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施“卓越计划”为背景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3-04-11 23:43施晓蓉王高升
关键词:卓越计划卓越校企

谢 骐,邓 奕,施晓蓉,王高升

(湖南工程学院a.机械工程学院;b.教务处;c.电气信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自主知识产权匮乏、工程知识科学化、工程实践弱化是我国科技界面临的几个突出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高等工程教育有识之士,极力主张高等教育回归工程,即无论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还是培养侧重工程科学人才的高校,都要回到工程实践中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实施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让行业与企业全程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的教育与培养,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构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以“卓越计划”为背景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企业学习”为主方式、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1]16-17采取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大纲,学校学习与企业学习相结合,侧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模式。它与传统培养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的主体除高校以外,还有深度参与的行业与企业,[1]16-17通过学校,行业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实现依托行业企业发展,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工程教学体系[1]16-17、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

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学校实现开门办学,及时把握市场和学科前沿动态,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企业培养一批热爱企业的精英队伍,实现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对接,[2]173-174促进企业的发展;学生则能有效提高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育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竞争力,拓宽职业发展空间。[3]

2.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举措。以企业学习为主方式,与企业联合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是对工科院校应用型专业由于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重新定位,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实现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2]173-174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应用型专业办学出路,为高等院校应用型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1]16-17

3.企业学习是实施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重点。“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普遍采用“3+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3年在高校学习,1年在企业学习。这种以企业学习为重要补充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合作开发新课程的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满足了学校培养人、企业需要人、学生自身全面发展与提高的要求,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也是实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

“企业学习”注重将教育与企业工程领域的具体工作相结合,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和创新工程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的新一代高水平工程师后备人才。湖南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10年开始实施“3+1”的培养模式,在企业学习期间,学生与学习企业间采用“双向选择制”,学习指导采用“企业导师”加“学校导师”的“双导师制”,学生管理采用“准员工制”,学习过程采取“岗前教育”加“多元化”的“轮岗”、“定岗”制、“深度参与”的“项目制”、“来自于企业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制”。

二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难点

(一)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立场统一到人才培养的主目标上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参与学校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积极参与与承担。但参与企业尽管在班级冠名、企业优先选人,联合申报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等方面享有优先权,但由于缺少政府的经济投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了。企业更多地从自己人才储备的需要,当前劳动力结构的需要出发,参与“卓越计划”,注意满足自身和当前的利益,对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责任感与主动性。而学生则更多依据企业所在城市、知名度以及生活补助而不是学习的需要来选择企业,这些都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高水平的工程教育队伍是当务之急

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学习,有计划地提高其工程能力,同时鼓励企业导师到高校学习,提高企业导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此,湖南工程学院特制定了“高校教师取得企业工程经历的实施办法”和“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的实施办法”,从制度上保障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质量。

(三)重构课程体系是突破口

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侧重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传统课程体系的特色,基于“卓越计划”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学习为重要补充的方式,其理论教学课时的压缩导致课程整合及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势在必行。

1.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湖南工程学院在“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的指导方针下,确立了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重构原则。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以专业课与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整合为重点,重构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和实践环节模块;思政课采用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的方式;体育课采用俱乐部式的教学方式;外语课则强调自主学习;计算机课程强调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的综合应用。

2.转变观念,潜心教学研究。教师加大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让理论课程教学走进实验室、走进企业;强调自主式学习,多布置研究型小论文,让学生的日常学习离不开图书馆;多采取研讨式的学习方法,努力做到学中思,思中学,思中会。

三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从学校层面研究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选择一批高新企业、行业标杆企业参与“卓越计划”,优先聘任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作为“学校导师”,优先聘任有较扎实理论基础、有较强研发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合理调配资金,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制定学生企业学习期间的管理办法和质量评价体系;确定学生企业学习的评价与考核标准;与学生签订安全协定并购买保险,切实保证学生企业学习的顺利实施。

(二)从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学习内容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已完成的校企联合培养方案中,学生一年的企业学习期间,需要完成以下两个教学模块:

1.岗位学习。包括岗前培训、轮岗学习和定岗学习,时间为半年。企业针对培养方案要求和自身需要,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细致而周密的岗位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现场工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项目设计或者毕业设计。时间为半年,选择项目设计的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或工程项目的开发,掌握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开发流程、设备的运行维护等实际工程技能,培养学生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则针对企业实际课题,以工程项目为背景,真刀实枪地解决企业问题,并撰写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并具有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

两个教学模块在实施过程中,都需针对专业要求与企业特色,辅以针对性的理论知识讲授,并进行评价考核。

(三)从学生层面研究个人能力的提高机制

企业学习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要完成相关专业知识学习,按准员工要求进行学习接受管理,学生应着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四)从宏观的层面研究解决培养过程中的新问题

“卓越计划”虽然已得到很多企业的认可,但政府尚未出台任何对企业财政、人员招聘、减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参与企业已面临到如技术保密、经费来源、人员投入及学生管理等实际难题。虽然利用高校的学科与专业优势有助于对员工的培训与再教育,学生完成企业学习后比较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企业选拔人才创造了条件,这些对企业都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企业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新问题都会凸显出来,问题出现后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学生都从宏观的层面,以系统的视角去协调解决。

四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机制探索

以“卓越计划”为背景,以企业学习为主要辅助方式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内容有: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学生企业学习方案;联合制定学生企业学习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联合制定学生企业学习生活管理办法;联合建立“工程教学团队”,开发新课程、编写新教材、合作授课与指导学生工程实践;联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建立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我们期待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让工科专业学生有产品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能有效地交流与表达,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公众的影响。期待通过我们的潜心研究和实践,构建专业特色鲜明、培养体制完整、评价体系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现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之目标。

[1] 刘喜平,周志军.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12):16-17.

[2] 叶 宏,陈 培,刘志强,纪美静.校企联合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73 -174.

[3] 王劲松,谭立平.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探索——以广西工学院服装专业为例[J].消费导刊,2007(10).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卓越校企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卓越之梦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