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欣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和谐管理模式新探
郭 欣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针对大学生的管理也不断出现新思路、新模式。基于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为应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为宗旨的和谐管理模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和谐管理;管理模式;大学生;新时期;创新;高校
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大家都在忙着大兴土木,广揽教学科研人才,增学科、上层次、上规模。时至10余年后的今天,扩招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办学资源不足、师资紧张、生源减少、管理薄弱、保障困难等等。尤其在针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问题颇多,难度增大,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学校整体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尽快予以解决。
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而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影响着高校及社会的稳定。但就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来说,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1 学生工作管理理念落后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学生管理理念还是停留在过去的重管理、轻服务阶段。部分经济、文化较落后地区高校视学生为管理的客体,管理人员为管理的主体,围绕学校现实发展的需要和重点来开展工作,只求“管住学生”,只要学生“听话”、“不出事”,服从管理就行,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民主需求、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则关注甚少。
1.2 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人心不稳,且自身能力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高校扩招,办学规模扩大,学校工作的重点往往是师资队伍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忽视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部分高校学生与管理人员的比例严重失调,基本都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比例,有的学校一名辅导员要管理二三百名学生。由于学生管理队伍人员数量缺乏,因而好多非管理专业人员被紧急抽调到学生管理岗位上,自身管理能力素质亟待提高。再由于学生管理人员的出路不宽,在职称待遇方面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老师差距较大,因而人心不稳:或考研考博竞相“跳槽”,导致人员更换频繁;或丧失进取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善于深入调研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观念,对于工作对象、理论及目标任务总是用老脑筋、靠经验处理,如有相当部分管理者不知道学生爱光顾的论坛是哪些,也没有在学校提供的管理平台上发表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至于网络博客、QQ聊天则更少顾及,对于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够。即使有部分管理者热爱学生管理工作,但是仅靠一副“热心肠”,对于工作方式、方法,及艺术处理问题的手段要么不以为然,要么不求甚解。
1.3 学生成长环境复杂,心理问题凸显,但是学校相应心理教育咨询机构不健全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和思想发展变化阶段,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且相当复杂,或贫或富,或单亲或孤儿,且双亲俱全中独生子女居多,心理健康状况很是令人担忧。近年来,学生因患有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退学、伤人、自残甚至自杀的案例屡屡见诸于报端、网络,比如云南马加爵伤害室友案、北外女生杀人案、复旦大学“4·1”投毒案等。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此凸显,但是大多数高校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咨询机构,心理咨询人员中相当部分是业余或兼职的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专职心理咨询和辅导人员严重缺编。
1.4 网络化快速普及,增加管理难度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化的快速普及,大家的生活、学习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据调查,近几年来,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的借阅量显著下降,而利用因特网获取知识和信息,已成了大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主要方式。但其实网络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家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强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如果处理不当,大量的虚假、不健康,甚至是反动腐朽的信息就会侵蚀、危害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沉溺网络游戏、网络犯罪、道德缺失、人际冷漠及身心受损等,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和危害。
1.5 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校园不稳定因素增多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政策研究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近日称,中国2013年二季度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未来一段时期就业压力很大,特别是总量的矛盾依然突出,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其实,自从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毕业生人数远远大于用人岗位数,不少毕业生同专业、缺经验、怕吃苦、频跳槽,再加上用人单位选材刁、薪酬低等原因,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都很严峻。由于就业压力大,校园不稳定因素增多:有的大三、大四学生为了多点机会去实习,为自己将来找工作做准备,经常性“翘课”,有的学生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抗挫折能力不强,在一次次面试失败后,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和拼搏的勇气,或整天哀声叹气,无精打采,或易爆易怒,动辄手脚相加,把满腔怨气发泄到学校或别人身上。
21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开放的教育。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国际化,其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可持续教育与发展,使人能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终身教育。“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取向[1]。“以人为本”就是要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让人积极愉快地进行工作,并取得更好的效益,实现更大的发展[2]。引申到教育中就是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与信任学生,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信学生的价值与发展。和谐管理模式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为宗旨的管理理念,通过推行人性化管理、个性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法制化管理、文化环境管理等方面来实现新的管理体系。
2.1 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体现了管理的进步,它基于对人本性的客观认识,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积极发挥被管理者的特性,从而提升他们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效果。大学生是高校管理中的被管理者,同时也是自我管理的主体,这一双重身份指向同一个目的,即为了他们更好地进行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更好地求知、做人,更好地提升能力、获取技能,从而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之才[3]。管理即服务,服务即管理,对大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反映了管理的根本价值导向。管理者与学生通过情感交流建立起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不断提升各自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加强情感教育。要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采取非强制性的方式和手段作用于受教育者内心,通过“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受教育者逐步认同和接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和教育目标,并使其形成一种内约束力和内驱动力,进而将其外化为自觉行动的一种教育形式[4]。这是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践行人性化管理的结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保持积极情绪,疏导调控不良情绪,或助其合理宣泄、升华、转移等。维护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与学生思想交流的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意见与建议,努力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在独立的思考中有所提高,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共同的参与中接受教育。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管理者对其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又能真切地体验到自己积极和主动参与的价值,使他们懂得提高能力和综合素质是自己的事,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达到。我们应把学生的个人主体性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加以内在的交融、整合,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意愿和拓展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组织空间,以学生自管会、社团为重点,设置学生宿舍管理中心、活动服务中心、咨询指导中心等,以利于生成学生类主体,使之在教师的指导、服务和咨询中,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从而使自身从被动接受管理,过渡到主动接受管理,最终实现自觉地进行自我完善、自我管理。
