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3-04-12 02:16崔泽艳陈礼洪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应用型人才

崔泽艳,陈礼洪

(福建工程学院 环境与设备工程系,福建 福州350108)

国内高校给排水专业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工科专业。目前,全国100多所高等学校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以清华、同济、哈工大为代表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理论功底,主要为后续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做准备;另一类是由专科合并升格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实践和学生的就业,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早在1998年,江泽民同志就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据预测,21世纪上半叶我国城市人口将从现在的3.7亿增加到10亿左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带来水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培养具有扎实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快速提升的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重新审视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三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法上主要是“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形成,不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地方院校应该如何准确定位,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大量学生和家长认可、企业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极其关注的一个问题,许多地方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以给水排水专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实践教学、加大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改革内容,面向工程突出实践等教学模式改革方法,旨在建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给排水工程创新人才。

1 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培养给排水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创新教育思想,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和知识性教育观,改革单向性知识传授的教学体系,建立系统知识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型研究型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当结合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1 更新教育观念,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

传统教育模式,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个人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而创新教育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旨,以培养研究、创造知识的人才为目标,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创新教育,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关键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其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人的创造力得到发挥。[1]

1.2 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工程训练

给排水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单位大部分是建筑、安装、消防及市政工程等施工单位,给水厂、污水厂等水质处理净化单位,以及部分相关的设计单位。这些就业单位都看重员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给排水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应当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走产学相结合的改革之路。应当更新教学内容,把新修订的规范条文、新发明的成果、新的专业动态融入教学之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将工程实际问题及工程实际案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把学生带到虚拟的工程现场,把工厂搬进课堂,逐步培养学生面向工程、面向实践的思维定式。

1.3 以实验教学的大力改革作为切入点

改革实验教学,减少基础性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的“三性”实验,进行开放型实验教学。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和研究创新型的实验,有利于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获得收获知识的乐趣,而且还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实验室,有效地利用实验室,鼓励学生使用实验室,让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到实验室做实验,为培养创新型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2]

1.4 与社会结合,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

提倡整个大学期间的各项实习活动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加强实习实践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当地各部门合作,建立多个施工单位、设计院、水厂、污水厂的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就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让学生切身投入到工程中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学生到产业单位、科研部门实践训练,可起到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作用。

1.5 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第三课堂活动

深化教学改革,引导和鼓励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学生通过与教师一起做课题,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2 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

2.1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保证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当自始至终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全面贯彻到本科教学中。目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还是以老师单向系统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师生互动与学生自主性,这方面还需更深入的探讨、改革。笔者将尝试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进行创新,在讲课过程中,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知识的传授,例如理实结合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对比发现法、任务驱动法、启发教学法、情景体验法、目标教学法,并结合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启发学生思维,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比如以防火设计竞赛形式布置大作业,要求学生开发一个适合当地新建地铁的防火灭火系统,教师仅仅布置基本要求和部分与科研课题有关的高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理解进行综合设计,鼓励学生在设计中进行创新改进。最后根据学生完成的实际情况给出成绩,作为最终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以后的就业也很有帮助。

2.2 开设综合型与开放性实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创新实验。如把《水质工程学》中给水处理及污水处理的实验设置为综合实验,实验之前学生需要自己去完成实验项目计划书,借助书本知识以及网络资源,对实验装置的组装、管道的布置、水处理方案的设计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对整个给水厂净水处理流程和污水厂的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工艺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实质性的了解,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院系开设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申请在其内进行开放性实验。这类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讲义,选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法靠学生自己去摸索,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靠学生自己设计、确定,实验规律靠学生自己去总结。作为开放性实验,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或小组的兴趣与爱好,根据课堂内容,在课后自选课题、自定实验方案、自选实验仪器设备、自主完成实验项目。开放型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身特长的教学环境。[3]

2.3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与企业合作共建消防工程实验室,校企联合实验室采取产学研结合、企业技术培训、开展各类竞赛、开放实验室等模式运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提供资金及设备,高校提供场地和人才。这样,高校解决了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短缺的问题,获得了企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学生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校企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探索出了一个高校实验室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新模式。

2.4 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提供自主学习、开展创新活动的渠道

创新实践平台包括课外的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专业竞赛活动、科研基金项目、创新主题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各种课外学术科教活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优良条件,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校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并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指导,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生活,更增加了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5 增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

以前的实验、实践课程通常都是这样安排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每项完成后由老师给出各单项成绩。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非仅仅限于此,而是贯穿大学四年整个培养过程中。为了克服这个问题,考虑增设一门“专业综合实践”选修课,2学分。该课程跨学期开设,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大学四年时间进行实践、研究工作,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及各种实践平台,自己寻找研究课题,进入研究阶段。研究时间截止到毕业前夕,提交的研究报告,由相应指导老师给出最后实践成绩。该措施无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2.6 8周毕业实习制的进一步推广、完善,加大实习力度,保证实习成效

毕业实习时间由传统的2周时间延长到8周。到校外,实地结合生产、工程、科研实践进行专业毕业实习,进行工程实践并结合毕业设计方向进行前期准备。由于给排水专业分为给水、排水、建筑给排水3个方向,方向多,工程量大,传统的2周毕业实习时间,学生只能走马观花,无法深入到工程施工中去,而扩展到8周,加大校外毕业实习的力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积极参与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管理,在实际参与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本专业方向和岗位要求,并结合企业实际和需要选择回校后毕业设计或论文的题目。

2.7 一人一题,以真题真做方式进行毕业设计,保证设计成果质量

毕业设计是学生应用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训练的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本专业的毕业设计分为三个方向: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教师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严格把关,一人一题,真题真做。教师拟出来自社会需求或具有应用前景并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的毕业设计课题,允许学生自选题目;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毕业实习等机会到工程单位、设计院做课题或带课题回校做,由学校教师与单位有经验的工程师共同指导。真题真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同时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接受了全面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的质量高。

3 改革实施成果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4]。本校探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进行大力改革。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积极性、毕业设计质量、就业后表现、工作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教学理念的更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实践环节的改革有效地训练和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技术新动态、新知识,有利于他们就业后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近几届学生中,积极申请科研课题并获得多项立项,并获得大学生科技项目“挑战杯”多项奖项。毕业设计无论从完成质量、图纸的数量及质量都获得专家一致好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表现能力给予良好的评价。

4 结语

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这是工科专业学生所必需的工程素质。面向工程,面向生产,面向实际,这是工科专业学生培养的一个大方向。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之根在于实践,在于强化工程训练,突出实践教学。地方高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实现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改革原有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教学计划与教学体系,使其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1]李永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初探[J].教育探索,2001(11):17-18.

[2]吴永海.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职业技术,2006(22):112-113.

[3]郭永福.高校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5):91-93.

[4]王培凤.给排水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7(9):87-90.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