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际从,刘粤湘,李 杰,吴 青
1.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我国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突破口
余际从1,2,刘粤湘1,2,李 杰1,2,吴 青1,2
1.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摘 要:地质实习基地作为培养地质专业人才的摇篮, 是提高地质人才质量的重要基石。本文在综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结果基础上,总结出了我国的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四类问题,并指出建设国家级(高水平)野外地质教学基地是我国地质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关键词:高等院校;地质实践教学;野外教学基地
地质学以实践性强为突出特点,野外实践教学与室内课堂理论教学构成了地质教育的两大体系。野外实习是培养合格地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和专业特色,对培养学生兴趣、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人才资源市场调查与反馈,地质教育亟待加强野外地质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总之,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无论国内和国外,唯有充分和有效的野外考察实践才是提高地质人才质量的关键途径;地质实习基地作为培养地质专业人才的摇篮, 是提高地质人才质量的重要基石。
当前,我国地质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各地质类专业办学单位共有152个,其中本科办学单位98个、研究生办学单位104个,高职高专办学单位18个,中专办学单位8个。在校学生10余万人,其中本科生占57%,硕士生占15%,博士生占4%,高职高专生占13%,中专生占8%。各院校野外实践教学首先是选择自己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为了摸清我国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2012年,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根据会员单位的建议,对地质院校野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22所学校调查问卷,包括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36处,具有代表性。同时,分会领导带队对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上杭教学基地、秦皇岛柳江盆地教学基地和吉林大学兴城教学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并于2013年召开了“产学研结合教学基地建设”专题研讨会,以多种方式对高等院校主要地质实习基地进行调查研究。
(一)高等院校主要地质教学实习基地概况
综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结果可知,我国高等学校的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为(表1):
一是在地域分布上东部和中部较多,西部地区基地较少,有西北大学秦岭野外综合实习基地、长安大学汉中地学野外教学实习基地。
二是基地建设年代大多为1950年代以后,仅有一个为1940——50年代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新建较多,并集中于新世纪后建立。
三是多数基地都以学校为中心在本省内建设,少数也分布邻近省区,绝大多数基地为教学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基地。
四是规模大小各异,同时可容纳学生100~300人的基地近1/3,同时可容纳学生500人以上的基地1/3多,也有少数基地可同时可容纳学生1000人以上。
五是建筑面积大多较小,大于1万m2基地占1/5,属于大型基地,一般同时可容学生1000人以上;建筑面积1~0.5万m2基地占1/5,同时可容学生100~1000人,南京大学巢湖基地建筑面积0.8万m2,同时可容学生达600人。小于0.5万m2基地占3/5,同时可容学生几十人到200人。
六是投资额小于500万元的基地约为1/3,投资额大于500万元的基地也近1/3,大于5000万元有 4个基地,一般大型基地投资额都1000万元以上。
七是运行经费较少,1万m2以上较大规模或同时可容纳学生500人的基地年运行经费一般要100万元以上。规模相似的不同类型的基地年运行经费相差较大,一般为地质类基地>矿业类基地>资源管理与经济基地。
八是基地大多都有共享,一般为4~13个单位使用,最多的是秦皇岛柳江盆地地学实习基地可有71个单位共用,其次为南京大学的巢湖基地,约有30个地质类院校共享;再次是中国地质大学北戴河基地、周口店基地也有近10所高校,吉林大学兴城基地8所高校,太原理工大学交城水峪贯基地有10余所高校。使用时间集中每年6~9月。
九是实习基地管理大多是学校自管,只有南京大学巢湖基地、秦皇岛柳江盆地基地、西北大学秦岭基地例外,它们是企管校用或是地方政府建设和管理、学校使用,或是校企共建、企管校用。可见基地管理体制已新的突破,开始呈现出多样性。秦皇岛柳江盆地基地是由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建设和管理,基地每年近15000名师生到此开展教学实习,涉及地质、水文、工程等20多个专业,是目前接待教学单位和学生人数最多、野外教学资源丰富,并包含有博物馆及露天展区、教学实习综合服务区、国家地质公园微缩景观区、学术交流与专家接待区、体育运动娱乐区、现场管理站及后勤服务6大区域。
表1 参与调查的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的总体情况与分类
总之,过去几所老地质院校(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等)都有规模较大的实习基地,一般后建的基地都具有较大的建筑面积和可同时容纳学生数量较大。但综合性大学地学院系一方面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考虑到野外实习基地使用效率低,后勤管理及安全保障难度较大,多数采取折中的办法,即租用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场地,由企业负责管理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院系仅负责实习线路的开发及观察点的建设。
多年来,这些实习基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地质勘查人才,对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地球科学知识、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技能、热爱地球科学、锻炼吃苦耐劳精神等起了特别重要作用。如地质大学周口店基地被温家宝同志称为地质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也是非常好的科学观测基地、地学科普基地。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可知,经过长期建设,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不同层次的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体系,其中包括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4个层次,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新建的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呈现出上规模、多层次、综合性与多机制发展的新亮点,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与成效。但是,受到地质行业萧条到兴盛、高校归属变更、高校合并等历史变化,并受高校扩招、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行业用人要求提高等因素影响,国内地质类高校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困难与问题 。归纳起来,存在四大类问题:
(1)基地缺乏统一规划,学校各自为战,基地分散,建设标准缺失,基地的优质资源未能得到整体调配,难以满足地质教育的总体要求。
