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诗社”考

2013-04-11 15:32朱则杰黄治国
关键词:东川诗社集会

朱则杰,黄治国

(浙江大学a.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b.人文学院,杭州310028)

“翠屏诗社”考

朱则杰a,黄治国b

(浙江大学a.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b.人文学院,杭州310028)

清朝光绪年间云南东川府的“翠屏诗社”,由知府出面创立,又活动在边远地区,先后举行过十五次集会,社员多达六十四人,并刊有社诗总集《翠屏诗社稿》,是一个比较典型而又具有特色的文学社团。但学术界关于该社的介绍,以及今天地方政府重印的《翠屏诗社稿》等,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该社进行尽可能全面、系统的考察,同时对各种相关的错误予以纠正。

清诗;诗社;翠屏诗社;《翠屏诗社稿》;《东川府续志》;冯誉骢

清朝光绪年间云南的“翠屏诗社”,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属于官府创设,二是出在边远地区。学术界各种相关的辞书,一般都会介绍到它。今天的地方政府,也重印过它的社诗总集。不过在这些工作中,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各式各样的错误和疏失。基于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原因,现在拟专门对该社作一系统考察。

一 结社缘起与收尾

“翠屏诗社”的社诗总集,即名《翠屏诗社稿》。该集卷首,先是一篇《诗社牌示》,全文如下:

照得本府莅治兹土,接连观风、月课,此邦文风已知梗概。诸生于八比之文,虽深浅不一,于法尚不甚谬。至于韵语,则合格者甚少,良由无人提倡风雅之故也。本府一行作吏,笔墨久荒,然日课一诗,虽不能至,心窃向往之。兹拟于文课外,创设“翠屏诗社”。以五月十五日为始,亦不点名给卷。每月十五会课一次,届期由本府拟诗题数道,粘帖府署大堂,诸生自行钞回,宽以时

日,脱稿送阅。同寅诸友及在籍绅士有愿作者,

均请入社。俟会萃成帙,择尤付梓,俾广流传。

本府亦按课拟作,与诸生互相质证。有志风雅者,谅不以此为迂谈也。此谕。[1]1a-b

这篇“牌示”的作者,是时任云南东川府知府冯誉骢。冯誉骢为四川什邡人,光绪八年壬午(1882)顺天乡试举人,二十二年丙申(1896)夏檄知东川府事。“牌示”的发布时间,显然就在他上任之后不久。而诗社的命名,则取意于府治东南的翠屏山。

这篇“牌示”,其性质相当于一份“社启”或“社约”。举凡诗社的集会时间、命题方式、成员对象等等,在这里都作了基本的交代。有关具体情况,我们下文还将进一步予以论证。现在先要说明的,是关于结社的动机。根据“牌示”的说法,创设该社的目的,在于提高诸生的“韵语”写作水平。而所谓“韵语”,虽然看起来是与上文的“八比之文”(八股文)相对而言,但实际并非专指用于科举考试的五言八韵的试帖诗,乃泛指一般所说的诗歌。观其下文所述成员对象包含“同寅诸友及在籍绅士”在内,应该就可以明白这一点。特别是从《翠屏诗社稿》来看,集内作品无体不备,却唯独没有一首试帖诗,这就更加可以确信无疑了。

因此,目前所见某些相关辞书,例如赵润峰先生编著《中外文学知识大博览》[2]602,马良春、李福田两位先生总主编和本师钱仲联等六位先生总主编的两种同名《中国文学大辞典》[3]第8册,6202[4]下册,1430,“翠屏诗社”条无一例外地都称其“为提高……诸生试帖诗写作水平而创设(立)”,这样的提法于文体恐怕过于狭隘。另外,三书都称该社成立于“四川东川府”,则很可能是因为“东川”的“川”字牵连而致误。

