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孝文化教育研究

2013-04-11 12:12李艳敏狄成杰尹露露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意识家庭大学生

李艳敏,狄成杰,尹露露

1.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233041;2.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蚌埠,233041

1 孝文化及其历史发展

1.1 孝及孝文化的涵义

“孝”字见于殷墟甲骨文。《说文解字》释为“善事父母,子承老也”。金文“孝”字,凸现行孝的形态。“孝”是指血缘的长幼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赡养父母即是“孝”。 “孝”是指晚辈与长辈的人伦关系。

孝文化在《文化词源》中是指孝的思想理论、法律制度、行为规范、民风民俗等。《尔雅·释训》对孝的释意为“善父母为孝”[1]。《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孝的涵义为“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这是说“孝”是指尊亲、不辱、能养,心理上尊敬父母,物质上赡养父母。《孝经》对孝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经典;《论语》对孝道也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精辟的阐释。中国孝文化的思想从事亲、尊亲,进一步深化为忠君、爱国,“小孝事亲,大孝事国”成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深层内涵[2]。

1.2 孝文化的历史发展

西周时期,孝意识被纳入到宗法制度中,把宗法关系与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孝从家庭走向国家。孝的内涵由单纯的敬亲、善亲发展到敬奉祖先、祭祀先祖,孝从家庭伦理发展到国家伦理。

传统孝文化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颠覆,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养亲问题出现冲突。儒家思想家对传统孝文化进行创新与改造。孔子在西周孝亲思想基础上将仁、悌思想与孝相结合,提出孝亲、敬亲和爱亲思想。曾子提出“移孝为忠”思想。儒家孝文化思想融入家庭生活和民族意识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3]。

《孝经》把孝道思想伦理化并应用于社会实践,《孝经》对孔子、曾子、孟子等思想家的孝道思想进行全面的阐释,并对孝道的内容进行扩展,并使其政治化。汉代以孝治天下,唐、宋以后,走上了极端化和绝对化的道路,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和愚弄人民的工具。

从孝文化历史发展历程来看,孝亲意识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理论概括和统治阶级的宣传推广,孝文化由家庭伦理转变为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

2 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孝文化经过历代思想家的改造与创新,其合理内核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影响着人们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孝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孝文化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基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由对家庭长辈的孝亲思想升华为对国家的忠诚意识,孝悌思想使中华儿女心向故土,眷恋祖国,逐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全球华人紧密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共同奋斗[4]。

2.2 孝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剂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执政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孝文化是调节家庭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剂。孝文化在家庭和谐中具有重要作用,继承传统孝文化敬亲善亲,家庭就会和谐、幸福,家庭就能稳定,家庭成员就能用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家庭和谐稳定,就为社会和谐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内在动力。

2.3 孝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孝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要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即孝文化所强调的对父母的敬爱感恩之心。加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由孝敬父母推广到全社会的尊老敬老,进而爱祖国、爱人民和爱社会主义祖国。由培养大学生家庭责任感,扩充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转化为强烈的敬业奉献精神。

2.4 孝文化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尊老养老的人本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社会养老基础薄弱,家庭养老是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孝文化是家庭养老的道德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赡养父母、爱敬父母的孝文化意识,教育大学生发扬传统孝文化,使之从观念转化为道德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人性的教育和家庭伦理观念教育,把孝文化中家庭伦理规范教育寓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之中,增强个人孝亲意识,树立尊老敬老赡养老人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对培养大学生尊老养老的人本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5 孝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身体发肤来自父母,不得损伤身体是孝道的基本要求,这对于青年大学生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情感脆弱,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偏低。遇到失恋、就业困难、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等具体问题时,容易产生偏激心理。加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其自爱精神,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与此同时,孝文化要求的尊敬父母、侍养双亲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孝经》中倡导的“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也可以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5]。此外,子女要传承父道,就要满足父母期待以使其欣慰,这有利于增进大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因此,加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极力倡导其有所作为,对激励大学生勇于开拓、珍爱生命、自强不息具有积极意义。

2.6 孝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孝文化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抛弃传统孝道,忽视孝文化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轻视道德形成的伦理文化基础,思想道德教育便会缺乏说服力[6]。加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致力形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良好社会风尚,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具备坚实的基础,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 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开始重视对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利用,但从总体上看,孝文化的时代传承并未真正成功,社会孝文化教育氛围仍存在诸多不足。中国当代社会家庭结构有逐渐向小型化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未来中国社会空巢老人的数目会随之增多,导致中国社会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削弱,这一现实就更加突显出孝文化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针对上述情况,在理论研究方面,社会应组织更多的孝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在文化建设方面,应创作更多弘扬中国孝文化的优秀文化作品,宣传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在孝文化实践活动方面,社会开展关于孝文化的实践活动还很少,应当多开展“爱老敬老”的主题慰问互动,开发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点。

