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瑶
云南澄江阳宗关索戏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旅游价值、文化价值,因此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关索戏是当地百姓为了驱邪所进行的舞蹈仪式,而今天这个神秘的戏种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如今这个以茫然与徘徊状态在夹缝中艰难寻求发展的古老戏种已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了,因此,这一古老戏种传承和保护对策的提出刻不容缓。
关索戏仅存在于云南省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关索戏又名“玩关索”,是一种古老而特殊的戏种,属于傩戏(傩戏是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的戏曲的统称,流布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演出多戴面具,表演较原始简单)中的一种,是古时人们驱邪的仪式,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人们借关索这位神灵来驱邪避灾,以保一年健康平安、五谷丰登。现今仅存于云南省澄江县小屯村。
关索戏主要是赞扬关羽的三儿子关索,至始至终都是歌颂以三国蜀汉有关的人物。演出的面具有二十多个,为了能够降住妖魔鬼怪和让观众能在远距离看清楚,面具的制作都很夸张,颜料用得很重。演出道具主要是武器,如刀、斧、剑之类。它的表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到处都可以演出,演出形式也很简单,演员们不用化妆,只用带上面具即可。演唱时节奏和曲调可因人而异,除了锣鼓没有其他的琴弦伴奏。但演出期间有一套固定的表演模式,即在演出前后都得在灵峰寺祭祀药王,演出期间逐日的进行踩家、踩村、踩街(踩村:关索戏不仅在本村演出,有时还到阳宗坝子的各村巡演,每到一村,演出队伍先要绕完村中所有街道,称为:“踩村”。踩街:巡回中路过街道,称为:“踩街”。踩家:应村民约请到家中唱一些祈求清吉平安、吉祥祝贺的祷词,称为“踩家”)。
1.传统封建思想严重。由于当地比较闭塞,交通不发达,与外界交流甚少,受传统落后封建观念思想的影响极大。在世俗观念上,当地百姓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关索戏的传承必须由男人来继承,妇女不得参演,虽然关索戏二十个戴面具的主要演出人物中,有“鲍三娘”和“百花公主”两个女性,但如今这些角色都与女人无关,统统由男人扮演。但家族中的男人都不愿继承关索戏的演出,主要是由于演出收入微薄,不足以养活家人,加之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关索戏仅仅作为公益演出,受不到任何关注,所以大多数男人选择外出打工赚钱。所以造成了后继无人、大龄演员甚多的局面。
在剧种的传承上,都是父传子、子传孙的父代相传。所以造成了家族里祖祖辈辈都演一个角色。父亲演张飞,老了演不动了就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一个角色世袭相传了五六代,所有的角色都一样。其次剧本形式太过传统,是“家传本”的形式。都是祖祖辈辈采取口授的方式传承,局限在一个家族内封闭的世袭相传,没法走出家族的界限,有着极大的闭塞性。正是由于采取世代相传的形式,由老一辈传授下来,受封建思想的禁锢,关索戏的演出形式还比较古老、呆板,没有融入改革创新的元素,所以很难让大众接受。不利于关索戏的继承和发展。
2.演员的专业性不强,文化素质低。关索戏的演员大部分都是业余演员,农民出身。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也没受过专门的训练指导。对于关索戏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认识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演唱上,对剧种的精髓、内涵把握不住。在教授的过程中,原封不动地照搬传授,没有一点创新,并且采取口授的方式教学,由于大多数继承人都没有基础,很多东西只可意会,所以造成了继承人理解掌握不到位,技艺的丧失。另外由于他们文化素质较低,对关索戏的传承和保护意识不到位,既不懂得如何改进融入新的元素来更好地发展关索戏,也不懂得如何做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关索戏。
3.资金投入不到位。一个事物要想发展必须有其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小屯村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捷,处于闭塞的地方,要想使关索戏得到更好地发展,就必须突破地域的限制,加大经济的投入。现如今,小屯村关索戏没有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重视程度不高,政府本身投入的资金不够。当地政府一味只重视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资金用来进行基础设施等收益较快的建设,而对于收益缓慢的非物质文化,其资金投入的比重不大。另外一方面是管理的混乱,造成的大量资金的流失。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当地政府行政部门管理外行人的尴尬局面。很多时候,有上级拨款下来的活动资金不能保证顺利的到达当地演员手中。其面具、服饰等表演工具随着年代的发展,有些已经破旧不堪,甚至无法使用。演员们演出没有酬劳,大多数演员都不愿演出,而更愿意去做农活赚钱。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关索戏的传播和发展。
