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永宪, 王巧玲, 吴晓红, 王 顺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19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文科实践教学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1],导致校外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质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而建设人文社科类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有利于建立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2-3],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宗旨在于支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全面、深入合作,促进高校的学科专业与企事业、研究院所等实现优势互补、优质资源共享[4],促进校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校内不同专业之间及不同高校之间的共享,搭建学生实习实践平台,构建高校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为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5-6]。
人文社科类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两者共同成为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
优秀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拥有明确的教学理念、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的实验环境、有效的教学方法、成熟的管理体制和高水平的指导教师[7-8],可以为学生提供必备的基础操作、模拟实验、团队合作与多专业融合的环境,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能够弥补学校教育实操化、应用性和多变性缺乏的不足,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场景、提供更加生动活泼的学习机会,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将之前所学的知识、技能整合吸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对于某些研究性质强、涉及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则必须由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双方共同支持,两地教学资源的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因此,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弥补理论教学不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提高文科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一般只为学校提供简单的实习岗位[9],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则遵循“资源共享、双向服务、互利共赢”[10]的原则,全方位丰富基地的功能,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培养,还包括对青年教师、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培养;不仅具有教育教学的功能,还具有科研、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不仅促进高校发展,更能促进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选择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以下两个:①企事业单位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管理体系,在本地区或者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大社会影响,具有相当规模与接待能力,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能较好地提供学生实践所需的学习、生活等保障条件。②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悠久的合作传统使双方人员之间关系密切、感情深厚,利于沟通,为将来的共同建设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基于上述考虑,应用文理学院档案学专业选择北京市档案局(馆)作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档案学专业建立于1978年,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一个档案学专业,自成立之日起,就与北京市档案局(馆)形成了自然纽带关系,合作开展档案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进入90年代,学校与北京市档案局(馆)在教学、科学研究、档案人才培养、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合作。1996年,双方正式签约合作办学,形成国内最早的校政合作办学平台之一。2009年,双方续签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协议》。2012年3月,双方签订了《校政合作发展战略协议》。2012年8月,北京市档案局(馆)成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核心组织机构为北京市档案局(馆)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双方15名基地成员组成,各自代表本单位的相关部门,负责基地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的制定、重大问题的决策、日常经费的使用及合作双方的协调工作。原则上每学期初和学期末各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基地指导委员会下设合作常务委员会,具体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
校政双方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机制,推动人才培养基地规范、健康、平稳运行,加快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1)协议制约机制。校政双方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北京联合大学与北京市档案局(馆)在1996年、2009年两次签订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协议》。2012年双方签订了《校政合作发展战略框架协议》。
(2)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北京联合大学与北京市档案局(馆)共同制定了完善的校外实践管理流程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规划”、“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等有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了实践教学工作,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激励机制。北京市档案局(馆)设立了奖教金、奖学金,北京联合大学对实践教学表现优秀的双方的指导教师与学生给予物质奖励[11]。
(4)反馈评价机制。以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考核主体,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评价进行跟踪调查,并将企业的反馈意见应用到学校教学改革中,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12-13]
