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是党和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国土权益维护等方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科学决策选择。海洋强国战略对于航海类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海洋人才,构建适应航运事业发展要求的航海教育模式,是目前航海类高校的首要任务。
1.航海教育承载的使命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四位一体的角度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作出具体部署,其中科技是保证,人才是关键。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涉及诸多的支持因素,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保证,但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最重要的工作是人才培养。航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是目标得以实现的现实基础和前提保障。同时,航海教育半军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国防性的特点,航海类专业人才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海洋权益坚实的后备军。
2.航海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实现海洋强国战略,新时期我国航海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要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航海人才不仅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作为一名优秀航海管理人才所需的综合素质;大力培养航海创新人才,使人才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用科学实践提高航海科研水平。在思想素质上,要有爱祖国、献身海洋的情怀,怀揣着传承海洋文明的崇高信念,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航海教育发展的新高度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具体实施,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也愈加密切。提升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是当下航海教育的重要职责。而航海教育办学水平较高或者航海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高校则应当担负起领头羊的责任,努力提升科研与学科建设能力,构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具有国际水平的航海科研基地,对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并获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以此带动全国航海院校的学术发展。航海教育是海洋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核心和关键。在战略实现的过程中,既应传承我国航海教育的优秀传统,更应从新的高度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探索与创新。
1.专业思想和敬业精神教育不足
许多航海类专门人才对航海事业缺乏热情,缺少敬业精神,对自己本职工作不够尊重。调查显示,在综合素质方面本科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评价为优秀及良好,高于高职(专),而高职(专)又高于中职(专);但在职业道德评价方面,中职(专)、高职(专)均高于本科生,特别是敬业精神与服从意识等方面,本科生的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均有待提高。从整体来看,近5年全国航海类专业学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但成为海员后,由于远离陆地和家庭、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回到陆地选择二次择业的非常多,这虽然是社会问题,但也说明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在对航海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还有欠缺。在劳务外派中,国际船员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和其他国家海员发生文化冲突,由于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部分船员难以适应,导致消极情绪,甚至影响船舶安全。
2.航海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航海教育承担着培养航海类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航海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国共有航海教育与培训机构107所,其中设置航海类专业并招生的本科院校有14所、高职/高专院校25所、中职/中专院校28所,其他船员培训机构40所。虽然近10年航海教育规模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航海院校的招生规模已达5.4万人,但航海教育人才培养存在普通船员较多而高级船员特别是面向现代化、大型、特种船舶的高级船员不足等问题,不能满足我国航运发展的需要。同时,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航海事业未来发展的要求,在理论上缺少掌握先进科学理论的创新型科研人才,在实践中缺少实用性较强的高级职业海员。这两类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关键所在。
3.航海教育发展缺乏高水平人才及先进科研条件
在航海教育培养层次方面我国航海教育涵盖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中职/中专等4个学历教育层次;在师资力量上中级和副高级职称人员约占60%,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约占1/4;在实习条件方面仅有9所航海院校拥有教学实习船。
鉴于航海教育具有鲜明的国际性、规范性和职业性的“双证书”特点,因而,航海教育在教学中更关注相关国际公约、国内法规的要求。由于学制的限制,特别由于近几年生源质量的持续下降,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适任证书通过率上,对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有所忽视。随着航海科技飞速发展,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国际及国内船员供求关系已经出现新的特点,即普通船员供大于求,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航海类专门人才相对短缺,要求今后我国航海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此外,航海教育还存在教学条件不完备、航海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航海类专业由于需要实船、模拟器等特殊实习实践环节,教育投入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的工科专业,但目前实际教育投入并没有体现这一特点,实验实习条件有些不能满足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以及国家海事局的相关要求,实验实习效果不佳。
1.树立新时期航海教育新理念
海洋强国的“强”在新时期不仅表现在国家航海建设的硬实力方面,更要彰显于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强盛。航海类高校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对于海洋人才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也不容忽视。航海类高校师生应当把以人为本作为航海教育的出发点,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海洋强国战略落实到航海教育的实际行动中,将航海人才的个人发展与航运事业的盛衰紧密结合,把热爱海洋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投身航海的职业理念在实际行动中转化为面对艰难困苦的坚强斗志和坚定信念,实现由学生到职业船员的蜕变,全身心地投入到航海事业中。
此外,航海教育还肩负着弘扬航海文化、传承航海文明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弘扬新时期的郑和航海精神,通过出访和交流等方式,在与国际航海院校的交流和共同举办航海活动的过程中,传播我国优秀的航海文化与海洋精神,传承航海文明。
