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玮玮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初探
赵玮玮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受外界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备受“冷落”,性别歧视处处可见,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近乎苛刻,甚至侵害了女大学生的基本权利。为此,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用人单位要逐渐转变招聘观念,国家和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高校应改进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开创一个真正公平有效的就业局面。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出现了严重的性别失衡,女大学生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其中又以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备受“冷落”。这与和谐社会的六条标准之一——包括性别平等在内的“公平正义”——相悖甚远。这一问题不但事关高校的发展稳定和办学声誉,更直接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女大学生是当今时代年轻知识女性的代表,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社会文明进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应聘过程中,女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就业难题。
(一)性别歧视处处可见
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供远过于求。很多以招收理工科专业为主的用人单位主观上形成了“男生比女生擅长理工科”的思维模式,于是在招聘简章上明确标明“仅限男性”,直接将女大学生生排斥在外。有的用人单位虽然没写明性别限制,但是在实际招聘过程中进行了隐形性别选择,常以种种理由变相拒绝女大学生。
(二)招聘要求近乎苛刻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用人单位提供给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的岗位本来就少。有些单位招聘女生时故意提高学历要求,出现了女博士只能与男硕士同等录用,女硕士只能与男本科生同等录用的现象。[1]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在录取理工科专业女生时百般挑剔,常提出一些与职业无关的额外要求,如身高、体重、容貌等。
(三)基本权利受到制约
部分理工科专业女生过关斩将,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被用人单位录取后,却常常需要接受用人单位在劳动合约中的不合理条件:如限制其应该得到的生育权、婚姻权等基本权利,甚至有些用人单位在签约时规定三五年内不得结婚或生育。[2]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自订一套休假制度,拒绝按照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婚假和产假执行,而这些均要求应聘者无条件接受。
(一)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外部原因
1.传统观念造就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男权至上、男尊女卑。沿袭了几千年的男主女从、男优女劣等性别歧视仍在复制着人们的行为模式。长久以来,大多数人及用人单位惯性地认为“男子学理工科”、“女子学文科”、“女子不如男”,并以此为由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此外,按照我国传统的社会习惯,女性理所应当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抚养孩子、照顾家庭。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使得用人单位片面夸大雇佣女学生的负面效应,从主观上想当然地认为女性职工只重家庭不重工作,从而人为限制了女生的就业渠道,让很多学有所长、德才兼备的女大学生无缘参与就业竞争。
2.经济利益导致用人单位的重男轻女
用人单位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在挑选毕业生时不但要求毕业生素质高,而且还要尽可能多地为本单位创造效益。理工类行业极富创造性和挑战性,女性的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都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特别女性员工在其生育期间无法创造经济价值,而其福利薪酬却还需用人单位支付。这样,雇用女性要比男性成本大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必然从自身利益考虑出发,减少或拒绝招聘女性大学生。
3.工作性质决定女大学生的力有不逮
很多理工类行业工作环境较差、劳动强度较大,对于从业者的体能要求较高。比如建筑行业常需要彻夜赶工,技术人员必须在现场指导,爬上爬下;勘探行业经常需要野外作业,风餐露宿;食品卫生检疫部门的工作人员,经常要在半夜或凌晨突袭各地的屠宰场或食品加工厂;信息技术行业的工作人员也常需要出差到各地做技术支持,经常是深夜或凌晨抵达目的地。这些对女性来说都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大量理工类行业本身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直接制约了女性在这些行业的录用比例。
(二)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内部原因
1.生理因素无法避免
从体力及精力状况来看,一般女性身小力薄,无法长期承担负荷较重的工作;从劳动时间的连续性来看,女性生育哺乳期必然形成其工作的暂停期;从寿命期望值来看,女性一般较男性长寿,退休后会领取更多的退休金。[3]女性的这些生理特点无法避免,也正因此女大学生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
2.心理素质不够强大
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女大学生属于人数上的弱势群体,不少女生都存在自卑、依赖、被动、敏感、情绪化等消极心理,缺乏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遭遇挫折便斗志全无、灰心丧气。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更需要既有独立人格又富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雇员。但有些女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差,缺乏开拓进取和团队合作精神,害怕吃苦,追求安逸。而很多理工类行业恰恰工作量大、环境艰苦,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招聘女大学生。
3.专业技能仍需提升
女大学生的理解能力通常好于男性,在专业学习成绩上也比男生好,但是其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大都不如男生。而很多理工类行业,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于是,在专业技能特别是动手能力方面的欠缺,成为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的“短板”,直接导致其与男生相比,无法更好地胜任工作。
4.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理工科专业的女大学生在校人数很少,通常只要不犯错误,就不会受到关注。她们不好打扮与交际,专事学习,也很少或几乎不参加学校一些学生组织的活动。长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女大学生性格较内向,其对外交往、沟通能力和自我表现力远不及同专业的男生。此外,受专业局限和知识结构的影响,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在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有较大欠缺,这些都导致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
5.求职技巧严重缺乏
