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殊规律研究

2013-04-11 12:31董军明居来提
社会科学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价值体系民族

董军明 居来提

一、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把牢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警惕和防范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防止和抵御民族分裂活动,有效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又大都分布在祖国的边疆,一些少数民族还是跨国而居的跨界民族。边疆民族地区地域的特殊性,使其成为维护祖国安全的前沿和屏障,同时又成为我国与周边国家、与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当前,我国边疆安全的总体形势良好。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反动势力一直没有停止利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民族分裂与颠覆活动。特别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国际上泛民族主义、民族扩张主义的影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和稳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关键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先进文化求认同,以共同价值求归宿,不断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是因为其作为文化认同的核心,能够以共同的价值追求使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以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有利于抵御西方文化侵略、打破西方文化霸权,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阵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优秀文化,有利于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感情,粉碎国内外分裂势力的不轨图谋,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从地区角度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多元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塑造的整合器,是激励各民族团结进步与和睦相处的精神支柱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边疆民族地区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由于原始自然条件的束缚和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迟缓,边疆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状况如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很容易形成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心理落差,造成心理失衡。这种情绪极易被敌对势力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影响和谐社会的整体进程。而要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除了国家政策倾斜、少数民族自力更生之外,还需要有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各方力量,以普遍道德规范增强人民的社会主义荣辱感,充分调动民族地区社会成员求发展的主动性、促繁荣的迫切性和实践中的创造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加快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步伐。民族地区文化多元,思想意识、语言习惯迥异,不同的文化思想之间难免会产生摩擦碰撞。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利益纠纷和矛盾,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又会因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产生放大效应,往往与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我国和谐边疆的构建。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用一种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指引。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所指出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凝炼了各族人民的价值追求,为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地区进行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一种稳固的文化认同和共同的价值标准,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道德的规范、精神的培育、价值的引导,能够打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基础,确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把牢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有效化解边疆民族地区的各种社会矛盾,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殊性

1.价值观具有多元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边疆民族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沟通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边疆民族地区的开放,不仅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使少数民族群众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激发出了无限的创造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局面,出现了“一元为主、多样并存”的局面。然而,在精神文化领域实现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消极落后甚至腐朽反动的思想也乘机而入,极端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不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另外,西方敌对势力抓住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时机,把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以边境贸易和文化往来等手段作为契机,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攻击和破坏,企图实现“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边疆民族地区还会继续出现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多种观念的激荡交织,少数民族成员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会呈现出多元、多变的特点。为此,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广大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自觉认同,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克服和抵制各种腐朽的、落后的、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和侵蚀,筑牢社会主义的“思想防线”,是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1〕

2.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所谓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指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民族个性的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一方面有利于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相互交流,有利于增添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推动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多样性的民族文化有利于丰富中华文化,使社会主义中国拥有精彩纷呈的文化生态。但是,各民族在风俗习惯、社会规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性,又极易形成民族之间的内在排斥性和外部冲突性,进而产生民族矛盾和宗教问题。因此,如何在多元民族文化绽放异彩的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

3.民族意识具有浓厚性和易走向偏执的特点

民族意识是民族成员对自己身份归属及利益关系的一种内心体验。我们这里特指的是少数民族对本民族归属和利益的感悟。民族意识的取向、强弱对民族交往和民族关系的构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当代,随着民族之间生产、生活的日益融合,我国形成了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好局面,各民族在价值取向、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共通性不断增多。然而,源于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基础之上的民族意识不仅没有淡化,反而随着社会转型、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不断强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生存地域环境的限制使少数民族往往生产方式滞后、生活习惯保守,在融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很容易形成民族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引发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的危机感。加之少数民族市场竞争力不强,民族之间的差别在市场条件下进一步放大。这些问题如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很容易激化民族情绪,使民族意识发展为极端民族主义,严重影响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这种情况又为不法分子制造民族问题、挑拨民族关系提供了土壤,使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4.地缘关系的敏感性和民族关系的易受波动性

一方面,受地缘政治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着西方大国势力渗透带来的安全威胁。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一直争取、拉拢我周边国家,通过与周边国家举办联合军演、提供巨额军援、驻扎军队等方式,将我周边国家作为反华的前沿阵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借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利用“西藏问题”、“新疆问题”、 “蒙古问题”等不断给中国制造“麻烦”,试图瓦解中国的统一,为我边疆地区安全增加了变数。

另一方面,冷战后,“泛民族主义”发展的新趋势和民族分离运动的不断高涨也为我国维护边疆安全加大了难度。所谓泛民族主义,就是不顾民族发展的实际情况,打着民族统一的旗号,企图将单一民族从国家母体中分离出来。由于泛民族主义以建立独立民族国家为诱饵,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跨界民族,往往具有较大的煽动性和诱惑力。而跨界民族的任何分离倾向不仅会危害到相关国家的领土完整,还容易引发相邻国家同源民族的反应,影响邻国间正常的外交关系,甚至引发领土纠纷。当前,跨界民族问题还常常被国际敌对势力政治化,以国际性问题为借口加以干涉,并与国际社会中的“三股势力”相勾结,制造民族分裂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严重威胁着国家的主权利益。而我国西部边疆约有30个民族与境外的相同民族毗邻而居,这使得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形势极为严峻。为此,亟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心,激发少数民族成员强烈的爱国热情,构建积极的民族意识和坚定的国家信念,做好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建设,从而有效抵制分裂、维护统一。

