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媒体视野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

2013-04-11 19:15李国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

李国亮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主导权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问题。全球化、市场经济、多元文化和新媒体技术等正促使当代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些变化的客观现实正带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深刻变化。尤其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既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便利,也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带来挑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使之越来越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当今时代,谁占据新媒体优势,谁就能有效传播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谁把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谁就能有力地影响和主导人们的思想。

一、掌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并深刻阐述了强军目标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强调全军要准确把握强军目标,用以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

1.强军目标赋予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重大历史责任。习主席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大目标下来运筹,强国梦包含强军梦,强军梦支撑强国梦。实现强军目标,内在地要求更加注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更好地发挥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习主席强调,要把听党指挥作为军队建设的首要,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这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最高政治要求,是思想政治建设必须高度关注和始终抓住的根本。听党指挥是我军优良传统的精髓,作为党缔造的人民军队,我军一诞生就与党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党的领导下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军队的性质。在我军所处时代条件、面临社会环境和官兵成分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罕队各项建设的首位,更加重视做好占领思想、铸牢军魂的工作,不断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思想政治基础,确保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

2.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权。一支军队有军魂,犹如一个人有灵魂。对于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来说坚决听党指挥就是强军之魂。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首要一条就是要铸牢听党指挥这个灵魂,在强化军魂意识上达到新的高度。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更趋复杂,各种敌对势力尤其利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手段,千方百计对我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我军所处的社会环境、担负的使命任务、官兵成分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对“党指挥枪”极端重要性的认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权,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认真学习党史军史,打牢信念根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抓好形势政策教育及时回答官兵关心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广大官兵明辨是非、牢固立场,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

大众传媒是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推广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式。运用大众传媒推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各国政府的惯例。“大众传播媒介表面上是一种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工具,但实质上不发挥思想引导、政治控制等功能的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是不存在的。”大众传媒以新媒体为媒介,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传播因其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信息繁杂性等特征,创设了价值观和道德多元化的环境,这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把双刃剑。

1.新媒体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网络的“全球性”特点为我们利用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巩固和发展社会主流思想阵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网络的交互性特点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更加接近受众生活、情感、思想,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网络传播的个性化,使网络文化生动多样、充满活力,也使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体需求,进行网络文化创新和网络文化传播阵地建设,提高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为增强马克思主义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一,新媒体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和表达的方式与手段有了革命性的突破。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信息传输几乎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录音、录像、户外宣传等现有媒体的所有优点,新媒体技术使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网络资料的丰富海量使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且具有极高的文化与科技含量,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文化、娱乐等不自觉中。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广普及,打破了信息交流的空间限制,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信息传播的传统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意识形态传播的形态。交互式信息传播使网民的参与积极性大大增加,这就使得信息发送者可以迅速了解受众的反应。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受教育的效果,便于及时调整信息内容,修改教育的方法,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收到最大的成效。

第二,新媒体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识形态要让人们接受认同,灌输教育必不可少,要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创新教育手段、利用新技术是发挥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可或缺条件。军营不是处于真空中,军校学员思想活跃,当前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各种文化激荡、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等,加强对学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紧迫和重要。新媒体技术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和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意识形态教育在网络时代找到了新路子。新媒体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等特点,可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教育中容易创造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使严肃的宣传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员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从而大大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

第三,新媒体使受教育主客双方信任度大为增强。教育主客体间的信任感,一直是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人的思想隐蔽性的客观存在,学员在某些时候不愿意面对面向教育者讲真话和说实情,这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并成为学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阻碍。新媒体能够充分运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双重空间,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在虚拟网络世界双方信息传播的多边、平等性等可有利于消除学员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导者之间的信任,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挑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方式是理论灌输,即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员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宣传,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在当下,新媒体时代任何人或组织都可以自由地从网上获取和发布信息,意识形态构建者、教育者的权威受到极大挑战,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更使意识形态教育受到挑战。