3.2 高校孝文化教育的德智失衡

当前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担负着大学生德育尤其是孝文化教育的功能,而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形势单一,孝文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还相当薄弱,未能引起高校管理者应有的重视,忽视知情结合、德智同行。以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孝文化教育作为高校道德教育的平台,改革教育方式,开发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文明的相互融合是高校德育的必经之路。

3.3 家庭孝文化氛围缺失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所生活的家庭都在向小型化发展,很容易造成代际关系失衡,家长对子女的关注远超过对自己父母的关注,给子女带来只爱幼、不尊老的负面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导师,其对待上一代的态度和做法对青少年心理产生巨大影响,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日渐减少,甚至形成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取向。家庭是进行孝文化教育的主阵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仅局限于学习成绩,品德培育要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推行现代孝道,需要借助家庭的力量,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尊敬长辈的良好习惯,引导其树立责任意识,关心父母和长辈。

3.4 大学生孝文化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却出现不孝敬父母、难以满足父母对子女的期待等行为。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大学生孝文化自我教育的缺乏有着密切联系。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通过自我教育的形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正是由于这种自我教育的缺乏,使得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感恩是一种朴素的情感和伦理,大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孝文化教育,才能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父母抚养的恩情,意识到学校教育的恩情。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变化和互联网的普及,在多元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保持头脑清醒,在掌握更多孝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展自我教育,提升自身修养,传承孝文化精华,从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4 孝文化教育策略

4.1 构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组织机构

一是构建高校孝文化教育的领导机构。应建立孝文化教育党政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和学校孝文化研究员组成。定期召开大学生孝文化教育会议,落实活动经费,定期组织检查、评估。二是成立孝文化研究中心(所),组织孝文化研究员对中国传统孝文化进行专题研究。特别是皖北高校,要对闵子骞孝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地利用和研究,开发其合理因素,发掘其精华,争取出一批科研成果。三是建立一支孝文化教育教师队伍。要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孝文化教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科学的态度开展孝文化教育。四是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部分大学生存在逆反心理,在孝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逐步消除其逆反心理。

4.2 加强大学生孝道意识培养

一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每个人全面履行好自己的角色,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社会才能有序和谐发展。父母辛勤养育子女,子女对父母具有不可推卸的敬养责任,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二是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高校应针对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的现状,加强对大学生的孝文化教育,使其了解父母的不易,进而培养其感恩意识。三是培养大学生尊老敬老意识。培养大学生敬老意识,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孝道认为孝不应局限于家庭领域,还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7]。

4.3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孝文化教育

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切实加强,离不开校园孝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为优化校园孝文化环境做出相应努力。要加大孝文化正面宣传力度,形成广泛的孝敬父母的舆论氛围。高校应广泛利用雕塑、校报、广播等渠道,开设弘扬孝道美德的讲座和报告会。

4.4 开展孝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开展孝文化实践活动是高校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孝道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并进行实践考核,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心中有父母、长辈,使孝敬成责任、孝敬成自然。可与志愿者活动相结合,同时,要在全社会形成以敬老、爱老、助老为荣的风尚,为老人出行、看病、参观、娱乐等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大学生孝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可以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主题,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公益签名、孝道征文、社团活动等。孝文化教育实践要务实求效,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4.5 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孝文化教育创新机制

一是通过建设高校官方网络平台,建立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机制。利用高校网络平台进行大学生孝文化建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 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作为媒介,图文并茂地宣传大学生孝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高校要利用网络平台增进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针对性。

二是在网络平台上设立孝文化建设特色专题,用大学生喜欢接受的网络语言,开设与孝文化建设相关的栏目,为做好高校大学生孝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是依托校园社团,利用大学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将孝文化建设融入实践活动。借助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大学社团组织,使高校孝文化在大学生之间进行传播,有针对性地开展孝文化实践活动。

四是在高校孝文化建设中树立大学生意见领袖。在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生孝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树立高校网络平台意见领袖,引导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走向,从而杜绝违反公民道德规范的行为。高校要培养意见领袖使之具备较高的公民道德素养,在高校孝文化建设中采纳他们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形成良好的舆论场,发挥意见领袖的主导作用。

4.6 强化合力教育观念

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开展,必须坚持以学校为根本,社会、家庭发挥辅助作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孝文化教育模式。首先,应发挥高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高校孝文化教育制度;其次,强化社会教育的辅助作用,形成孝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最后,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构建完善的家庭孝文化教育示范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奇光.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0-31

[2]孔丘.孝经:天子章[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8

[3]刘忠孝.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40-42

[4]刘慧敏.孝亲观念的现实意义[J].理论学刊,2005(3):33-34

[5]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7

[6]吴峰.中国传统孝观念的传承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5-27

[7]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6-57

猜你喜欢
意识家庭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家庭“煮”夫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恋练有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