1.革新。包括两方面的革新:一是传承方式上的革新,二是表达方式革新。关索戏在传承方式上还保留着世袭制,当地一句顺口溜道出了关索戏角色的世袭传承方式,“小屯村,玩关索,传留子孙”。但现在,也不必非得父传子,子传孙了,如果自家没合适的传承人,也可以由亲戚中恰当的人员接替演员角色。参演关索戏的人员,尤其是主要演员年龄普遍偏大。主要是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学这关索戏。而且村里演出祭祀的灵峰寺也年久失修,演出的面具、服装也陈旧破烂,又无经费添置补充,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关索戏的传承就十分困难了。当地百姓可以改变这种传统思想,利用旁系或招募外地优秀人才来进行传承。世袭制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世代相传中,有些家族中没有男孩子,很容易在成失传,或家中的男孩子对关索戏兴趣不高,不愿意继承。这些都极易让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剧种随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的舞台。而如果充分调动家族中的一切有利因素,利用旁系来进行传承,可能会让这个濒临消逝的剧种起死回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招募各地方优秀人才进行传授,当地可以办理培训机构,采用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法进行戏种的传承。
2.扩大宣传力度。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剧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大多数人也只是在春节看热闹而已,没有过多的关注,关索戏想要打开市场并深入发展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因此,我认为关索戏的发展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省里可以派专门的调查团到当地进行走访搜集资料或向当地老艺人请教其表演艺术,最后归纳整理出版成书,发行至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又或者让剧团进行跨地域的交流、考察、展览演出,积极创造条件去开拓市场,以求得生存和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出文化品牌和地方名片,通过电影进行宣传,2005年张艺谋导演的《千里走单骑》,当时阴差阳错的让小屯村关索戏一炮走红,国内外许多专家慕名前来,其中包括大量的日本学者,顿时掀起了一股傩戏研究热潮。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电影宣传是一个最行之有效的捷径。当然也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来进行宣传,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个营销战略,比如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募关索戏的代言人,通过名人来扩大其知名度,从而将关索戏推向世界。
3.加大资金投入。任何事物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必须做到物质与非物质相互结合,借助物质文化作条件来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关索戏物质文化的形态的支撑有:剧本、服装、乐器、音乐、道具、唱腔的乐谱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引进和更新相关设备,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和扶持。政府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筹集资金的策略,比如当地演员可以进行跨地域商演,进而让更多人了解关索戏;或设立一个基金赞助组织;当地政府可以出资一部分资金援助或向国家申请活动经费,也可以向海外进行融资,扩大融资范围。其次政府应有效合理地进行资金的拨划,资金逐级落实,并合理利用。对其面具和服饰等表演工具上进行维护和更新,对演员演出进行酬谢,以调动其积极性。总之,关索戏要想很好地发展和保护,资金投入是关键。
4.与旅游业结合。
第一,与抚仙湖旅游相结合。抚仙湖是全国第二深淡水湖,它旅游开发的时间较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益,这些年来澄江靠着抚仙湖赚了不少钱,加上前几年抚仙湖被央视报道水下考古,使它名气大增,已经有很大一部分人关注。而作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关索戏虽然申遗成功,却并未有大多数人知道,这个有着浓烈宗教色彩和神秘气息的古老戏种,很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我想关索戏可以借助抚仙湖的名气发展自身,可以设计把抚仙湖的旅游景点与阳宗结合起来,让它们在一条旅游线上。同时在抚仙湖的旅游景区也可以演关索戏,出售一些与关索戏有关的商品,加大关索戏的宣传力度,通过资源优势互补的方式,将关索戏推向人们的视野,吸引更多外地旅游者的目光,扩大关索戏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们都了解关索戏、喜爱关索戏。
