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山
(大连大学 学生处,辽宁 大连 116622)
公民政治素质结构的优化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政治素质的结构与特征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对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政治心理素质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是其对政治关系、政治环境交互作用的直接反映,它是个体独特的政治经历和政治实践的产物,是其政治素质结构中的基础要素。因为政治心理是政治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直接基础,政治思想所揭示的政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必须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把握,而政治心理就是反映政治事物现象的动力基础。大学生可以通过政治心理所提供的大量感性材料分析研究,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政治思想,继而激发和启动政治行为。
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是其占有政治知识、掌握政治理论水平和揭示政治事物本质规律的思维能力之和,是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综合反映。因为政治思想素质是政治主体对客观政治事物的理性反映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思维结晶,在政治意识中发挥着理性支柱和逻辑轴心的作用,制约着其对国家、对社会的作用以及自身价值的大小。大学生政治心理是启动政治行为的基础动力,其政治思想则是促使政治活动顺利进展的理论指导。
大学生政治品德素质是其在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三者互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是政治信仰的必然结果,是政治思想的精神凝练,反映的是一种思想境界。主要反映在大学生对政治道德原则和规范、政治道德关系和活动的认识上;对政治道德感受、意志、信念和习惯的养成上;对政治道德判断能力的锻炼上。如果说大学生政治心理是政治行为的原动力,政治思想是政治行为的定向器,那么政治品德的存在价值就成为政治行为价值的判断标尺和调控器。大学生政治品德素质作为一种社会的政治存在,它的意义在于通过政治品德自身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评价来规范大学生的政治实践活动,把政治活动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
大学生政治行为素质是其在履行和实施政治行为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验性的政治行为习惯,实质是通过行为活动实践获得的能够驾驭和操作政治行为发生发展的基本能力。大学生政治行为素质是政治素质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其政治素质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最终归宿。在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中,政治行为受到政治心理支配,受政治思想指导,受政治品德约束和规范,可是这些却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只有通过政治行为才能得以证明和展现。由此可知,大学生政治行为是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品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统一。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结构是具有多要素、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并按照一定方式联结起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具有稳定倾向的立体结构。
大学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政治素质的发展程度和强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的思想意识启蒙和社会制度变迁。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稳定的政治心理。
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市场经济效益观的双重影响,表现出理想性与功利性并存。[1]既有很多学生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追求,认为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政治信仰;既有不少学生把入党看作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入党可以捞取政治资本,毕业时找个好工作;在就业择业上,既有学生主动要求到祖国边疆、到农村基层、到部队接受锻炼,也有不少学生把挣钱作为就业选择的唯一尺度。应该看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在学习、入党、就业等问题上日益凸显狭隘的功利性。
大学生政治素质由于自身的生理与心理所处的特殊阶段,一方面急于摆脱父母的管制、老师的权威,迫切希望证明自己;另一方面由于自己的阅历尚浅,思想上单纯和过于理想化,观察问题时往往带有很大的情感因素和随意性、主观性。[2]表现在大学生群体自主意识显著增强,学校通过传统的政治素质教育很难完全左右其政治意识的塑造,单调空洞的政治说教无法对学生的政治心理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开始更多地尝试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寻求政治现象背后的答案;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意识出现不成熟的特征也不容忽视,在对待重大问题的看法上,常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由于大学生心理上的不稳定、不成熟带来的政治素质上的可塑性,就为我们对其进行调控提供了可能。
正是由于当前新一代大学生的政治意识的自主性和不成熟性的矛盾,其政治素质又突出地表现在政治态度和行为上的理性与冲动并存。一方面,当前新一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在对待民主、自由、法治等政治价值及其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诉求上,日趋理性化。当前新一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集中体现在对政治的理性态度上面,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纯的热情,更不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狂热甚至政治盲从。另一方面,在面对具体的社会政治问题,尤其是诸如涉及民族情感和外交问题时,还很容易被非理性的情绪化因素干扰,从而导致政治行为上的冲动。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它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明显的能动作用。政治素质一经形成并成熟,将会稳定持续地长期作用于大学生,支配他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方向,推动他们将政治意向付诸实践。
从总体上看,当前新一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流表现是积极向上的,并逐渐得到优化和走向成熟;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甚至灰暗的一面,某些方面还相当严重;从层次上看,不仅有一般大学生的普遍和群体政治素质,还有个体的政治素质;从其变化发展方面看,这些内容、性质和层次又会随着时间、地点、个人等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相互交织、重叠出现,朝着可以预测的方向发展。以上多方面特质的交汇、融合,形成一幅表面上朦胧而实质上有主调的画面,使当前大学生政治素质呈现出明显的交合性、双重性的时代特征。
厘清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素质的结构维度和时代特征,启示优化大学生政治素质关键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从政治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载体、途径等视角,构建整体性、持续性、有效性、针对性“多效”并举的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运行模式。
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整体与发展变化中的历史整体的有机统一。[3]从人的本质意义上讲,政治素质是人的社会本质的表现;从人的心理内在结构上看,思想政治素质体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从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看,政治素质又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要素;从人的行为和能力看,政治素质包含认知、体验、实践、自我教育等能力要素。这表明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所具有的整体性,也决定了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只有充分发挥政治素质结构中局部功能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育人整体性最大化功能。当前政治素质教育主要内容就是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方法要充分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认知特点以及政治素质现状,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将理论教育和灌输、制度管理和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充分了解大学生在政治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大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现代人来看待,当作平等互动的对象、能动的对象。要把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与大学生个人成才、个人价值实现的自我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长期关注政治文明、主动参与政治文明的积极性。在现阶段,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对于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与引导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和对待网络传播存在的政治问题媚俗化倾向、政治问题负面化倾向,同时也要看到网络传播迅速、广泛的优势,这对于促进政治文明建设也会有积极影响。要尽可能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红色网站,宣传正确的政治素质,把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应用到政治文明建设中来,努力反映时代要求,突出国际政治的发展形势和国内政治文明建设的政治目标。
第一课堂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大学生政治素质形成所需要的系统的政治知识主要来自第一课堂的教育和灌输,因此,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课堂教育体系完整,内容科学合理,方法灵活规范,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政治素质。第一课堂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向大学生全面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使大学生从各个方面丰富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在思想政治方面成熟起来,其中也包括政治素质的提高。政治素质教育途径既要体现课程优势,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使大学生关注国际和国内政治与经济发展、关注国家方针政策的发展与变化,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因此,高校在进行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开设政治学、政治文明建设课程的同时,必须加强形势和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关心、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政治走向、热点国际政治问题,这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增强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密切关注实际问题。从国内看,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迁被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从国际看,科学技术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格局多极化极大地影响着各个民族或国家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当代大学生也必然要关注这一国际变化和国内变革引起的系列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不能仅仅从问题到问题,从理论到理论,重要的是从现实问题到理论问题,再从理论问题到现实问题。如果理论不关注现实,政治素质教育不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大学生也就不会关注理论,并会排斥政治素质教育。关注实际问题,要使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要学会用日常语言,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不能用范畴解释范畴,用概念解释概念。
总而言之,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载体、途径是一个密切联系、友好互动、和谐发展的统一体,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教学实践,着力增强亲和力,在把握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同时,解决好教育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深度问题,使政治素质教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
[1]李辉.论高校德育“回归人”的可能与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24.
[2]茅海燕.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研究: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察[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61.
[3]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