我国地质野外教学基地目前基本处于自我建设与管理,没有实践教学统一规范,基地使用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以“长期建设、长效运行、长远发展与全盘考虑”的原则来制定具体的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基地硬件设施优势与实践教学的区域优势两者没有得到很好配合和充分利用。这就难以形成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2)基地建设体制不顺畅,资金渠道不易整合,校际资源不能互补,基础建设难以提升,与现代教育有差距。
各校普遍反映实习经费不足、学校资金投入有限,企业与地方又缺乏建设野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投资渠道单一,以致出现压缩实习时间、降低实习要求,还有部分实习基地建设难以为继情况。实习基地建设缺乏稳定和多元资金保障,影响了基地朝着现代教育方向发展,学生的培养质量呈现滑坡的趋势。
(3)基地定位还清,功能不全,优质教学资源季节性闲置较为突出,难以满足教学高标准需求。
英国地球科学本科生平均野外实习时间60——90天,英国地质学会建议野外实习时间最少不少于105天;加拿大、美国大部分大学除校方按教学计划安排的野外地质必修课实习外还要求学生暑假期间都到地调局或矿业公司等进行为期3个月的野外地质填图。它们由短期现场教学场所与固定的较长时间的基地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了其地质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要求。在我国,一是由于实践教学专业目标增多和专业特色任务增加,基地有限资源与野外实习教学任务矛盾突出,存在不足与缺失。较好的基地,一般6~9月间拥满,但平时闲置。二是基地野外教学规范与标准缺乏,加之基地朝着综合性发展势头掩盖了形式上满足要求但质量欠佳的矛盾,反映教学研究体系与督教体系亟待建立。三是与室内教学相比,基地数字化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教学软硬件急需完善。具体表现教材和网页建设已跟不上教学要求,需要建设配套标本陈列室、实验室、教学楼、网络、图书资料和师生宿舍等学习、工作及生活场所;除了保护原有的典型地质观察点、路线和区域外,还需要加大研究基地区域的地质发展历史和科学问题力度,不断地开发与改进实习教学内容与方法。
(4)基地投入严重不足,基地基础建设差,环境恶劣,安全隐患多,大多数不具备承接其他院校实习的能力和条件,甚至有些运行难以为继基地住宿条件和观感简陋。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学点野外景观因当地施工建设、矿山开采等情况而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学生专业思想牢固与专业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各学校将自管的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基本目标定位在保证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本科四年不断线。面对目前基地存在的“难以满足地质教育的总体要求”等问题和困难,规划建设国家级高水平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地质教育的发展迫切要求和提升基地水平的突破口,将政府支持和学校努力以及企事业单位参与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地质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在2011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等就建议,建立国家级地质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培养高素质地质人才。目前,加强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成为共识,并以此作为提高地质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部分。已有高校明确提出基地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更要着眼于在教学和科研上建立完备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使基地成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激发科研和创新思维的场所。将常规地质工作方法和高新技术(GPS仪、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在实践教学中并用,构建由精良先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数字化野外信息技术处理室和多功能野外实践室组成野外网络化教学系统,传统与现代方法结合训练学生的时空地质思维。打造名牌,发挥优势,将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成资源共享辐射平台。综合调查研究结果,我们再次建议进行国家级地质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并以此带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提高。
(一)国家级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的内涵与功能
国家级地质野外教学实习基地是指:面向高等教育现代化,面向国内外开放,地质现象典型、丰富,教学基础设施齐全并有一定规模,能满足地质类大学生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需要,并能向社会开展地学科普活动的野外教学基地。其基本功能可定位为:(1)地质高等院校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包括大学生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实习及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2)地质野外观测科研基地,包括地质现象观测、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及环境地质科学研究;(3)社会培训实践基地和科普基地;(4)对外学术交流基地,包括接待国外大学生地质实习和地质科学工作者科学考察等。
(二)基地分类与建设标准
1.类型
目前高校实习包括认识实习(一年级小学期)、教学实习(二年级小学期)、专业(生产)实习(三年级小学期)、毕业实习(四年级第八学期)等野外实践性教学环节。地质教育研究研究分会2012年对地质院校野外教学实习基地状况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参加调查的36处基地大多都是按教学阶段分类建设:认识实习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生产实习或实训基地、毕业实习。这也是最早期、最常见的野外实习基地分类方法。
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相关地质基础课(知识)之后,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地质现象,理论联系实习,增强感性认识,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实习是地学专业二三年级学生最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涉及众多的基础地质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大学阶段一次较系统的综合训练过程。如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地质调查工作的一般步骤,基本掌握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工作方法,学会编写地质报告。生产实习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地质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具备独立解决一般地质问题的能力。前两者一般选择典型的自然地区作为基地,生产或实训基地可为典型的自然地区或者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矿山等企事单位。