第二,与阳宗海旅游相结合。有“明湖澄碧”之称的阳宗海是典型的高原断陷湖泊,为云南省第三深水湖,是阳宗四景之一。同样的关索戏也作为阳宗的一大艺术特色,每年,关索戏都作为一大隆重的演出节目上演,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推崇。关索戏庙与阳宗海相隔不是很远,在发展阳宗海旅游业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关索戏的保护,为了让当地的百姓对关索戏的保护引起高度重视,可以在阳宗海周边立上一个“中国戏剧活化石之乡——阳宗”的石碑;同样的也可以把景点旅游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让阳宗不但景点美,而且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走出一条发展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化道路。
5.加强教育。提高当地的文化水平,加大教育。不同阶层的人应该接受不同的教育。首先是演员,应该送他们去发达的地方接受全面系统的戏曲文化知识,掌握关索戏的精髓和内涵,学习更多种类的戏曲并借鉴它们的传承和保护方法,改变传统的民俗观念,拓宽思想境界,更好地去提升和发展关索戏。其次是当地百姓,应该加强保护教育,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观念,让当地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培养每个人都是主人的意识。最后是青少年,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学校不但培养人才还传播知识,像关索戏这种古老的艺术,在澄江学校里几乎无人问津,除了老辈人略知一二,年轻人几乎不曾知道。可以在中小学课堂以各种形式进行传播教育。例如可以通过乡土教材列入学生学习的内容中,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全面了解关索戏。除此之外,在当地一些大学院系里可以设立一些相关的研究和传承保护专业和课程,从历史、宗教、民俗、戏剧等多方面深入细致地研究关索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员,为关索戏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非物质基础。
6.建立博物馆。博物馆可以用来供人们观光旅游,进行特色产品的研发,也可以用来作为全国的傩文化的交流中心、会展中心,把展览、表演、研究结合起来,把相关工艺品生产、销售结合起来,打造一个集全国性、综合性于一身的博物馆。不仅如此,博物馆还可以与云南省各高校、各地的戏曲研究机构联合,使其作为实习和研究基地。
博物馆可采用中西结合的设计理念,把传统与现代观念相融合,外观可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建筑,传达一种民族文化的内涵,内部的灯光、音响、保护设施应该是现代化的、高技术的。在博物馆建立的融资方面,可采用多方式来筹集资金。如跨省域合作乃至跨国合作,或采取三级投资的模式:由省、地、县三级投资,大部分资金由省出,地出一部分,县出少量资金并提供大面积土地和专业人才。在管理方面,应尽量避免政府的干预,可以大力提拔一些专家进行负责。防止出现外行人领导内行人的局面,造成资金的不合理使用。另外可以在博物馆开张时,召开关索戏的学术交流研讨会,通向东南亚国际大通道。
由于关索戏自身的独特性,及其分布的特殊性,造成了关索戏在传承和保护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关索戏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这条道路遥远而且艰难,国家和政府不仅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还应该有具体的措施落实到实处。当然仅仅有上级的努力还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全中国人民一起付出,共同为关索戏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我们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让这个处于夹缝中生存的古老戏种有一天也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1]王静.云南小屯村关索戏考察报告[J].艺术教育,2009,(2).
[2]玉溪日报2011年7月25号第007版[N].
[3]陈泰敏.澄江关索戏[J].玉溪师院学院学报,2010,(3).
[4]刘小海.傩戏活化石——关索戏[EB/OL].维普资讯.
[5]关索戏的流传[EB/OL].澄江信息网,2008-03-28.
[6]刘云.滇村民演“戏剧活化石”古老关索戏面临传承困境[EB/OL].中新网昆明 -02-23.
[7]王群.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现状及保护对策[J].民族艺术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