北京联合大学与北京市档案局(馆)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难题,推动专业发展。北京联合大学的教师承担了大量北京市档案局(馆)科技立项,如“城市档案安全防灾体系研究”等,研究的课题全部来自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中最需要解决的难题,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重点档案损毁情况调查研究”等项课题是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与校方共同开展的。同时,校方师生积极参与、指导北京市区县档案局(馆)的科研活动。2007~2011年,北京联合大学从北京市档案局(馆)得到课题资助经费共计17万元。基于北京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于2011年出版了著作《北京档案信息资源工作理论与实践新探》。研究课题实现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大力推动了北京市档案事业的发展,科研成果有效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档案学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北京联合大学连续5年举办了档案学专业产学研研讨会,北京市档案局(馆)陈乐人、马素萍等5位局(馆)长先后参加,深入讨论了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材等内容,为档案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2)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北京市档案局(馆)为学生提供涉及档案工作各个业务环节的实习内容,为学生配备优质的实践条件,提供参观场所、提供实习岗位、支持学生专业调研,成为开展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技能锻炼的最佳场所[14]。同时,该实践教学平台还具有较强的辐射性,可以为不同高校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法律、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不同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岗位。
(3)实施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大一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组织档案工作认知实习,培养档案意识;大二、大三开设专业骨干课程与选修课程,校政联合培养,组织档案工作专项实习,强化档案理论基础与工作技能;大四走进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档案工作综合实习,完成科研项目、毕业论文,培养学生档案综合素养,形成了3段式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4)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北京市档案局(馆)长每年都为档案学专业新生做入学教育,讲述档案工作现状、档案事业前景以及对学生的期望;学校开设的“档案学前沿问题讲座”、“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实践”、“档案工作流程管理与内容服务综合应用”等8门课程,主要由北京市档案局(馆)档案工作者承担;北京市档案局(馆)面向学校全体师生开设与档案相关的学术讲座,如档案信息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馆中的应用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北京市档案局(馆)专家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性质较强的毕业论文的调研与写作工作。
(5)促进学校就业工作。由于学校培养的学生专业对口、综合素质较高,历年来北京市档案局(馆)接收了大量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生。目前,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在北京市档案局(馆)工作的毕业生有30多位,其中2人任副局(馆)长,14人任处级干部。
我校是市属市管高校中唯一设置档案学专业的学校,作为北京市档案事业培养人才基地,档案学专业除了开展正常的学历教育以外,还同时担负起为北京市档案局(馆)提供专业培训的任务。1995年开始,档案学专业与北京市档案局(馆)携手开展北京市档案干部培训。2009年开始,档案学专业为北京市档案局(馆)及10个区县档案局(馆)培养档案专业人才接近百人。北京市档案局不仅为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提供短期的实践岗位,而且为新入职的教师提供长达半年的实践岗位,并由经验丰富的部门领导亲自指导,促进了档案学专业教师队伍的成长。[15-16]
近年来,北京市档案局(馆)开展了多项重大活动,北京联合大学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提供了重要人力支持,如:奥运会档案接收整理;档案宣传展览;档案展览讲解;“档案馆日”开放活动以及档案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锻炼了工作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保障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档案学专业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实践经验是专业与人才培养基地之间不断地摸索与创新的结果,这使人才培养基地对本科人才培养的意义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其作用也越来越显著,这对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17]。总之,要充分发挥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从积极创建到规范管理及不断丰富完善其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
[1] 袁 俊,曹 昕,刘绍宁.人文社科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创建与管理[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2):99-100.
[2]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2012年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EB/OL].[2012-6-1].http://gjc.bjedu.gov.cn.
[3] 韩建业,朱科蓉,杨积堂.人文综合,文理交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核心教学理念阐释之一[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3,14.
[4] 汪雪琴,何苏勤,张贝克,等.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202-204.
[5] 黄 侃,毛炳生,刘红琳,等.拓宽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合作教育机制[J].北京教育,2010(5):62-64.
[6] 杨积堂,张宝秀.文科跨专业综合集成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4-6,10.
[7] 朱科蓉.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意义与策略——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实践教学中心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0(7):67-69.
[8] 朱科蓉,韩建业.文科综合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运行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5.
[9] 王佑华.关于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9,16(6):38-41.
[10] 隋金玲,吴 波,闫笑非,等.校企共建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大学生工程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09-112.
[11] 鲍怀富.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38-41.
[12] 毛智勇,赵林惠,王 玮,等.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2010(10):71-72.
[13] 麻新纯,徐辛酉.档案教育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初探[J].档案学通讯,2011(4):54-58.
[14] 孙爱萍.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档案学专业毕业综合实习为例[J].档案学通讯2008(3):73-75.
[15] 谢永宪,孙爱萍,沈 蕾.校政合作培养档案人才模式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4):52-55.
[16] 于海燕.改革档案学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档案学通讯,2009(2):78-80.
[17] 袁 俊,曹 昕,刘绍宁.人文社科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创建与管理[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