随着地质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发展,经济社会对地质人才要求多样化与复合性,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意识,掌握现代地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获得地质工程师基本训练,能从事地质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科技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对实践教学平台提出了新的建设目标,野外地质实习内容和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因此,在按教学阶段划分基地类型中增加“课内课间现场教学基地或专题实习基地”,并可从更多角度划分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的类型。按专业特点划分为单一学科实习基地,多学科实习基地,综合教学基地;按管理体制划分为野外教学基地,产学研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等。
例如,南京大学巢湖基地由于丰富的地质现象,既可以进行《普通地质学》教学实习,也可以进行《区域地质填图》教学实习,还可以针对其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开展研究性教学实习。前来巢湖基地开展地质教学实习的不仅限于地质学专业,许多院校地理系的学生也在此开展野外地学实习,致使巢湖基地成为一个适应不同层次和专业的综合型地学实习基地——综合教学基地。西北大学秦岭基地依托秦岭优质教学资源——中国中心地带崛起的庞大山系、世界著名的造山带和我国南北地质、气候、生物、水系(长江、黄河水系分水岭)、土壤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天然分界线,成为了进行地球系统科学教学的理想“天然实验室”,朝着综合性野外实训基地进行建设。它同时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共享平台。
综上所述,地质野外实习基地类型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地质野外教学实习基地类型
2.建设标准
借鉴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野外实践能力提高项目”建设经验,结合我们调研与分析,提出国家级野外地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基本标准。
(1)原则。
选择原则:鼓励先进,兼顾均衡,带动作用;
建设原则:国家投入为主、社会参与,专管专用,开放共享。(投入包括基本建设、业务建设和日常维护)
(2)基本标准。
①区域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特色和区位优势,典型的地质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
②教学资源:地质现象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充分满足教学目的要求并具有一定拓展和前沿性;具有多年野外实践教学所积累的资料基础与教学体系,建有教学实验室与岩石化石标本,建立数据、地图、视频影像等展示系统;完备的教师队伍。
③基础设施:拥有良好的学习、生活场所,可以同时容纳500人以上,基础设施较完备,交通便利,并具有良好的运作机制。
④共享情况:开展联合野外实习,具有10所以上的学校共同使用,为不同院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训学习、交流和合作平台。
⑤其他功能:能接待社会地学基本知识培训和中小学生科普活动;能接待国外大学生地质实习和地质科工作者科学考察。
通过对我国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调查研究,认识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转变实践教学观念、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要朝规范性、开放性、创新性发展;统筹规划建设国家级(高水平)野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地质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地质人才的重要突破口。
致谢:本文是在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我国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研究报告》基础上撰写而成。孟宪来主持了本次研究,吴淦国、王宝才、毕孔彰、胡轩魁给予指导性意见,相关的地质院校对问卷调查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孟宪来,蔡克勤,王训练,等.关于建立国家级地学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 2011,(1):106.
[2] 陈骏,胡文,李成.地质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 2007,(1):133-138.
[3] 何翔,华洪,赖绍聪,等.秦岭多学科综合性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2007,(1):44-46.
[4] 刘粤湘.地学教学基地建设与国土资源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2):1.
[5] 张燕,邓江红.峨眉山地质实习基地“质量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12,(2):47-51.
[6] 欧阳建平,赵温霞.以创新精神为指导,大力加强地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基地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04,(1):22-24.
[7] 张晓波,王秀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野外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4):129-131.
[8] 马密霞,李啟隆.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3):171-17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372 (2013)04-0001-05
收稿日期:2013-11-20。
作者简介:余际从,男,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原副校长,地质教育分会秘书长,教授,主要从事资源产业经济管理、地质人才与地质教育等方面研究工作。
Questions and Breakthrough of Construction of the Field Geological Teaching Practice Base
YU Ji-cong1,2, LIU Yue-xiang1,2, LI Jie1,2, WU Qing1,2
1.Geological Education Research Branch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3, China; 2.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As the cradle of cultivating geological professionals, geological practice base is the important cornerston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eological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survey and fi eld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basic situation of fi eld geological teaching practice base and four questions,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high level) geological fi eld practice teaching base is an urgent requirement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a breakthrough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ractice .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eology practice teaching; fi eld teaching 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