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炒作“中国网络威胁论”

2013-04-11 09:43张莉
世界知识 2013年7期
关键词:威胁论网络战黑客

张莉

2013年2月20日,美国Mandiant网络安全公司发布了一篇名为《高级持续威胁1:揭秘中国从事网络间谍活动的单位》的报告。报告称,经过七年多来对近150家公司的追踪分析,发现美国遭受的网络黑客攻击多与中国军方有关。报告还给出了攻击源的详细信息,是“总部位于上海浦东区一栋12层建筑内的总参三部二局(中国人民解放军61398部队)”。该报告一推出,即引起国际社会一片哗然,Mandiant公司也因此名声大噪、赚足眼球。更重要的是,这份报告将近两年来炒得沸沸扬扬的“中国网络威胁论”推向了新的高潮。

何为“中国网络威胁论”

“中国网络威胁论”是“中国威胁论”在网络空间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虽然兴起时间不长,但深受美国部分政客和主流媒体的青睐。美国炒作“中国网络威胁论”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指责来自中国的黑客窃取了美国的经济机密和重要情报,或攻击了美国的重要网络系统,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这类论调在2007年和2008年频繁出现,表达方式五花八门,最典型的几个例子有:

2007年6月,中国军方黑客侵入五角大楼的计算机网络,迫使五角大楼关闭了部分为国防部长盖茨办公室服务的计算机系统;2007年12月,中国黑客袭击了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窃取了重要资料;2008年5月,美《国家期刊杂志》发布报道,称美国网络安全协会前主席蒂姆·贝内特表示,当年2月造成300万家庭断电的佛州停电事故与“中国军方黑客”有关;2008年6月,美国会议员弗兰克·沃尔夫和克里斯·史密斯公开称“中国黑客”多次入侵他们的电脑,窃取了“中国政治异议人士”名单等多份重要信息。

除此之外,美学者还多次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上撰写相关文章,指责中国黑客利用网络窃取美国经济情报,成为美国在相关领域的最大威胁。

二是极力渲染中国的网络战能力,甚至危言耸听地称中国的远程网络战能力可以使其随时对世界上任何地点发动网络攻击,对美构成真正威胁。类似论调多见于美官方研究机构和公司的研究报告,如2009年10月,美中经济安全与审查委员会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联合发布报告,宣称中国正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能力,对美国展开“长期、尖端的计算机攻击行动”;2012年3月,两家机构又合发报告称,过去十年间,针对计算机网络采取措施已成为中国军事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中国的计算机网络能力已取得长足进步,可在冲突爆发时对美军构成“真正的威胁”。此外,美中经济安全与审查委员会在连续多年提交给国会的年度报告中,也从不忘渲染中国网络战能力对美国带来的威胁。

除了这些报告,美国学者海格斯塔2012年还专门出版了一本名为《21世纪中国网络战》的著作,煞有介事地“梳理”了中国网络战的理论演进过程,分析了中国进行网络战的动机和主体,评估了中国网络战能力现状,最后还就美如何应对中国的网络威胁提出了十条短期行动建议,是目前美国分析中国网络战能力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

有人为何力炒“中国网络威胁论”

尽管“中国网络威胁论”这些年一直不绝于耳,但是像Mandiant公司这样公开指名道姓地指责中国军队对美发动网络攻击,尚属首次。报告称,“中国政府三年前可能就授权了某些行为,但无法确定其参与程度。现在有确凿证据证明这些攻击活动主要来自中国,而且中国政府对此心知肚明”,如此斩钉截铁的表述,使“中国网络威胁论”升级至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高度。

笔者认为,美国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宣扬和推进“中国网络威胁论”,主要出于三点考虑:

一是延续惯用的将“中国威胁论”与新兴领域耦合的政策。新时期的“中国威胁论”出现于冷战后,时至今日,早已突破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乃至文化文明的范畴,内容快速扩充,且往往与当前时代面临的重点热点议题有关,如过去一段时期盛行的中国“食品安全威胁论”、“气候威胁论”、“环境威胁论”等。网络空间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领域,各国高度重视,加上中国拥有数量居全球之首的庞大网民群体,其中不乏少数利用网络实施犯罪活动的不法分子,网络领域的威胁自然备受美国青睐。

