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强
2012年底,安倍晋三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面对国内的经济萧条、通货紧缩和日元汇率高企等问题,安倍一上台,就马不停蹄地采取了一系列大胆而激进的经济调控政策,这些政策被人们称为“安倍经济学”。
有三大主轴
安倍政府组阁后,设置了以首相牵头的日本经济再生本部和经济财政咨问会议,分别主导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政策。2013年1月8日,经济再生部研究并基本敲定了《紧急经济对策》的框架和基本内容。根据这个对策框架,大胆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与刺激民间投资为中心的经济产业成长战略成为“安倍经济学”的三大主轴。
在货币政策方面,日本政府和央行签署联合政策协议,引入“价格稳定目标”,设定2%的通胀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实行“无限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迫使日本央行宣布采取开放式购债,且不设定资产购买计划的终止时间。
在财政政策方面,日本政府将在2012财年补充预算案中拨出10.3万亿日元用于紧急经济刺激,再加上地方政府和民间的投资开支,总额有望超过20 万亿日元,并在未来2~3年实施更有弹性的财政政策。
再有就是日元贬值政策。长期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外需。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日本地震的影响,其对外出口增长乏力。因此,安倍政府认为通过大规模印钞,推动日元贬值,采取以邻为壑的汇率贸易政策,降低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可以扩大对外出口。
最后,在产业政策方面,经济增长重点放在复兴制造业、支援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和培育新产业三个领域,力求在民间企业投资活动的带动下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作为刺激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启动的措施之一,日本政府还将成立总规模为3500亿日元的两只基金。其中,一只规模为1500亿日元的基金提供贷款,鼓励企业开发新科技及新业务。此外,还将投入830亿日元用于小型公司的贷款担保与低利率贷款的发放。
“安倍经济学”的主攻方向在货币政策上,其简单的道理就是为深陷通缩陷阱的日本营造出通胀的预期。此前,日本银行虽然实施过“零利率政策”,但是没有起到刺激投资、增加企业投资设备的作用,这是由于货币政策没有真正改变消费者和企业的预期。通过宣布无限制地增加货币供给,民众预期到物价即将上涨,就会增加消费和投资。最终,通胀预期将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帮助日本尽早摆脱通货紧缩的泥沼。不过,通货膨胀的预期不会平地而生,只能依靠无限制量化宽松,也就是日本央行大规模印钞。
只是新瓶装旧药
通过实行量化宽松的政策以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做法实际上并不是安倍政府的首创。其政策主张可以追溯到十年前克鲁格曼、伯南克等经济学家为日本经济摆脱衰退开出的药方。伯南克认为,当一个国家陷入通缩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四步来加大放松、结束通缩:首先是下调基准利率;当基准利率碰到“0”这个下限后,央行直接购买长期国债,把长期利率也给压下来;然后央行直接购买信用债券,将信用利差也给买下来;如果这些都不够,那么还有终极的第四步——财政部大搞赤字,而央行直接货币化这些赤字。
事实上,日本小泉政府就曾经尝试过这一政策主张。在小泉长达六年的执政时间里,日本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向提高社会总供给的方向转移,政策手段也开始从财政政策向货币政策转移。小泉政府将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从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改为金融机构在日本央行设立的往来账户余额,该余额定为5万亿日元左右;其货币市场的调节方式把CPI同比稳定在“0”以上;为了使得金融机构在日本央行设立的往来账户余额保持在一定水平,必要时,可以每月4000亿日元规模的增购长期国债。由此可见,“安倍经济学”的政策只不过比小泉政府时期的政策更加激进而已,更像是新瓶装旧药。
小泉政府执政的六年,虽然使得日本经济暂时摆脱了“十年衰退”,出现了正增长,但是并没有保证这样的趋势延续太久。同样的道理,“安倍经济学”的刺激政策仍像是为垂死的病人打了一针强心剂,可以短时间内救命,但并不能根除日本经济的顽疾。
日本经济的病根在哪儿
日本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长期性结构萧条,代表日本总供给方的企业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日本的国内需求,而代表日本国外需求的出口量也受到美国、欧盟经济萧条的影响,一蹶不振。“安倍经济学”的政策药方只是一种应付短期经济危机的手段,对于调整结构并不是对症下药的方子。
首先,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灭,让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大量企业陷入资不抵债的局面。但日本政府并没有让这些本应倒闭的机构宣布破产,而是通过输血的方式让它们如僵尸般活着。这样一来,日本民间就长期处于修复资产负债表的状态,持续去杠杆,引发需求不足带来的通缩压力。
其次,由于日本人口已经进入负成长,人口红利彻底消失,而产业未能顺利转型,致使日本在第三波工业革命中至关紧要的电脑、互联网等产业已经或者正在被韩国和中国的企业赶超;至于在高科技领域,日本企业至今还未能跟上欧美,而这些都不是依靠日元贬值可以解决的问题。
因此,日本经济的病根不在金融领域,而是在实体经济领域。要消除日本经济复苏的障碍,深层次的结构改革比简单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更重要。
可能“玩出”麻烦来
从短期来看,“安倍经济学”对阻止经济衰退或许会起到一些作用,因此,暂时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市场反应也不错。但从中长期来看,“安倍经济学”并非拯救日本经济的灵丹妙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如果货币政策没有通过传导机制对微观经济领域产生实际的作用,那么货币政策就不可能有效。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日本国内民众必然会做好预防,从而使得通货膨胀目标的效果大打折扣。比如,由于通货膨胀的预期,消费者不但没有因此“加快脚步消费”,反倒是因为担心通胀侵蚀了财富而更加节衣缩食,那么,借助通胀预期刺激消费、拉动经济成长的策略,就无法奏效了。
其次,日本政府的债务率已经远远超过了“欧猪五国”的水平,债务融资的空间已经达到极限。之所以还没有发生如欧元危机那样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日本国内仍有大量的投资者购买国债。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民众缺乏对收益和风险的判断能力,从而使得日本国债保持了一定数量的购买群体,导致了目前的“国债泡沫”现象。但随着赤字财政政策的不断推出,国债的发行余额超过一定的临界点价格就可能暴跌,引起利率暴涨,从而导致债务危机。
再次,量化宽松的实质就是无限制向市场注入丰富的资金,这势必会催生资产泡沫的风险。由于日本实体经济投资渠道狭窄,量化宽松的货币将会流入股票市场或者房地产市场。一旦市场丧失对政府及其政策的信心,将导致日本资产价格恐慌性下跌,为金融危机埋下种子。这种情况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也曾经发生过。随着泡沫的破灭,日本经济遭受重创,陷入了长期不景气的状态。
最后,通过推动日元贬值,并不一定能达到扩大外需的目的。东亚地区在日本贸易出口中占有绝对的比重,由于安倍政府“右倾”的倾向比较严重,在政治上不断以强硬的姿态伤害邻国人民的感情,日本在最近一年屡屡出现贸易逆差。即使未来日元大跌,但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且正在促进出口、欧洲仍然处于债务危机、日本自身与亚洲一些国家有外交上纠葛的情况下,其未来的贸易出口情况也未必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