“翠屏诗社”的创设,在当时当地称得上一件盛事。冯誉骢本人毋论,《翠屏诗社稿》卷一所收第一次集会其他社员所作《消夏杂咏》,就一再表达了喜悦的心情:“风流太守日征诗,吟社逢开采艾时。”(王荫祥二首之一)[1]5b“听说翠屏诗社启,绿阴深处擘吟笺。”(聂国文二首之一)[1]7a“忽闻太守兴诗社,也动阳春和曲情。”(张祥麟)[1]8a“深喜螳川贤太守,群才聚萃课新诗。”(岳开衡)[1]13b从清代诗人结社的发展历史来看,顺治年间曾遭朝廷明令禁止,嘉庆以后才较多恢复;而如今以知府出面创设诗社,并且公开悬挂“牌示”,这正好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也符合清代头尾两端诗格外兴盛的大势。至于在东川府的历史上,这更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个诗社。

在上引“牌示”的后面,还有冯誉骢的一则跋语:

“翠屏诗课”起于光绪二十二年夏月,讫于二十三年冬月,会课数十人。选存各体诗十卷,略加修饰,特为付梓,用践前言。并刻“牌示”于篇首,以当叙云。署东川府事蜀西冯誉骢识。[1]1b

据此可知,“翠屏诗社”也可以称作“翠屏诗课”。《翠屏诗社稿》的原刻本,书名页两侧分别题“光绪戊戌新梓”、“本衙藏板”,亦即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东川府署所刻。对于诗人结社来说,所作社诗得以结集付梓,这样的收尾应该是很圆满的。

二 集会分次与时间

“翠屏诗社”的集会活动,自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夏五月始,至二十三年丁酉(1897)冬月终,如果按照“每月十五会课一次”计算,那么至少应该在十八次以上。但是,从《翠屏诗社稿》来看,实际并没有这样多。

《翠屏诗社稿》凡十卷,内部作品尽管没有标注某集,但很明显还是按各次集会顺序编排的。每次集会之作,包含一组或两组题目,作品排在一起,作者均以冯誉骢开头,其他社员接后。根据这个规律,可以看出总共为十五次集会。同时,结合有关作品提供的时间线索,还可以基本确定各次集会的具体月份及年份。

先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凡七次:《翠屏诗社稿》卷一至卷七,每卷对应一次集会,即第一集至第七集。其中,第一集始于五月,“牌示”已详;第四集第一组题作《拟少陵八月十五夜月》,知为八月;第五集第二组题作《菊酒》、《菊茶》、《菊枕》、《菊屏》,则仍为秋天,即九月。以上五集五个月连贯。第七集第一组、第二组分别题作《咏雪》、《田家四时杂兴》,后者如冯誉骢四首之四有云“岁阑无一事”[1]卷七,2b,前者如赵永昌二首之二有云“梨才破腊即飞花”[1]卷七,8a,结合“四时”,可知为十二月。如此则在九月第五集与十二月第七集之间,本来应该还有两次却只有一次,显然缺少一次集会。唯第六集仅一组《秦宫词》至《唐宫词》凡九题,无从考知其写作时间,所以不知道所缺该次究竟为十月还是十一月。

再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凡八次。

首先是《翠屏诗社稿》卷八、卷九,每卷仍对应一次集会,即第八集、第九集。第八集第二组题作《新绿》,冯誉骢四首之二有云“最好踏青时节近”[1]卷八,1a,知其将近三月而未到三月①,即二月。第九集第一组第二题《秧马》,陈鸿图有云“纵送青畴三月晚”[1]卷九,3a,则为三月。而在第八集之前,显然缺少正月一次集会。

其次是《翠屏诗社稿》最末卷十,篇幅最大,共包含六次集会,即第十集至第十五集。其中第十一集第一组《喜雨》,胡嗣虞有云“时正当夏五”[1]10b,即五月。可见自二月第八集至此,四集四个月连贯。而余下的第十二至第十五这四集,都只有一组题目,依次为《大理石》一题、《渔隐》至《书隐》凡四题、《诗将》至《诗壁》凡九题、《马鞭》至《鱼罾》凡四题,无从考知其写作时间。按照上文所说的诗社结束季节,即使把“冬月”定在十月,自六月以来应该有五次却只有四次,其中也还缺少一次集会。

