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院校实施校企协同创新的困境与出路

2013-04-12 01:19:43
航海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航海校企协同

(广州航海学院,广州 510725)

一、校企协同创新的含义及意义

协同创新一般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概念最早出现在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此后,为全面贯彻胡锦涛同志讲话内容,整体提升国家创新能力,转变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并印发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教技〔2012〕7号)。自此,高校协同创新、校企协同创新等得以全面展开。校企协同创新通常是指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校企协同可以是一个包括校内、校际、校企、校所、校地及跨境合作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体系,其本质属性是合作教育模式的创新,目的指向是提升学校工程实践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1]

企业的市场运作决定了企业必须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因此,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新专利的支撑。而高校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因此,校企“协同创新”是双方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双赢的最佳策略。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构成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创新。一方面,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在优胜劣汰的残酷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必然之路。另一方面,作为科学技术和智力资源的集聚地,高校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探索并实施校企协同创新,对于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协同创新,既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要求,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以及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广州航海学院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开展了一系列与企业协同创新的项目,但合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制约了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广泛深入展开。

二、航海院校实施校企协同创新的困境

1.观念滞后,体制制约,协同创新基础不牢

航海院校与企业分别属于不同行业,其目标、理念不同,协同需要克服很多障碍。从组织层面来看,双方追求的目标不尽一致。航海院校希望通过协同创新,提升科研水平,增强办学实力;而企业需要快出成果并能很快得到市场认可,迅速转化成经济效益。从个体层面看,参与协同创新的各方人员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追求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都导致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协同困难。以广州航海学院为例,其前身是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近5年来,学校争取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支持,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及自筹资金,完成了一批水上及其支撑专业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与改造工作,累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逾亿元。目前,学校拥有世界先进的大型海船操纵模拟室、国内先进的轮机模拟室等一大批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实验实训室,先后成立了机电研究所、航海技术研究中心、航务工程研究中心、航海文化研究中心、海事经济研究中心、现代航运服务研究中心等一批校企合作的研究所与研究中心,开展了船舶机电产品开发、水下施工检测、海上交通应急规划、航运业发展政策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可以看出,学校具备了较好的硬件与智力条件,但因双方思想差异及体制不同,往往学校一头热,企业则被动参与,没能很好地发挥航海院校的资源优势。

2.缺乏利益共享机制,协同创新动力不足

参与协同创新的航海院校与企业属于不同的体系、不同的行业。如广州航海学院由广东省教育厅管辖,而与之协同创新的企业有的是地方企业,有的是民办企业,有的是中央企业,其人员的工作关系、工资关系、人事关系等都在各自条块之内,彼此缺乏利益链接,这使得协调创新中的协调组织工作艰难。再者,牵涉到科研设备管理制度,国家及地方政府投入巨资建立的实验室,外单位要用通常需经过繁杂的手续,因而出现航海院校高端科研实验设备使用率很低,甚至长期闲置,协同创新局面很难打开。还有,协同创新过程中有“主角”“配角”之分,两者都对创新作出了贡献,利益分配上往往难以平衡,如学校当主角则企业没动力,企业做主角则学校没兴趣,协同创新并非容易。以广州航海学院与广州文冲船厂为例,双方都是涉海单位,又是紧邻。2010年,广州航海学院与广州文冲船厂共建“大型挖泥船研究实验平台”达成合作意向,将“大型挖泥船研究实验平台”建在广州航海学院,合作开展大型挖泥船的关键疏浚设备系统研究,特别是挖泥船新型控制系统的研究,共同申报国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共同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重大项目。但具体操作却存在组织实施、人员和经费安排等诸多问题,至今难有突破性进展。