5.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滞后性和不平衡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然而,由于基础薄弱、政策落实不力,再加上部分边疆民族地区传统观念沉积深厚,边疆民族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特别是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与中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贫富差距悬殊,客观上制约了民族平等的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的迟缓使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感受不到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实惠,长此以往,人们很容易丧失乐观积极的心态,加上转轨时期所带来的各种震荡,更会加剧人们的浮躁心理,使部分人群为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报之以极端的方式和手段。这种情况不仅容易引发民族矛盾、社会混乱,而且极易被外部势力所利用,颠覆国家政权。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各族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大力提高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让少数民族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力量,才能让少数民族同胞从内心里真正感知、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也是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2〕

三、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殊规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坚持主流文化与尊重多样性民族文化相统一的过程

当代中国文化是一个主流文化与多元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充满民族个性的文化存在,构成了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另一方面,任何一个民族地区的发展,都需要以主流文化为导向,实现传统意蕴与现代价值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先进文化,它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中华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重要精神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是各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的精神动力。因此,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既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民族文化发展的始终;又要重视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主线,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能力。要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时代性和包容性,对于各种文化中积极的、有益的部分要继承和发扬,对于保守、落后,甚至是与先进文化相抵触的内容要大力改造,消除民族地区传统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负面影响。〔3〕另一方面,要建立多样民族文化的创新机制,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重视少数民族自身文化体系的发展,积极吸纳民族文化中的合理部分,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而且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大众化目标,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群众性基础。民族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能脱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要深入挖掘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大力发展具有民族优势的文化精品工程;要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下实现先进性要求、地域性特色和民族性内涵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传统习俗的整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推动民族地区协调发展与实现共同理想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题与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根本利益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凝聚人心、鼓舞干劲,是实现共同富裕、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根本途径,是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民族地区人民的价值选择和实践追求,不仅要依靠教育引导,更要取决于能否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能否真正实现少数民族同胞的利益诉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它的形成与发展本身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

长期以来,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影响着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影响着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要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让广大人民切实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实际利益,使人们从内心深处真心实意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整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的践行力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为此,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积极培育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都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少数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边疆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民族特色产品,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还要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与社会效益相匹配、与社会价值目标相一致。在民族经济得到提升的同时,要扩大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的投入,实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着力建构公正合理的利益保障机制。坚持机会均等原则,使不同社会成员能同享公平;坚持分配正义原则,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不断满足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夯实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群众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尊重差异与坚持一元主导相结合的过程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以思想共识凝聚社会发展的合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一方面,国内出现了不同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的多样化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国外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至,加大了我国思想认识统一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难度。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着多民族和多宗教,民族意识和宗教观念深厚,社情民意复杂,文化、心理差异很大,如何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思潮的关系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反映和本质体现,而马克思主义又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因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在这种背景下,越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越是能以科学的理论引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社会成员共同进步。当然,承认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并不等同于承认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更不是要放任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任意滋长。而是要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社会思潮,不仅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保持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要深入挖掘各种社会思潮的思想来源、现实基础和理论缺陷,从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社会思潮的批判功能。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应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民族成员的精神信仰和理想价值追求;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弘扬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筑起各族人民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长城,打牢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团结奋斗的道德基础。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坚持民族团结教育相统一的过程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缺乏国家认同感的民族国家,都会因为缺少稳固的心理基础面临瓦解的威胁。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不断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强化国家认同感的基础。在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中,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只有筑起一种超越个别民族利益的共同价值观念,树立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才会使民族认同自觉服从于国家认同。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国家认同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作为当代社会的先进文化,有助于从文化层面上增强民众的认同感,从而奠定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

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形成高度的国家认同感,而且要搞好民族团结工作,建立起国家稳固的政治基础与和谐的社会氛围。在多民族国家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坚持民族团结教育是一致的。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样就把各个民族的命运与国家整体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维护民族团结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坚持爱国主义,就必须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事实上,各民族也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把国家建设得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才能真正实现本民族自身的利益。所以,爱国主义本身又是民族团结的题中应有之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强调中华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弘扬各民族团结和睦、友好相待、共度难关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实现各民族的民族意识相统一。

第一,要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进行中华民族光荣历史传统教育,全面展示少数民族同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绩,不断激发少数民族成员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之情,把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同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统一起来,使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凝聚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第二,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积极开展争优创先活动,大力宣传各族群众患难与共、互相帮助的模范事迹和杰出代表,激发各族人民争做民族团结促进派,将维护民族团结自觉贯彻在日常行动中。第三,要树立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和安全意识,增强人们防范、抵御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要建立健全民族关系问题监控预警机制,加强情报信息收集工作能力,做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防控工作;加强处突力量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做好化解、打击、处置工作的规范化;加强边境地区和对外民族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坚决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维护好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的稳定。

〔1〕刘建武.论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样化的关系〔A〕.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8-22.

〔2〕廖萍.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探析〔J〕.学术论坛,2011,(4).

〔3〕李进,何云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规律的思考 (代序)〔J〕.理论经纬,2010,(5)

〔4〕张雷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4.

〔5〕刘云山.把握全局,科学安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上质量上水平〔J〕.党建,2007,(1).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价值体系民族
我们的民族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多元民族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