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扩散研究

2013-04-11 15:33冷先平LENGXianping
设计艺术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交叉艺术设计学科

冷先平LENG Xianping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430074(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430074 Wuhan)

艺术设计在中国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1998年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中,将中国高等教育界沿用了近50年的“工艺美术”专业易名为“艺术设计”,在随后的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将其称为“设计艺术”。2011年3月,艺术学科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设计学”(可授予艺术学、工学学位)成为该门类之下的五个一级学科中的一个。艺术设计学科名称的不断改变,不仅仅是艺术设计学科学科名称称谓的变化,更多的是反映了作为其学科发展的学科建设、学科规范及其学科内涵、学术定位的现实需要。在本质上,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演进过程是传播扩散的过程,是艺术设计学科的内涵、体系的延续传递、架构转换、改造形成的不断创新进步的过程。这就为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关照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扩散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与前提。

所谓的“创新扩散”,指的是一项创新经过一段时间,借助特定的传播渠道,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中传播。创新传播的“四要素”是创新、传播渠道、时间以及社会系统[1]。该理论的范式①[2],也就是说“在理论发展过程中,我们总是试图解释一些很难解释的东西,理论的基本目标是把陈述或者命题程式化,使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3]因而本文在创新的传播扩散理论基础上展开的研究可以按照创新扩散理论的范式进行,藉此理论获得对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扩散的合理解释。

一、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属性

源于“提高工艺美术品的水平和保护老艺人的办法很好,赶快搞,要搞快一些。你们自己设立机构,开办学院,召集会议”的精神[4],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其时,“工艺美术”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专业名称,在内涵和学科指向上非常肯定并且很快就被大众所接受。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的诸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行业需求和相对应的高等人才的培养、国外先进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交流与传播,使得以手工艺教育作为专业方向的“工艺美术”的内涵发生了改变;尤其是行业的需求,客观上要求设计与艺术、科学之间发生勾联,从而促进了其学科名称的变化;在内涵上超然于过往“实践性”的权重,按照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规律,追求“实践理性”的学科品质的学理建构,显示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学科创新属性,并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特点。

1.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相对优势

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有着特定的优势。作为新兴的、交叉性学科,许多作为手段的学科比如美术学、心理学、传播学等都是成熟的学科,有着科学完整的、体系健全的概念、工具及其研究方法,这就为设计学科的建构及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范式,促进了学科领域的扩展,进而在其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交叉融合,强化了学科交叉融合的清晰理念和自身发展的诉求,形成了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优势。

2.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性

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是复杂的。尽管学科交叉作为学科发展和创新的途径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要知道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的各学科之间不仅仅是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的融合和创新,而且也还存在着各学科之间的知识结构等各个方面程度迥异的联系;同时,作为创新属性的交叉融合的内容,在艺术设计学科体系中也有着不同难易程度被采纳的可能性。这些都说明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有着复杂的认知过程。

3.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相容性与扩张性

艺术设计的学科体系复杂而庞大。在这个学科体系中,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同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组成艺术设计学科有机的整体,具有极好的相容性。这是因为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所带来的整合优势,在其学科体系之中具有和现存的学科架构及其学科建设的需求有很高的符合程度,在学科建设中可以从学科交叉获得新颖的视角,使学科建设的创新成果能够被快速采用。

再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艺术设计教育相关的现代设计表现出更为专业的细化,比如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等。专业的细化一方面体现出艺术设计在艺术、科学与设计上对人的关怀和体贴,同时也表达出作为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人才的发展趋向,展现出其学科发展的扩张特性。也就是说,不断扩大的艺术设计的学科视野,外延出更为广阔的学域范围。具体到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而言,知识更新和知识领域的扩大才能为学科建设的创新提供可能,而获得这种可能的方式不可避免地涉及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些与艺术学科门独立后,确立的设计学可以授予艺术学和工学学位的规定非常吻合。

另外,在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中,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和其他学科一样,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在整体上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其中,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扩散还具有可试性和可观察性。

可试性具体表现为在特定的条件下,一项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在推广过程中,分批逐步推广的的效果比起那些未经尝试、试探而直接推广的创新所采纳的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广告设计教学中,心理学方法的介入并非从一开始就为广告设计教育所接受,而是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过程之中,在服务于人的目的的前提下,从视觉的审美接受的心理出发,结合形式美的设计语言而逐步被应用到广告设计的教学中的,最后真正形成了广告设计心理学这样的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

可观察性则表现为创新的采纳者个体更容易观察到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所带来的创新结果,而且更容易移植到它的艺术教育的行为之中。

二、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扩散的过程模式

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在学科建设上产生的创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的传播扩散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要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创新扩散的理论认为:“扩散是特殊类型的传播,所含信息与新概念有关”,“扩散是创新通过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1]16。美国著名传播学学者罗杰斯认为传播扩散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总结出著名的“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即,创新的扩散一开始总是比较缓慢,然后当采纳者达到临界数量后,扩散过程会突然加快并一直延续,直到系统中有可能采纳创新的大部分人都已经采纳创新,达到饱和点,扩散的速度才逐渐放缓,采纳创新者的数量随时间呈现S形的轨迹变化。

按照创新扩散理论,分析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传播扩散就能发现,艺术设计教育,由于艺术设计样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存异”容易“求同”难,那些基于不同需求、不同视角的学科交叉,比如艺术设计学理建设对于美学、文学学理的借用,均会显示出源于多样性所带来的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的“排他性”。然而,科学的方法论告诉我们,在围绕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过程中,科学的方法有着特殊的任务,不同的科学方法在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以此来保持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传统和新的研究方法之间的平衡,促进其学科品质的提升。这就需要在学科操练中表现出宽容的精神和开发的态度来抵制“排他性”。