很多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平时不关注就业政策,不了解就业信息,甚至连最起码的就业礼仪、求职技巧都不具备。相当一部分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着装随意,在求职的时候连像样的面试服装都没准备,更谈不上妆容得体、搭配适宜了。有的在应聘时畏畏缩缩、忸忸怩怩;有的则过于随意、无所顾忌。这与招聘单位需要的热情、大方、端庄,自信、干练的理工科专业女性形象相去甚远。
(一)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一要广泛涉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宽厚扎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同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社团活动,承担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培养社交、组织、表达、文字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三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塑造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当代女大学生形象。
(二)理工类行业用人单位要逐渐转变招聘观念,树立正确用人观
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用人单位不当的用人观念造成的。为此,用人单位要转变招聘观念,克服短视行为,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需要招聘人才,充分挖掘应聘女大学生的特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4]同时,企业应当给予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足够的重视和锻炼机会,增强其自信心,提升成就事业的欲望,进而激发出其内在潜力和动力。
(三)国家和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就业公平化
现阶段利用法律手段消除就业市场中的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一方面需要在劳动法、就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修改和完善,用法律规制劳动市场的健康发展,让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生育保障机制,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生育费用,摊薄企业成本,使生育保险法律化、社会化,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此外,政府还需要在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中,严禁招聘工作中存有性别歧视的行为。[5]
(四)高校应改进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培养模式,就业指导专项化
目前,高校对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的科学引导和特殊教育还比较欠缺,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与市场需求有所脱节,女大学生成长面临的压力和困境还很多。对此,高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高校有义务在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做出进一步的回应和努力。
1.强化对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这里所说的素质培养既包括专业素质,也包括个人综合素质。学校应对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与男生一视同仁,既要求她们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将来工作打牢基础,同时要求她们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以便适应各方面的要求。另外,高校可以为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开设一些女性特色课程,培养她们独特的能力。
2.重视对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的职业教育
高校除了在毕业前夕对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进行专项就业指导外,还应重视对她们的职业教育。首先,指导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职业专长,理性制定职业发展方向,包括未来就业领域和职业;其次,应对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帮助她们避免在就业遭受挫折时负面情绪膨胀,产生心理焦虑症;要学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积极面对,及时调适,这些都是帮助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顺利适应社会环境的技能与方法。
3.加强对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当前,高校应把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作为毕业生工作的一个难点来抓。高校应对已获得良好就业的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掌握情况。对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工作人员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要多向社会宣传国家有关女生就业的有关法律规范,多和社会、家庭联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理工科专业女生就业大环境。[6]此外,高校还应对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的服饰着装、化妆搭配、就业礼仪等进行培训,提高其求职技巧。
在生源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就业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报考率。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亟待改善和加强。对此,社会、企业、学校和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自身都应进行必要的努力,开创一个真正公平有效的就业局面。
[1]王泽兵.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公平就业环境的构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49-53.
[2]李海燕,张学雷.论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J].商业现代化,2006,(24):174-175.
[3]屈朝霞,夏珑.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困境剖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3):169-172.
[4]张金华.试论和谐理念下的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8,(20):156-158.
[5]张亚强.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分析[J].理论导刊,2008,(07):83-85.
[6]古岩,谷延霞,刘宝国.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4,(10):48-49.
(责任编辑:闫丽君)
本文为2011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项目《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YB2011031)的研究成果。
G 647.38
A
1008—6153(2013)03—0131—03
2013-03-25
赵玮玮(1982-),女,河南新密人,硕士,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团委书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