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同卓,张洪良,邓珊.从实践能力培养谈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9,(19).

[2]曾令奇,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6,(9).

[3]李应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4]孙国胜,傅江浩.新世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及途径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4).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实训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