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李建辉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社会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011 年,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要建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涵盖一、二、三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体系建设中,要适应需求,建立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要有机衔接、多元立交[1]。 本文试结合相关教学实践,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进行探析。
地理信息产业是当今国际公认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目前,全球地理信息产业的年增长率已达35%以上,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经过了30 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地理信息产业的资金投入,加快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以GIS (地理信息系统)、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RS (遥感) 为代表的地理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服务领域不断延伸[2]。 目前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和地理信息服务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形成了极大的市场需求。 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截至2011 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超过2 万家,从业人员超过40 万人,年产值达到1000 亿元,并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3]。
如前所述,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各类专业的中职学生(以职高、中专、技校三校生为主体)主要来源于“以初中后为重点的教育分流”[4]。 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中职学生也应该有一条求学深造的通途。 但是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制约下,中职教育被设计成了“终结性教育”,中职应届毕业生和中职学历的从业、在职人员求学深造之路极为艰难曲折。 以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而言,在该类的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生)中,很多人从事与地理信息产业相关的行业,并且有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愿望。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导致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缺乏统筹管理,致使在中、高职衔接中出现了如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不协调,对口招生比例偏低,中、高职对接的入学考试办法不合理,学校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一系列问题,中职学生继续接受高职教育备尝艰辛。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试结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黄河水院”)实际情况,以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为研究对象,以本专业的中职与高职衔接问题为切入点,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环境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基础条件分析。
黄河水院地理信息专业开办于2002 年,人才培养面向国土资源、城市规划、测绘、农林、水利交通等行业生产第一线的地理信息与地图制图工作,与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省地图院等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全方位实施“生产育人”。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属于国家首批28 所示范性建设院校重点专业工程测量专业的专业群,有专兼职教师54名,地理信息外业数据采集所用的全站仪、GPS 和手持GIS 等各类先进测量设备价值600 余万元,并拥有多种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平台软件。自2005年以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目前2011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100%,毕业生供不应求。 本专业分别于2006、2007 年与郑州测绘学校实施了“3+2” 一贯制模式的衔接,2008 年与我院成人教育学院实施了“2+3”直通制模式的衔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为本专业探索中高职衔接的科学途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中高职衔接,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因此,应当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建设,解决中高职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实现高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与中职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宽口径无缝对接。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对口升学招生指标限定在5%以内,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 为使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直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加强中、高职对口衔接的首要问题是进行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
(1)放宽招生计划比例
放宽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计划比例,从政策上给高职以更大的自主权,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结合起来,完善高职院校对接中职的自主招生制度、保送制度。 面向中职校各专业毕业生,开展由高职院校主办、中职学校协办的高职预科教育等[5]。
(2)改革中、高职对接的入学考试办法
中、高职对接的入学考试应改变以往的考试办法,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 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即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为满足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需要,中职、高职、企业三方合作,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学生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6]。 共同创建中高职宽口径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与中职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宽口径无缝对接。
即通过设计一贯制模式和对口升学模式进行中、高职有效衔接[7]。 一贯制模式即采用“3+2”和“2+3”两种形式,使学生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3 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 年或3 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 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高职教育的模式。
应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整合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通过中职、高职、行业企业的三方合作,推进校企对接、中高职对接,建立“三合作,两对接”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在课程、教材、师资、实训基地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建设,推行 “双证书”制度,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相互衔接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
应建立中职、高职、企业共同合作机制,以工作岗位为基础,统筹规划、整体设计,构建一体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无缝衔接”的课程体系。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研究,以解决中高职衔接时存在的课程内容重复、基础课程薄弱、技能训练重复等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浪费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8]。
(1)课程体系衔接。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 中职课程重基础、重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 高职课程重实践、重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制定不同阶段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
(2)课程内容衔接。 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应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职业资格证书衔接。 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双师型教师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核心,是顺利实现中高职衔接、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在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引、聘、送、下”(即引进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聘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送专业教师进修培训,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建立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为基础,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实现中高职教学团队的顺利衔接。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在实践环境建设方面,应依据职业能力分析和岗位技能要求,按照“真设备、真流程、真环境”的设计原则,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场馆的规划与开发,建设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和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室。 突破校企合作时空障碍,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与企业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生产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让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 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校企共赢”的原则,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企业优势,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9]。
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应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应制定团队建设规划,并结合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制定教师配备计划,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制订教师职业能力认定标准和办法。 建立教学团队教师评价细则,通过设计多种指标,主要从基本素质、教学情况和科研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完善目前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为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10]。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层次,彼此有机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有效衔接,打破原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院校各自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大有好处。 通过改革招生制度,完善一贯制模式和对口升学模式,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合作机制;以创建中高职宽口径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着重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实训环境、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等建设,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无缝衔接,可以拓宽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1] 夏莉. 学习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报告的几点体会[EB/OL].[2012-05-11].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 x?id=20111216173707109&cata_id=N195.
[2] 合作编辑者.百度百科:地理信息产业[EB/OL].[2012-06-27]. http://baike.baidu.com/view/4838263.Htm.
[3] 中国国土资源报.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综述[EB/OL].2011-06-14].http://www.people.com.cn/h/2011/0614/c2540 8-2-3749959617.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G]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 年卷.海南出版社,1998: 398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 年)[DB/OL].[2013-01-07].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836364.htm.
[6] 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7):24-27.
[7] 杨红旻.系统论视角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7):142-143.
[8] 张金英.中高职衔接的“接口”和“通道”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0):33-36.
[9] 周文清.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47-49.
[10]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2):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