这样,在已知的“翠屏诗社”活动期间,至少有三次集会无案可稽。这正如其他某些诗社说是“月必一集”而实际上也难免有缺一样,是很容易理解的。

至于前及马良春、李福田两位先生总主编的《中国文学大辞典》“翠屏诗社”条,最后称该社“解散时间不详”,则在目前这种情况之下,可以根据冯誉骢“牌示”跋语的说法,即笼统定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冬月”。

三 成员人数与构成

关于“翠屏诗社”的成员人数,前及两种《中国文学大辞典》都只笼统称“数十人”或“几十人”,这显然是从“牌示”跋语所谓“会课数十人”而来。而根据《翠屏诗社稿》,可以整理出一份完整的成员名单(括号内为首次出现的卷次):

1.冯誉骢;2.赵永昌;3.宋培厚;4.张丕武;5.胡嗣虞;6.李重华;7.刘翊运;8.史光华;9.陈鸿图;10.汤钰;11.谢家树;12.王荫祥;13.张璞;14.陈光祖;15.张瑞;16.唐学曾;17.禄镇南;18.宋开源;19.聂国文;20.唐守薪;21.蔡培光;22.王尚谦;23.彭润;24.张祥麟;25.倪隆安;26.谢毓桂;27.冯庆树;28.冯庆榜;29.毕成;30.李绍汉;31.曹广溶;32.蒋炳南;33.李秀醲;34.郭维藩;35.马德骥;36.王开宇;37.谢鸿诏;38.岳开衡;39.唐继善(卷一)

40.汤步禹;41.胡丕昌;42.朱履乾;43.王士贤(卷二)

44.王尚鼎;45.张廷桂;46.梅洁;47.郗钟谷;48.曹广勋(卷三)

49.李本钧;50.李效培(卷五)

51.冯誉骏(卷七)

52.杨化南;53.魏锟(卷八)

54.刘永华(卷九)

55.陈应泰;56.龙铭;57.赛邦直;58.张开荣;59.萧廷桢;60.聂绍曾;61.冯庆樾;62.冯庆榆;63.冯庆萱;64.冯庆华(卷十)

以上标明序号,总共为64人。前及《中外文学知识大博览》只称“十凡人”,那是明显错误的。

上述成员,就其身份而言主要自然是诸生,但确实也有不少“牌示”所说的“同寅诸友及在籍绅士”。例如,第二人赵永昌时任东川府教授,第三人宋培厚为府治会泽县训导,他们都是冯誉骢的“同寅诸友”。又如第五人胡嗣虞至第十二人王荫祥等,都可以确知为当地的举人,则属于“在籍绅士”。此外还有个别偶然路经东川的外地人士。例如第二十四人张祥麟,诗社第一集第一组《消夏杂咏》有其绝句一首,前二句云:“一路蝉声送远行,停车小住古东城。”[1]卷一,8a并且此后各集,的确再也没有看到他的作品,由此可知其乃匆匆过客。

这份名单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冯姓作者特别多,一共有八人,刚好占到总人数的八分之一。很明显,他们都属于同一个家族。其中冯誉骏,应该是冯誉骢的兄弟行。他与张祥麟一样,集内诗歌只有第七集第一题《咏雪》二首,编在卷七最末[1]9a,猜想只是岁末偶尔来东川探亲。其他“庆”字辈,应该是冯誉骢的子侄,随任读书学习。特别是冯庆树、冯庆榜二人,集内所存诗歌分别达到四十六首、五十三首,在全部成员中仅次于冯誉骢,从而成为诗社的重要骨干。此外可以看出家族关系的,还有汤钰、汤步禹父子,王尚谦、王尚鼎,张璞、张瑞,曹广溶、曹广勋兄弟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该诗社增添了一种家族性的色彩。

