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与模式

2013-12-25 01:45徐运保陈辉民
关键词:产学研集群应用型

徐运保,陈辉民

(湖南工程学院 a.管理学院;b.经济学院,湖南 湘潭411104)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着力于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一般本科学校,是介于重点大学和高职高专学校之间,属于省、市共建而又有一定自主性的学校。这些学校有相当部分是在原来的专科学校基础上或独立升本或与其它学校合并升本而来的。因其在全力升本和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办学经费不够,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开设盲目,管理经验欠缺,造成实际就业率低下,这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存在的共同问题。国内各高校如何针对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地方政府、应用型本科院校、地方科研院所、地方企业之间科技教育资源互享、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组织管理模式创新、推进政产学研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应用研究领域创新的主力,解决地方经济与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推动者。从目前情形来看,地方政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院所、地方企业之间由于各自的利益驱动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形成。要实现水平高、起点高的协同创新,应在健全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外部需求驱动机制上进行创新。

一 文献回顾

我国学者在人才培养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合作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的。

(一)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合作研究

Nelson & Winter[1]、Dosi et a1.(1988)[2]和Leydesdorff& Besselaar[3]指出“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线形创新模式被基于跨学科、组织(公共和私人)和国家边界的合作关系网络发展下的演化模式所代替,而 Freeman[4]和 Nelson[5]意义下的国家创新系统也正在被欧盟等区域间的或跨国界大学—产业—政府创新系统打破(即显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缺陷与不足),或被补充。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等诸多国际组织或多国计划项目通过大学—产业—政府伙伴关系实现其推动经济发展目的,从而一个生产新模式出现在大学、产业、政府的铰链界面上。

柳云飞、吴学松[6]认为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要的办学实践和办学特色之一。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深刻理解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科学内涵,广泛借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体制、人才联合培养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周华丽、肖章珂、罗尧[7]从北京联合大学的实践出发探讨了“企业全程介入式”、“校园虚拟企业式”、“校政合作式”、“行业战略合作式”等产学研合作方式;刘健[8]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应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放实验室,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罗求实[9]提出了适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技术服务型、项目研发型、基地依托型和自主创业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并建议在提高政府和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和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上下功夫,以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彭旭[10]针对我国产学研模式的现状,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现有产学研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代国忠、刘爱华[11]谈到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借鉴国内外一些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地方高校特点,根据土木工程学科建设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刘国远[12]认为应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环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与地方政府、社会、企业的密切联系,使产学研合作教育有效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及地方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

(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黄莉敏、陈志[13]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学科集群、产业集群与协同创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湖北省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及其研究内容。他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探索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探求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的内在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匹配度、形成原因与发展的协同创新机理,提出学科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和创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陈宝明[14]认为我国产学研结合还面临着产学研各方动力和能力难以对接、长效机制缺乏、产业链协同创新不够、人员交流障碍以及政策环境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加强对产学研结合的统筹协调机制和政策落实,创新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组织方式,完善产业创新链条以及探索兼职教授制度等。

单宝乐、原毅军[15]基于协同理论的相关方法,建立了产学研技术联盟创新系统的演化方程。经过分析,建立了产学研技术联盟不同的组建模式,并认为产学研技术联盟的主体变换是其组建模式转变的关键因素,在必要时刻还应当发挥政府参与的关键作用;汪馥郁、李敬德[16]认为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新模式,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技创新中攻克复杂性难题的基本手段,是迅速提升国家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姜昱汐、胡晓庆[17]认为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政产学研各方作为不同的创新主体,借助大学科技园提供的信息、资源交流和综合服务的平台与协同管理机制,可以实现协同创新;何郁冰[18]提出针对“战略—知识—组织”三重互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构建初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框架。

对现有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外学者主要在产学研及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确实对实践产生了非常大的指导作用。站在人才培养全局上再来回顾文献时,发现原有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如何把政府的作用融进产学研,共同进行协同创新,更大程度发挥政产学研的作用,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这也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一个趋势。

二 问题的引出

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主要在微观层面展开,集中讨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还存在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缺乏、创新动力不够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强劲发展。

前期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产业—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合作,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合作、高校/科研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合作,这种合作方式推动了科研的发展,但同时也使科研合作深度、创新不足的问题显现出来了。

如何解决目前所遇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解决之道在于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以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推动科研适合地方产业创新需求,开创科技与产业共进局面。本文就是基于此而进行政府—产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研究,并进一步研究其协同创新机理机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三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理研究

(一)基于利益互动创新机理研究

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利益满足关联。服务地方经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利益关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企业提供科研与技术服务,二是向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三是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满足企业需求,实现双方共赢,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安身立命之本。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管理问题,是双方合作的基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团队,可以满足企业研发与管理的需要,企业支持科研经费,可以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发团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

2.地方院校与政府的利益有关联。政府通过土地拨付、资金投入、行政干预等各种手段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实现政府对社会公众的意识形态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服务社会经济等目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储备了大量的科技研发、管理理论水平人才,加之较长的办学历史积累了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丰富经验,所以政府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共同的利益目标,双方协同创新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开创良好发展局面。

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有关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行业,从事不同的职业。这些毕业生的工作业绩,展现毕业生个人素质的同时,也向社会宣传了学校的形象。让更多的人关注学校,了解、认识学校的科研实力、培养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毕业生成功后,有通过参与学校建设回馈学校的,也有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就业平台、资源信息平台的。这样就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与毕业生建立信任互利、稳定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应用型科研成果,实现学校、毕业生、企业和政府共赢。