二是为美国发展网络军事力量寻求合理化依据。美国最早提出网络战等军事概念,也格外重视相关理论体系和实践原则的创立。2011年,美国防部发布《网络空间行动战略》,明确提出将其他国家对美的网络攻击视为战争行为,必要时动用包括传统武力在内的所有手段予以回击;美众议院通过《2012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规定美国所有适用于常规战争的规则同样适用于网络战争,允许国防部发动进攻性网络空间行动;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网络空间政策报告》,从政策层面细化了美军网络空间战争行为的界定,并首次公开阐述“网络威慑”的理念。这些文件的出台,为美网络军事力量建设甚至未来的网络战实践都做了很好的铺垫。当然,在积极主动谋划网络攻防原则的同时,美国也不会忽视通过夸大甚至创造外部威胁为其网络军事力量建设增添被动色彩所带来的效果,纵观美国一贯将中国视为最大威胁的做法,中国再次首当其冲不足为怪。

三是为争夺全球网络空间主导权创造更优环境。被誉为“网络总统”的奥巴马,深谙网络背后潜藏的巨大价值。经济上,信息技术革命每年为美国GDP带来2万亿美元的增长,美欲借信息技术产业重塑繁荣经济、维持全球经济霸主地位和对中经济优势的诉求无比强烈;政治上,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目前尚处空白状态,而中俄等国已抢先一步推出《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美欲借“建立信任措施”与中国抗衡,以争夺网络空间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外交上,2009年伊朗大选中出现的德黑兰街头动乱,让美国初尝利用推特等社交网络工具扰乱他国社会秩序的甜头,而通过信息网络宣传“互联网自由”理念和为别国民众提供“翻墙”等信息技术,更成为美国诟病中国互联网管理政策的抓手。鉴于此,美国一直想方设法争夺网络空间主导权。通过大肆鼓吹中国网络攻击,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抹黑中国国际形象,获得国际社会的道义支持,甚至趁此机会与一些国家形成合力,在多边场合针对、防范中国,为实现其目标创造更加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

如何应对“中国网络威胁论”

2011年底,《福布斯》杂志专栏作者洛伦·汤普森曾撰写过一篇名为“2012年美中网络战争或会‘摊牌”的文章,称“美国一直以来主要依靠‘防御措施保护网络,尽管一些安全组织已具备网络攻击能力,但由于担心遭受‘来自中国的报复,且这种行为一直被视为‘过于危险而未被采用”,但文章随后又提到,“事情似乎将发生变化,经过数年的深入调查,美国已越来越具备识别可能来自中国的网络间谍的能力”。

联想近年来美国指责中国网络攻击的行为,可以看出,美国的“中国网络威胁论”可谓循序渐进、日益成熟。虽然中美在网络攻击问题上的现实情况并不像洛伦·汤普森预测的那样,但是Mandiant公司的报告足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对此,中国宜高度重视,加强应对:

一是多主体、多角度、多层次地及时就网络攻击问题发声。Mandiant公司的报告出来之后,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作出了回应,通过列举事实和数字,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也是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但是,在美国炒作“中国网络威胁论”的过程中,政府、学术机构、学者都加入了宣传的队伍,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面对美主流媒体铺天盖的负面报道,中国的声音显得薄弱。

二是加强与美国的网络安全对话,增信释疑。目前,中美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已建立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中美网络安全二轨对话”等对话机制,未来两国可从网络攻击基础性问题入手,加强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增加互信。

三是加强对网络攻击问题的系统和深入研究。由于网络攻击具有门槛低、成本少、溯源难等特性,未来犯罪分子、黑客等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从事不法活动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应对这些网络攻击以保护本国安全利益,如何防止这些网络攻击引发国与国之间的误解误判甚至产生争端,都是极其庞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度挖掘,寻找对策。

猜你喜欢
威胁论网络战黑客
欢乐英雄
多少个屁能把布克崩起来?
西方学者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论调、危害及其正确应对
伊朗网络战能力研究
俄罗斯网络战发展研究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话语的形成、特点和反制
中国黑客的现状、评估与治理
图片新闻
兰德公司给网络战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