附带说说某网站上有一条代客收费复制“冯誉聪行述”的信息,底本系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作者为冯庆榜。这个“冯誉聪”,很可能就是冯誉骢。假如真能够读到这篇行述,那么不但冯誉骢的生平事迹可以了解得更加具体,其他有关冯姓诸人的关系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印证。

“翠屏诗社”作为一个文学社团,虽然活动时间不长,但成员总数多达64人,这个规模即使在全国来看也是相当突出的。冯誉骢自己在光绪《东川府续志》卷首《东川府续志序》中叙及此事,说“于书院月课外,创设‘翠屏诗社’,与诸生诗酒往还,赏奇析疑,颇极一时之盛”[5]457,所言不虚。

四 创作倾向与特点

“翠屏诗社”十五次集会,有九次各两组题目,另六次各一组题目,凡二十四组。又各组之下,题目一至九个不等,总计有六十七个小题。所有这些题目,自然都是冯誉骢所拟,并且都有冯誉骢的作品,可以视为首唱;其他成员,则或者选作,或者缺席,均无不可。

从这些题目中,可以见出冯誉骢以及“翠屏诗社”的艺术取向。其中一部分题目,首唱完整标示,涉及多位古人。按照时代顺序,计有《拟少陵八月十五夜月》(第四集第一组)、《拟白香山、东坡种花,五古二首》(第八集第一组)、《咏雪,用东坡“尖”、“叉”韵》(第七集第一组)、《秋海棠,七律四首,用渔洋秋柳韵》(第三集第二组),分别为盛唐杜甫、中唐白居易、北宋苏轼、清初王士祯,各以别号为称。又第七集第二组《田家四时杂兴》,可以想到东晋陶渊明以及南宋范成大等。这就是说,冯誉骢在师法前贤这个方面,并没有局限于某朝某代,而能够兼收并蓄。有关作家,不见中唐韩愈、北宋黄庭坚等,也说明不走瘦硬怪奇一路,而以平易自然为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集第一组《东川杂诗》冯誉骢三十二首之二十二写到“山南宝塔”,有云:“拔地孤峰少依傍,已将文诀示诸生。”[1]卷三,3a联系冯誉骢另外一首诗歌“淋漓大笔卓遥峰”云云②,可以知道源自清代中叶性灵派首领袁枚的《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八《卓笔峰》二首之一:“孤峰卓立久离尘,四面风云自有神。绝地通天一枝笔,请看依傍是何人!”[6]第1册,627这种既不废借鉴古人而又“少依傍”的做法,正与性灵派相通,符合当时诗歌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于以培养诸生从事诗歌创作为主要目的的“翠屏诗社”来说,这样的路子也是最切实际的。

“翠屏诗社”其他成员的作品,在收入《翠屏诗社稿》的时候,正如前引“牌示”跋语所说,很可能经过冯誉骢的统一“修饰”。而在有关作品中,也确实一再表现出这种追求自由独创的精神。特别是第十四集《诗将》至《诗壁》凡九题,以及第九集第二组《删诗》至《钞诗》凡四题,都属于论诗的范畴,理论主张更为鲜明。例如刘翊运《诗家》末云:“分门别户者,诗源溯已差。”[1]卷十,23b即广师前贤、不拘门户之意。 又张开荣《诗匠》有云:“出头人竞让,生面我能开。……百篇工锻炼,脱稿尽新裁。”[1]卷十,24a则主要强调创新。另外如《诗将》,从题目本身就能见出志存高远、不同凡俗,恰如彭润《补诗》所期待的:“何由树帜在诗坛?”[1]卷九,4a