第一,新媒体“去中心化”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者掌控着相关的政治信息、理论信息、时政信息,能有效控制着舆论导向。但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多元文化与多元值观,网民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接触到的不同观点更多。信息获取行为也愈益个体化、隐蔽化,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网民理解信息变得更主动化、多角度化,他们会将各种信息综合,运用自己的判别力,做出选择,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并付出行动,而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那些不能引起网民兴趣的信息永远不会被点击阅读,那些不能吸引用户注意力宣传教育起不到任何作用。深受新媒体去中心化理念的影响,张扬个性、拒绝权威、摒弃主导,成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正在逐渐萎缩、弱化,政治权力的绝对传播权威不复存在,必将对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方式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产生巨大冲击。

第二,新媒体载体的“强势化”,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新媒体传播和网络扩展延伸的考验。传统意识形态教育通过国家有效控制的新闻传媒和文化宣传队伍,自上而下、直线地“灌输”给大众,保障了一元化意识形态至高无上的地位。网络这一全球性文化传播媒介,使信息交流完全突破了意识形态封锁与时空边界,在商业利润的诱惑刺激下,有些新媒体往往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教育,忽视文化的社会效益。网络使西方国家占据“信息强势”,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影响日益加剧。网络中充斥着大量隐蔽性强、渗透力强的西方思想文化,既存在着非意识形态化的偏差思想,又存在着各种反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想,为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些负面思想的传播扩散提供了温床。在不平衡的信息流动中,西方国家利用其在国际互联网上的主导地位,在网上推行新的政治、文化“殖民”政策,加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同时,传统意识形态传播体制、传播手段的作用受到很大削弱,舆论导向的控制和管理难度加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难度也在加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被网络中错综复杂的思想所吞噬,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效果受到削弱甚至抵消。这统统威胁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

第三,新媒体话语内容的“游戏化”,消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传统的大众媒体以崇高责任感的相比,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后现代主义的鲜明特征,消解中心、碎片、娱乐、游戏化为主导。这种表达方式与注重规范性、严肃性的传统政治话语、文件话语之间产生巨大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三、有效性思考

新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我们既然无法回避,就必须主动应对。有效消除新媒体的不良影响,构建学员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具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是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前提。新媒体时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充斥着网络,环绕着人们的眼睛。要有雾里看花的政治鉴别力,要正确区分政治问题、思想问题与学术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引导学员认清网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性、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常备强烈的忧患感。

2.提高舆情研判能力。提高舆情研判能力,是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基础,要紧紧围绕社会热点敏感问题,跟踪舆情发展动态,研究舆情变化特点规律,努力提高社会舆情的信息获取能力。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部队官兵思想有着重大影响。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掌控,是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的必然要求。新媒体影响力与日俱增,必须加大网络法制建设力度,加快形成互联网管理体系。

3.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是一个国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广为传播、产生世界影响的有力保障。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阵地的较量,从某种意义说是新媒体技术力量的较量。要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大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是有效抵制虚假信息、错误言论、不良视频传播和有效打击“网络水军”、“删帖公司”非法行为的重要保证。

4.主导新媒体时代的话语权。在全新的生存方式、话语方式与文化境遇中,能否把握住新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有效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功能,规避新媒体的负面影响,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否真正占领新媒体阵地,能否真正为大众所认知、认同。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是要增强其在新媒体时代的吸驯力、影响力和控制力。首先要关注学员生活。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最鲜明特征就是“人”的自主性凸显。新媒体更加注重服务性,注重对受众信息需求的满足,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生命价值,尊重普通民众的知情权、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要立足于世俗生活,与学员的日常生活相对接,关注学员的社会心理,摸准学员思想实际,了解学员心理的变化特点和趋势。其次要优化话语内容和改进话语方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改变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增强与大众对话交流的能力,不仅要自己说话,还要真诚地听别人说话,在交流讨论中求得共识。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离开新媒体,离开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干部骨干不懂新媒体,就难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不仅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方式和教育方法,而且深刻影响着官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做好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必须善于利用网络这一思想文化阵地,用健康向上的军营网络文化教育引导学员。新媒体聚集人气,不抓网络教育就难以吸引青年学员;网上思想活跃,不抓网络教育就难以实施有效的思想引导;网络信息丰富,不抓网络教育就难以满足官兵求知求新和学习成才的愿望。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青年官兵特点,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生命线”因网络而更精彩,焕发新的生命力。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习近平.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N].人民日报,2013-03-12.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