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扬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新进展
赵扬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城乡一体化是指经济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产业格局的合理布局,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最终实现城与乡的共同发展。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仍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在理论上没有形成一个适用于全国的统一的理论框架;二是在实践上涉及人口众多,制度变革引起的震荡需要在长期中进行观察,因此需要对相关领域继续进行研究。
城乡一体化;二元经济;城乡融合
城乡一体化是指经济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产业格局的合理布局,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最终实现城与乡的共同发展。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这种发展存在巨大不平衡性,一方面,城市在开放中逐渐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受体制、历史及产业发展规律的影响,广大农村依然处于贫困落后状态。为了消除城乡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诸多国家也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做出过大量有意义的实践,因此,充分了解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新进展,对于我国消除城乡差别,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研究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城乡一体化这个概念,是我国学者根据中国的发展国情提出的,在国外的科学资料中,并没有城乡一体化这个概念,这是因为,国外的城市与乡村没有像中国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如此明确的界限,这种界限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距,这种界限更多的被制度所固定下来。
国外与城乡一体化概念比较相近的表述是城乡融合(Urban-rural compositon),指工业从大都市向乡村转移,从而形成城市与乡村混合的新型区域。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是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他认为,应该建立一种兼有城市与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他称为“田园城市”,这就需要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城乡对立的旧社会形态。
美国的芒福德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城市理论,主张通过在一个区域内建设多个城市中心,形成一个区域统一体,通过这个由多个分散的城市组成的统一体,把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引向区域内落后的乡村地区,从而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实现区域内的城乡共同发展并使更多的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水平。
(二)国外的城乡一体化实践
国外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最早从西欧发达国家开始,这些国家由于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因此较早遇到了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对立的发展状况。在工业化早期,由于大量的自耕农失去了土地,土地逐渐向大土地所有者集中,失业农民变成了廉价的产业工人,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迫向城市转移,导致大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发达国家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持续了较长时间,一直到二战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资本主义政府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通过对农业和农民进行保护,施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并推行全员社会保障,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的缓解了城乡对立,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一体化实践主要有拉美模式和东亚模式。拉美农村是“大庄园制”,由于土地分配非常不平等,城市里到处可见由失地农民组成的贫民窟,乡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并存。东亚模式主要指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东亚模式在城乡一体化实践过程中基本上是成功,由于强势政府的特征,东亚国家和地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主要依赖政府对农业、农村的保护与财政性支持,政府的推动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如韩国在短短十年间,城市化率就达到了70%。
(一)国内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研究
严格的说,城乡一体化概念是由我国学者提出的,它源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也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将其扩大到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
有学者研究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内部动力来自于城乡之间的各种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收入分配、生活质量、文化差异等方面,其外部动力来自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打破了城乡割裂的状态,通过引入外资解决了我国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不足问题。目前,对城乡一体化外部动力机制的研究集中在信息的传播上,研究各种信息从城市向乡村的传播如何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有学者对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城乡社会发展融合程度、城乡经济发展融合程度、城乡生态环境融合程度进行分类研究,并制定了人均收入比、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口城市化率、产业比重、恩格尔系数等若干衡量指标。
(二)国内的城乡一体化实践
由于我国经济具有二元经济的显著特征,特别是改革开发后,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存在巨大差距,我国在如何打破二元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一些成就和经验,如上海市以大城市的向心力为动力,通过城市的辐射和吸引功能,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既解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空间瓶颈,又促使乡村地区逐渐融入城市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但是,从全国范围看,还没有取得适用于所有地区的方法和政策。
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最新实践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2007年,国家在成都和重庆设立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希望通过试验区的建设,能够为我国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积累经验。试验区设立后,成都市和重庆市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户籍政策、土地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诸多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这些政策是否适用于全国各个地区,以及其能否取得预期的目的还有待日后进一步检验。
如何缩小城乡之间的各种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从全国范围看,缩小城乡之间的各种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这种困难既存在理论上,也存在实践上。
一是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一个适用于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我国东西部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社会结构、文化发展均有差异,这种差异妨碍了理论界形成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虽然我国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改革实验区,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积累经验,但是,这种经验是否适用于全国,还有待实践检验。
二是在实践上,涉及人口众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约6.69亿,占总人口的49.95%;农村人口6.71亿,占总人口的50.05%,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意味着,任何一项有关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出台,都会影响我国约一半以上的人口,特别是像户籍政策、土地制度,由于其历史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过主要作用,这些政策的变动所引起的制度震荡,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需要长期观察。
综上所述,虽然城乡一体化建设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但是,由于国内外的国情不同,国内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存在,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与理论框架,需要我们继续在相关领域进行探索。
(责任编辑:王友才)
本文是济南市社科规划项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对济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启示性研究》(课题编号:12CJP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F061.5
A
1008—6153(2013)01—0093—02
2012-12-18
赵扬(1973-),男,江苏扬州人,硕士,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