“翠屏诗社”的题目类型,绝大多数为咏古、咏物性质。特别是对于冯誉骢之外的其他成员来说,更都是命题赋诗。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作者在作品中自写性情。上及论诗诸作,人人可以借题发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就是现成的例子。这与其他诗社和诗人,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区别。而那些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及其他现实性较强的题目,例如第一集第一组《消夏杂咏》、第二集第一组《云弄山温泉》、第三集第一组《东川杂诗》、第七集第二组《田家四时杂兴》、第九集第一组第二题《秧马》、第十一集第一组《喜雨》等,主要描写当时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习俗,创新的程度也更大。冯誉骢《补诗》有云:“何如即景言情好,自得灵山第一禅。”[1]卷九,1b唐守薪《补诗》亦云:“前人未及后人补,结得吟坛不了因。”[1]卷九,5a至少就东川来说,这样的诗歌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是不多的。而在“翠屏诗社”的整个创作中,这也正是最具特色的地方。关于这一点,重印本《翠屏诗社稿》卷首第二篇卞伯泽先生《序言(会泽古代诗歌发展史代序)》[7]5-30、第三篇李世沛先生《雅吟欲尽琅川景——读〈翠屏诗社稿〉》[7]31-61,论述十分详细,读者可以参看。

不过,从“翠屏诗社”历次集会来看,现实性的题目总体上明显在日趋减少。尤其是最后的第十二至十五集,不但都只有一组题目,而且基本上都是泛泛的咏物之作。该社的结束,不知与这种命题情况是否也有关系。

五 社诗文本与传播

“翠屏诗社”历次集会的题目和各个成员的作品,笔者曾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综合制作成一份表格。因其版面篇幅过大,这里不便刊载。统计结果,《翠屏诗社稿》一共收有604首诗歌。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该书的两种版本,本身都存在某些问题。并且有关诗社作品,事实上还并不局限在该书。这些情况,同样有必要予以说明。

(一)关于《东川府续志》

冯誉骢在任期间,除创设“翠屏诗社”之外,还在旧任基础上增修过《东川府续志》。该志有助于了解部分诗社成员的身份,这一点不言而喻。而尤其值得注意的则是卷四《艺文》中的诗歌一项,可为《翠屏诗社稿》提供不少的补遗。

按此项所收作品,内有《云弄山温泉》、《东川杂诗》两组,属于“翠屏诗社”第二集、第三集的各第一组题目,而且作者也都是该社成员。然而,其中《云弄山温泉》凡两首,作者为李重华、刘翊运[5]569-570,《翠屏诗社稿》均未收入;《东川杂诗》诸作之内的史光华、陈鸿图、王开宇、张瑞四人各一首,谢家树、胡嗣虞两人各二首[5]571-572,同样不见于《翠屏诗社稿》。 联系前引冯誉骢“牌示”跋语所说的“选存”云云,这十首诗歌显然都被他刊选落了。而现在把它们加在一起,可知该社的诗作至少应该在604首以上。

此外,《翠屏诗社稿》所收《东川杂诗》冯庆树二首[1]卷三,10a-b,《东川府续志》该处作者作 “冯庆棫”[5]569,不知是果真同人异名还是某书张冠李戴。

至于两书编纂时间,《东川府续志》卷首冯誉骢序撰于“光绪二十三年孟夏”[5]457,但卷四《著作》最末却已著录“《翠屏诗社稿》十卷,知府冯誉骢选辑”[5]573,所以很难说孰先孰后,可以不予考虑。

(二)关于原刻本《翠屏诗社稿》

《翠屏诗社稿》在“选辑”方面,也还存在其他缺陷。一是各次集会之作的作者排序,虽然总体来看有一个基本的标准,但不少地方却明显比较随意。例如前及赵永昌、宋培厚两位“同寅诸友”,一般都排在“在籍绅士”之前,但如第三集就穿插在“在籍绅士”之间。二是同一组社题内部的若干具体题目,同一作者名下一般都依照冯誉骢首唱排序,但个别地方同样不无参差。例如第四集第二组,首唱依次为《秋雁》、《秋燕》、《秋虫》、《秋蝶》四题,而宋培厚选作其中两题,却以《秋虫》、《秋雁》为次,明显与之不合。这种情况因为很少见,所以未尝不是由于冯誉骢一时疏忽所致。三是绝对的失误,目前发现一处:第七集两组作品中,张瑞《咏雪》二首之后有《田家四时杂兴存二》,作者作“张璞”[1]卷七,5b;但张璞在稍前已有《田家四时杂兴存一》[1]卷七,4b-5a,则这里的“张璞”肯定是另外一个人,最大的可能应该就是张瑞——这大抵是由校勘不慎造成的。