(二)知识价值增值分析

基于知识价值增值的协同创新是指以知识增值为核心地位,以公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科学技术中介为创新主体的知识价值创造的过程(见图1)。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日益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因素。知识的积累与创造、分享与扩散,回馈与提取,循环不息,进而转化为人力资本,再通过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更多的知识型人才,经由规模效应与范围效应,服务于社会与经济。

图1 知识价值增值的创造过程

(三)市场需求牵引力和科研成果的吸引力

市场需求为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原动力。产业集群创新适应需求拉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就是对市场需求牵引的的一种良性回应。产业集群发展,要求更多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从而促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集群的发展。学校学科集群发展,需要走政产学研结合之路,才能培养出适合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市场需求作为联系产业、政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纽带,推动三者的互助与合作。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开发出创新性的工艺流程、产品技术,并通过技术扩散,应用于其它产业,这样就可以改变产业技术特征、产品特征,拓展新的产品市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拥有者与提供者,转变原有的研发方式,把基础研究成果,通过协同创新,开发成产业适用型科研成果,合理转让定价,可以实现产业持久运用。同时协同研发过程中也培养了人才。

另外,政府通过为协同创新提供适宜的合作环境,利用政策引导及对R&D投入方向的控制,推动协同创新的进程,即发挥政府策动影响。

政府、产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创新,实现共赢。共赢的背后,包含了对各自利益的考虑,既定的合作目标,可以促使各方在投资、政策、研发、人才培养方面探索成本相对较低、效率较高的合作模式,从而实现各方的利益最大化。利益共存也是协同创新得以持久进行的物质保证。

四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模式设计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公司、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研究机构等,其具体平台模式设计有以下几种:

1.以公司为主,高校参与的平台。这种平台有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与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申报建立的国家硅钢研究中心。

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平台。这种平台如在武汉科技大学建立的以校长为院长的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

3.政府主导,校、企联合的平台。这种平台如广东地方政府主导的科技顾问联合技术研发平台。

4.企业主导,校企联合的平台。这种平台如以企业技术改造为主体的联合技术改造平台。

5.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平台。这种平台由企业/公司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

(二)基于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构建政产学研模式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见图2),是以市场为导向,集群企业为主体,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同建立战略联盟。这种模式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展开科研合作,融合了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优势,可以培养更多更全面的创新人才。

图2 基于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三)基于技术联盟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为获取协同经济社会效应,实现国家创新战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机构、公司/企业与政府精诚合作,设立政府主导型的政产学研技术联盟协同创新模式(见图3)。发挥政府在政产学研技术联盟的政策引导作用,促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可以更快地培养出创新技术管理人才。

图3 政府主导型的政产学研技术联盟协同创新模式

五 政策建议

(一)制度保障

适应当前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些制度主要包括:第一,建立完善当代大学制度,厘清地方高校利益关系;第二,建立健全科研人员自主流动、交流、选派制度;第三,建立良好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财政支持与政策指导制度;第四,建立相关协同创新利益分享制度等。

(二)树立需求导向、合作、大科学理念

协同创新需要良好观念的指引。这些观念里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市场需求导向理念、相互合作理念、大科学理念。市场需求理念就是说要依托社会经济急需解决的技术、管理问题,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在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过程中,提高地方高校的科技与科研创新能力。合作理念是指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打破独自开展活动的传统,树立集中多方优势,发挥所长,高效创新,节约成本的新理念。发挥团队力量,达到创新目的。大科学理念就是指融合国内与国际,现在与未来科技趋势,让科研走进高校,让科技成果走进企业,走进政府,从而让科技创新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新驱动力,以利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

(三)协同措施实施

协同新的具体实施内容包括: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体制改革,认可协同科研成果,鼓励纵向与横向联合研发。改革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吸引学生加入科研活动制度,促师生共科研的良好局面。统筹科技管理制度、人事制度、教育制度等,为实现协同创新扫平障碍。内部外部的协同,可以促使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持久进行。

[1] Nelson,Richard R.and Sidney G Winter.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Cambridge,Mass.,Belknap Press,1982.

[2] Dosi,Giovanni,Chirstopher Freeman,Richard Nelson,Gerald Silverberg,and Lue Soete(eds.).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M].London/New York:Pinter.

[3] Leydesdorff,Loet.“New Model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New Theories for Technology Studies?”[M].in:Leydesdorff&Van den Besselaar,1994.

[4] Freeman.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M].London:Pinter,1987.

[5] Nelson,Richard R.Edit.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study[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3.

[6] 柳云飞,吴学松.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之视角[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9):73-77.

[7] 周华丽,肖章珂,罗 尧.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2010(10):68-70.

[8] 刘 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探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8):108-204.

[9] 罗求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11):80-84.

[10]彭 旭.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模式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143-145.

[11]代国忠,刘爱华.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117-119.

[12]刘国远.加强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2010(10):114-117.

[13]黄莉敏,陈 志.湖北省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84-187.

[14]陈宝明.我国当前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J].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1):42-45.

[15]单宝乐,原毅军.演化视角下的产学研技术联盟组建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9):29-34.

[16]汪馥郁,李敬德.产业集群呼唤学科集群——谈产学研协同创新[J].中国科技产业,2008(5):61-65.

[17]姜昱汐,胡晓庆.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政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8):33-36.

[18]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研究,2012(2):165-174.

猜你喜欢
产学研集群应用型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