2.注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航海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必须上升到“人强”则“国强”的高度。转变以往航海院校主要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保证航海类学生就业率的教育理念,构建新形势下具备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满足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中航海人才队伍的先进性建设要求。
第一,重视航海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当前,航海教育需要由重技能培养模式转为重能力的培养模式。首先在航海类专业招生的过程中选拔适合航海工作的优秀生源。除了基础的文化素质要求以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突出的外语能力、崇高的爱国思想和热爱海洋的情怀,具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和服从意识,以保证航海类后备人才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其次,对于航海类学生教育目标的设定,各高校应当按照自身实际进行分层次教学目标设置,始终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在专业英语教学上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强调航海英语学习的实践意义,将人才培养与航运事业的未来发展紧密结合。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当借鉴学习管理学、领导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无论是船长、轮机长还是高级船员,仅仅具备专业素养是远远不够的,为满足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仅要与时俱进掌握各种先进技术,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管理才能,具有统筹规划的能力、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随机应变的魄力,有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在学生日常管理上,坚持半军管模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谐的环境氛围、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效的行动能力。
第二,重视航海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使航海教育更好地支撑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应当加强航海教育先进性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培养航海人才的创造力和科研能力。通过航海科技人才的培养,优化航海教育结构。努力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充分发挥现有实力,有计划地建设航海类科研基地、实验室和研究所。引进先进的航海教育理念,加大航海教育的科研投入,提升航海教育科研与学科建设的整体实力,提高航海科技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使航海类高校成为国家航海科研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此外,还要提升人才的学术层次,扩大航海类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一流学术人才。对于航海类应用型硕士教育,招生标准、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应借鉴世界海事大学的做法,主要招收具备航海经验的管理级海员,重点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现代化船队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和航海类专业师资,以满足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对高级复合型航海人才的需求。
第三,重视航海类学生发展潜力的培养。为深化航海教育体系,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航海类高校应当树立终身教育的意识,让学生由接受教育向自我学习转变。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切实认识到海洋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航海教育关系到航海事业的成败,更关系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从物质投入、制度建设、精神塑造、行为文明四个方面加强航海教育的建设。
3.航海院校自身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
首先,应加强航海院校的自身建设。我国航海类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经形成高标准、多层次的教育规模,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高校的自身建设程度不一致,导致航海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鉴于此,应当按照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及“11规则”的要求,对航海类院校办学进行规范与管理,针对专业设置、课程编排、实习作业、教材设备等进行严格规范。这不但有利于全国航海类院校整体上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航运人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其次,航海类院校应当整合优势资源,构建高标准的航海教育实训基地,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统筹规划各院校实训教育经费,为实训基地配备专业的实习船和教学设备设施,同时配备专业的实训教师,在保证人力物力充足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各航海类高校学生的实训培养。
其次,大力加强航海类院校师资力量。新时期航海教育的大力发展,关键是教师,因此,必须完善航海类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在现有的航海类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的设置,定期聘请专家对航海类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交流,通过开展校际间的航海教育专题研讨会,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对于航海教育的前沿动态和国内外相关法律政策的变动要及时掌握。同时对于航海类教师在考核及职称评审方面进行严格规定,切实落实优胜劣汰的原则,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关于航海教育的学术性活动及科研项目研究,落实好项目经费。重点支持创新性、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研究。此外,航海类高校应借助企业与校友会的力量,聘请国内外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进一步提高航海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在航海教育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当遵循专岗专人配备原则,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拨款,对实训教师的编制进行管理,保证实训教师具有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12-11-09) 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 c350821-19529916.html.
[2] 国家海洋局局长:十八大报告首提“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现实和战略意义 [EB/OL].(2012-11-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0/c_113656731.htm.
[3] 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EB/OL].(2012-03-17)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3/17/c_122844567.htm.
[4] 中国航海教育发展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航海教育发展政策研究[R].北京,2007:1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11中国航运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22.
[6] 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M].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译.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