(三)关于重印本《翠屏诗社稿》

2002年12月,政协云南省会泽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重新印行了《翠屏诗社稿》。据卷首有关介绍,他们先后数次从云南省图书馆抄得原刻,然后采用电脑排版,并同样以繁体竖排的版式印制,另外还添加了一份目录。其总印数为两千册,可见流传相当广泛。这无论从地方文化建设还是整个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无疑都是一件大好事。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该本在重印过程中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错误,需要读者在使用时加以注意。

首先是脱漏。原刻本卷二王荫祥《徐稚》之后、汤步禹《郭泰》之前,有陈鸿图《云弄山温泉》一首[1]4a,重印本内未见。

其次是错简。卷二,原刻本胡嗣虞《云弄山温泉》之后的谢家树同题之作[1]3a-b,重印本误排在朱履乾《郭泰》之后[7]25,中间隔了六位作者。 卷三,原刻本史光华《秋海棠》之后的张璞同题之作二首[1]7a,重印本误排在冯庆榜同题之作四首之后[7]46,中间隔了十六位作者。

再次是组诗分首。重印本对待同一作者的同题组诗,一般都在各首之间插入一个空行,表示另起一首。但也有不少类似应加空行的地方,却漏掉空行,前后接排,这就反而容易使读者误认作一首诗歌。并且还有个别情况,恰恰与此相反,在本来不应加空行的地方却插入空行。例如卷十刘翊运《樵隐》,原系一首七言律诗;重印本在上下两截之间加了一个空行,每截四句占一整行[7]141,这就仿佛变成了两首七言绝句。至于卷七冯誉骢《田家四时杂兴》,本来是四首五言绝句,而重印本将它连排成一首五言古诗[7]81-82,则绝对是由于辨体失误。

第四是错别字。其中一般刊误,可以不论。但如“雲”“云”不分,“纔”“才”莫辨,却显然是由于使用电脑繁简体自动转换功能而又未加修正造成的。并且即使是采用繁体字排版,有些字如原刻本卷一冯庆树《消夏杂咏》六首之三第三句末尾的“暗”字[1]8b,也没有必要排作“闇”[7]12。

此外,卷首冯誉骢的“牌示”跋语[7]1,卷五冯誉骢、宋培厚的两首同题《彩云歌》[7]60,61-62,重印本的标点断句多有错误。而新添第一篇今人《前言》,把“牌示”所说:“诸生于八比之文,虽深浅不一,于法尚不甚谬。至于韵语,则合格者甚少……”理解作:“诸生的诗作,法度基本遵循,只是韵律,合格者甚少……”[7]2又把“每月十五会课一次,届期由本府拟诗题数道”,理解作“冯知府每十五天命题数道”[7]3,这些也都有可能给今天的读者带来误导。

因此,日后如果有机会再次整理出版《翠屏诗社稿》,那么重印本的上述问题最好都能够予以避免。对于原刻本,“张璞”之类可以酌加按语予以指出。而《东川府续志》中的那些溢出之作,则最好一并收为“补遗”。

《翠屏诗社稿》作为一种一般意义上的诗歌总集,同样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集内绝大多数作者,他们未见有单家别集传世,而在这里多少都保留了一部分作品。即使个别有别集传世的作者,此集也未尝没有补遗或校勘的作用。例如作为社长的冯誉骢,其今传《七砚斋诗草》只存八卷,所收作品时间下限才到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而在《翠屏诗社稿》内,他的诗歌就有一百五十六首之多,约占四分之一强。又宋培厚,据今人柯愈春先生《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卷五十七著录,其诗集仅有已故方树梅先生所辑《宋坤侯诗稿》钞本一卷,现藏云南省图书馆[8]中册,2000;而《翠屏诗社稿》内有他二十八首诗歌,是否都已经辑入该钞本之内,还有待复核。