3.科研领军人物缺乏,协同创新能力不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培育一批能够领导协同创新的战略型科学家,他们不仅因在本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而深孚众望,而且能够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乃至跨国界整合资源,推动科学研究由“点”式向“线”式和“面”式转变。他们不仅要懂得科学研究的规律,还要懂得市场规律,能够根据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率领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开展集团作战,与政府、社会乃至世界对话,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时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2]参与协同创新的企业科研人员和航海院校教师有自己的科研特长,有自己的想法,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如果没有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很难把他们组织和聚合起来,完成科研项目。近年来,广州航海学院承担了“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广州黄埔园区公共技术及培训平台”项目的建设工作,与罗克韦尔公司合作,引进建设资金680万元共建“广州航海学院—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参加港珠澳大桥、广东省海上应急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研究,但由于没有领军人物,协同创新出现“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导致整体效率不高,一些重要决策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有些协同创新项目甚至半途而废。学校也存在专业多而不强、有特色没实力、优势学科不突出、标志性成果不多等问题。

三、航海院校实施校企协同创新的对策

1.构建协同创新综合平台,进一步夯实协同创新基础

校企协同创新牵涉项目、平台、经费、组织、评价等方面的建立、健全和完善,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就航海院校而言,其办学方向主要面向航运业,具有鲜明的航海特色,在实施校企协同创新中要突出特色,找准方向,夯实基础。

首先,要取得政府有关部门、航海协会、涉海企业、涉海科研院所等单位的支持与合作,通过合作成员之间开展信息沟通、人才培养、业务合作、资源共享、课题研究、联合教学、政策咨询等共享活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紧密型协同关系。[3]其次,成立校企协同创新研究的指导和服务组织,帮助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研究协同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再者,结合航海院校自身特色将协同组织措施落到实处,如制定校企协同创新管理办法,增加校企协同创新研究项目的人员经费等的投入。

2.建立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创新合力

科学原理、中试成果、企业最终产品之间的利益分割问题是目前制约协同创新的一个关键问题。企业的创新优势源于其市场敏锐性和资本运作的专业性,企业对市场的动态以及用户的真实需求方面把握得更精准,企业比高校更了解一项创新技术的潜在市场价值,在资金链和资本运作方面也更具优势。由于企业专注于生产与营利,因而在人才、实验设备方面是短板,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人才和实验设备欠缺更明显,要靠自身进行卓有成效的技术创新很难。而学校正好相反,是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的中心,其优势就在于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至关重要的智力支撑,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学校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很难像企业那样去运作,因为新技术的成功商业化应用,包括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许多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大学的专利、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也有赖于企业的推广,而学校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所形成的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也正是企业逐利本质所梦寐以求的。为此,建立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创新合力显得极其重要。

首先,学校、政府和企业应充分肯定科技人才的价值,承认科学家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实现科学家的个人贡献与利益分配、资源配置挂钩。其次,对于大多数应用性科研成果,尤其是校企协同创新成果,要推行“沿创新链条各个节点贡献的比例分配利益”的原则,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再者,对于基础性、公益性或者以论文、获奖等知识产权形式呈现的科研成果,同样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在论文发表、奖励申报的时候,充分考虑群体成员在成果产出过程中的贡献,依据贡献大小排名奖励,激发群体成员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协同创新良性发展。

3.整合校企人才资源,培育和引进领军人物,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对于协同创新需要的优秀人才, 既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高校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科研能力的紧缺型资源。提升协同创新的能力,需引进、开发和合理利用,实现人才资源的整合,推动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航海高等教育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促进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4]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航海院校要打破论资排辈、因循守旧的传统思维方式,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尤其要任用富有创新活力的青年人。其次,科研人员应从局限于海洋学科内部寻找科研课题的单一性思维中解放出来,把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纳入科研课题的宏观视野,同时,主动深入行业了解行业需求与趋势,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为企业的技术升级与技术创新服务,达到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的目的。最后,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评价和选拔机制,打破壁垒,共同培育,激励发展,以外部广纳贤才和内部重点培养相结合,以最优的环境、最大的诚意聚集最优秀的人才,留住最需要的人才,以高水平人才推动高水平发展。

[1]杨 路.校企协同的内涵与模式[J].理论界,2012(12):193.

[2]李忠云,邓秀新.内外兼治破解高校协同创新困境[N].中国教育报,2011-09-12.

[3]马海燕.农业高等教育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2.

[4]谢 弋,谢昭明,刘 东.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的人才资源整合机制构建[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2(5):7-8.

猜你喜欢
航海校企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大航海争霸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馆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