在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动态演化过程中,具有“排他性”并能立足艺术设计学科内部结构,采纳学科交叉融合来完成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的只在那些具有开拓精神的少数创新者,而非学界的大多数。作为创新的传播,由于少数创新者在艺术设计的教育体系中所产生广泛的学科建设交叉融合的“社会示范”作用,通过一定的制度、平台和传播渠道,使得艺术设计交叉融合创新的成果在学科建设中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纳应用,显现出正态的创新扩散过程。

三、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扩散

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是学科知识的不断演进与扩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范畴既源于学科建设中解决学科问题的原创性概念,但更多的是表现为相邻学科范畴的理论和方法的借用与改造。传播学创新扩散的理论,在罗杰斯1962年出版的《创新的传播:一种交叉文化的方法》一书中,认为传播扩散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强调传播扩散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而社会变革的过程就是创新与发明的传播推广过程。借鉴其研究的方法,不难理解艺术设计学科建设是可以利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借用成熟学科的学科结构、学科理论、建构方法来获得新的观念和建构范式,以此促进艺术设计学科自身的变革、发展。下面从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扩散的构成要素来进行具体的探讨。

1.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条件

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首先要致力于交叉融合观念的改变和社会认知度的提高,这将有助于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交叉融合、创新传播扩散氛围的营造,这也是交叉融合理论扩散的必要条件和社会基础。

艺术设计作为新兴的学科,在学科体系上延续了作为前身的“工艺美术”学科体系。教育模式大多建立在“学科中心论”的理念基础上,重“术”轻“学”,缺乏“实践理性”的学科建设认识的高度,客观上导致高等艺术以及艺术设计类学生只注重其专业学习,不重视文化基础,更不用说与其他以艺术设计相关的文、理等学科知识的交叉学习,闭塞了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导致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发展存在着不足。因此,现今借助艺术学科门独立的契机,在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加强其学科交叉融合的观念转变,按照艺术设计学科交叉的特性,在课程设置上系统规划,全面推进文、理以及艺术设计等诸如艺术设计传播学、艺术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课程的实施,将艺术设计学科的“实践性”提升至“实践理性”的高度,才能提升学科的品质。

2.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代理人

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源于学科建设中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传播,离不开创新的代理人。罗杰斯认为:“创新代理人是指那些按照创新机构的意愿,去影响客户创新决策的个体。创新代理人的任务通常是保证某个新的观念被接受……”[1]322根据他的观点,在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传播扩散中,那些具有锐意改革的教学管理者、教师以及主动的受教育者等都可以作为创新的代理人。因为,他们一方面是学科建设中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者、尝试者,另一方面又肩负着将他们的创新成果扩散、推广的重任。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他们的责任最为重大。所以,在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扩散的任何时候,均需对这些创新的代理人,尤其是在教学一线的勇敢教师予以特别地关注。

首先,不可否认,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目前在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正在发挥着应有的重要作用,但现行的机制却不太鼓励学科的交叉融合;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融合毕竟不同于传统学科,在学科建设上会面临诸如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出现的知识孤岛、建设经验、学科发展指向以及学生的采纳等许多复杂的问题。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在认知层面和采纳层面上都是不尽人意的。因此,搭建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机制,有利于鼓励和积极引导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融合。

其次,是作为创新代理人人才的匮乏。目前艺术设计教育一线专业教师,所受教育的状况大多局限于其专业的研究方向,整体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科结构方面的缺憾。所以,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代理人即教师队伍的建设,既要抓紧现有师资水平的培训、提高,又要重视不同学科背景人才的引进,以加强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融合。

3.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采纳者

如果说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来自创新的代理人,那么后续的那些采纳者,尤其是那些早期的采纳者,不仅是受人尊敬的采纳人群,同时,他们还扮演着“二级传播”者的角色,也就是罗杰斯所说的“再发明”或“二次创新者”。他们作为创新的采纳者,在学科建设中,对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采纳和实施不是僵硬、教条的,而是针对实际情况,对创新代理人未曾考虑的、不健全的部分进行适当的改良和改进,并广泛地影响到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其他层次的采纳者,加深了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传播扩散的深度与广度。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艺术设计学科的实践性,以项目为纽带的产学结合有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基于实践目的的产学结合,可以在各种项目为纽带的教学科研型团队中,获得更为广泛的学科视野,培养出具有深厚学科交叉融合学术功底的人才,促进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传播扩散。

四、结语

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传播扩散,具有跨越时空和创新持续的特点。借用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范式,发现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同样有着由少数人早期采纳,然后逐步扩散,先在局部学科领域,随后逐步扩大的普遍特性,从而揭示了艺术设计学科创新的学科交叉内容的传播扩散规律。因此,在其学科建设中,牢牢把握学科交叉融合传播扩散的各种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把握创新内容传播扩散的规律,都将有助于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完善。

注释

① 所谓范式,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整体中的一个元素,即具体性谜题解答。把它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作为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

[1]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0.

[2]托马斯·科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5.

[3]沃纳·J.塞弗林,小詹姆土·W.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1.

[4]毛泽东.关于加快手工艺的社会主义改造[M]//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77.

猜你喜欢
交叉艺术设计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星.云.海》
《花月夜》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超学科”来啦
连数
连一连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