另外,云南省级诗歌总集编纂素称发达,自嘉庆初袁文典、袁文揆兄弟明清“滇南诗略”(包括“流寓”)以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滇诗”系列。其中收录作者的时段范围与《翠屏诗社稿》有关的,为李坤辑《滇诗拾遗补》,民国三年(1914)刻入《云南丛书》。虽然按照通常“生者不录”的体例,“翠屏诗社”的成员一般不会进入该集,但难保一个都不曾在该集成书之前谢世。然而该集之内确实都没有见到“翠屏诗社”的成员,这很可能还是由于《翠屏诗社稿》在当时尚未引起李坤的注意。

最后还要说一下袁嘉谷的《卧雪诗话》卷八第十七则:

冯氏誉骢、誉骥兄弟,均好诗。骥字雨樵,有诗云:“故园千里隔烟萝,归梦连宵菊下多。笋美鱼肥无处觅,黄州竟欲老东坡。”诗本七律,中四语凑拍,节而存之。骥守东川,尚知提倡风雅,刻《翠屏诗社集》二卷,行于世。[9]第3册,793-794这段话中间引诗可置不论③,但其前后将冯誉骢当作冯誉骥,又将《翠屏诗社稿》说成“二卷”,这些显然都是错误的。而袁嘉谷本身也是云南(临安府石屏州)人,《卧雪诗话》成书于民国十三年(1924),并且他还为其师许印芳辑《滇诗重光集》做过整理工作,然而却对《翠屏诗社稿》以及冯誉骢知之欠悉,这未免有些不合情理。

注释:①同卷最末同题冯庆榜二首之二有云“近水遥山三月景”(见第8a页),但作者排序不符该集常规,显系后来补作,可置不论。

②冯誉骢《次阮文运[达]公东川道中韵》,见光绪《东川府续志》卷四《艺文》,《〈东川府志·东川府续志〉校注本》,第564页。

③按“诗本七律”至“节而存之”一语,《袁嘉谷文集》本特别是《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册,第463-464页)标点均未妥,故此为之重新标点如上。

[1]冯誉骢.翠屏诗社稿[M].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云南东川府署刻本.

[2]赵润峰.中外文学知识大博览[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

[3]马良春,李福田.中国文学大辞典[K].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4]钱仲联,等.中国文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007年补订).

[5]梁晓强.《东川府志·东川府续志》校注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6]袁枚,王英志.袁枚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7]冯誉骢.翠屏诗社稿[M].会泽:政协云南省会泽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

[8]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9]袁嘉谷.袁嘉谷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On the Cuiping Poetry Club

ZHU Ze-jiea,HUANG Zhi-guob
(a.College of Media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e,b.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28,China)

The Cuiping Poetry Club in Yunnan in Guangxu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setup by magistrate of the prefecture.As a quite representative and distinctive literature society with 64members,it has once been quite vivid in the remote and border areas,had held 15 rallies and even published Cuiping Shi She Gao.Nevertheless,the present academia has some mistakes in the introduction to this club and there are some errors in the reprinted versions of Cuiping Shi She Gao.Thus,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thorough survey on the club so as to correct the errors.

poetry of the Qing dynasty;poetry club;the Cuiping Poetry Club;Cuiping Shi She Gao;Dongchuanfu Xu Zhi;Feng Yucong

I206.5

A

1000-5315(2013)06-0155-06

[责任编辑:唐 普]

2013-04-05

本文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清史·典志·文学艺术志·诗词篇”(200410220204001)的阶段性成果。

朱则杰(1956—),男,浙江永嘉人,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诗歌;

黄治国(1983—),男,河南焦作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诗歌。

猜你喜欢
东川诗社集会
基于DBSE-Net的大田稻穗图像分割
我与风的故事
人员最“杂”的集会——玉山雅集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云南东川雪岭磷矿矿体厚度变化规律
金沙江支流东川玉碑地遗址
The Prettiest 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