2.2 个性化管理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单一化、行政式的,追求的是统一性,抹杀差异性,形成一种整齐划一的风格。学生的知识和思想行为受到统一控制,缺乏自主、自由的发展空间,个性趋同,甚至最终泯灭[5]。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一座标准化工厂里出来的产品。这样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胜任新形势国家建设发展需求。和谐管理模式就是要改变学生创新精神的缺乏,改变历来顺受的性格,激发他们的个性化创造精神和潜力,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和彰显他们的内在价值。
所谓个性,是指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个性化管理立足于被管理者的差别,承认他们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大学生管理也应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标追求[3]。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善于发现和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和闪光点,并根据社会要求以及其个体适应能力水平进行教育,即“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大学生实质上个体差异非常大。有的奋发进取,有的浑噩悲观;有的无忧无虑,有的满腹心事;有的胸无城府,有的工于心计;有的稳重谦逊,有的骄横跋扈;有的豪车名牌,有的破衣陋食;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内向孤僻……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注重管理的层次性,在总的思想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心理、思想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及时调整管理目标与任务、方法与手段[6]。例如,对于大一新生,管理者要经常找他们谈心,举办集体活动,邀请专家开讲座,逐步淡化他们的思亲思乡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促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着重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大二阶段,要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提升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根据个体的兴趣爱好,全面培养他们的文艺、交际、组织等各方面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考研、考级,并为之做好学习辅导、后勤保障等工作。其他同学在学好文化课程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才干。
2.3 制度化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组织可以通过规章制度对被管理者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范,以提高管理的效果[3]。制度为人们提供了行为标准与准则。制度通过细化的方法、原则体现出来。在大学生管理中,制度化管理是必要手段,因为大学生还处于心智发展不健全阶段,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思想不够成熟,自我管控能力较差,易受一些腐朽、堕落的歪风邪气侵袭,需要制度去引导他们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从而顺利完成高校对他们的培养目标。人性化管理、个性化管理,决不是毫无原则,随着个体的性子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事论事,它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规范,即通过管理的制度化来完成。制度规范了人性化、个性化管理的底线与空间,例如: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积极合理的需求可以通过制度化规范得到认可,并可通过创造条件予以满足,而不合理的需求则不会被制度规范所认可,必须予以摒弃;制度促成了秩序的形成,当不同大学生的个性存在冲突时,可以通过制度规范加以有效协调,从而形成秩序,使不同的个性可以和谐共存[3];制度规定了人性化、个性化管理的基本导向,制度表达了社会与学校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对不同的人而言意义不同,但都起到了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向着健康方向的发展。
2.4 法制化管理
对大学生实行法制化管理是学校自身发展,规范办学行为的需要[1]。高校管理者运用国家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以《高等教育法》管理学校,切实依法治教,以法治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管理的客观要求。从目前中国实行的学制制度推算,大学生的入学年龄绝大多数已年满18周岁,已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他们不仅享有法定的一切公民权,而且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完全的法律责任。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三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1]。”而有的大学生误以为法律法规只适用于社会而不适用于学校,自视为“特殊公民”,而放松自己的法律观念和法律要求,这是极端错误和危险的。目前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及规章,从总体上已经覆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各项工作已经置于统一规范之下。认真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将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1]。学校管理者应按照中国现行法律的法治标准制订学校内部有关规定,并针对时下社会及校园发生的违法乱纪的案例定期开设法律知识或案例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以使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2.5 文化环境管理
实行和谐管理模式,要有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氛围。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创设一种优良的校园文化,采用显性的和正面引领的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基础素质作为我们的任务和根本目标,大力扶持学生组建文艺、科研团体,鼓励学生发展各方面的才艺,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时,因为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不仅取决于其对知识和理论的传承,还取决于其在学校中所体验的生活、学习和实践活动,因此,还要辅之以隐性的文化环境,以利于对学生的发展起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7]。所谓“隐性文化环境”,是指该所学校的薪火传承、人文底蕴、科学研究、师德师风等。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情操和品质往往会影响学生终生。但部分高校教师敬业奉献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光荣感不强。有的教师只注重教书,不懂育人;有的自身素质不过硬,不安心做学问,科研不严谨,制造学术垃圾,更甚者逐利忘义,利用学校资源、资金,谋取个人利益,取得一些成绩就与学校讨价还价,不能育人;有的方式方法不科学,不会育人;有的只注重个人发展,视学校工作为自己将来“远走高飞”的跳板,不愿育人。这些师德师风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为此,高校应着力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风清气正、崇尚科学、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育文化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势必会尊师重道、勤奋努力、团结进取、顽强拼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肩负着人才培养与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要明白管理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为学生提供周到、高效的服务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有之意。和谐管理模式就是要在管理中加强对人性的尊重,加强对学生人性化、个性化、法制化、制度化及文化环境进行研究,在学生管理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1] 孟蕴华.论大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和人性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38-39,54.
[2] 甘容通.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7-208.
[3] 黄永涛,王绽蕾.论大学生管理的人性化、个性化和制度化[J].科技信息,2007(33):153-154.
[4] 关英明.略论高校辅导员的情感教育理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6-27.
[5] 安世遨.走向对话:大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J].教育文化论坛,2009(1):67-72.
[6] 石晓雪.人文关怀: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着力点[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1-83.
[7] 刘根厚.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管理的风险及其规避[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5.
2013-09-20
郭欣(1982-),女,江苏淮安人,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G647
A
1671-6876(2013)03-0251-04
[责任编辑孙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