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华
(湖南工学院外语系,湖南 衡阳 421001)
自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 (Kurt Lewin)开创了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这研究方法以来,它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欢迎,因为它在教学研究中,是教师友好型的 (teacher一friendly)学生友好型的 (student一friendly)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被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一些教育者又使行动研究再度复兴,并广泛使用该方法。如今行动研究在美国越来越流行,特别是在从事教师培养的教育者当中。70年代中期Stenhouse (1975)和Elliott(1976)在他们的研究中明确指出,行动研究是对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主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
行动研究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方式之一,不同其它的研究,它的研究者也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他们集研究者与应用者双重角色于一身,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它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开展调查和研究,其目的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提高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郝建君,2007)。因此,近些年来,行动研究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其中有不少的行动研究是与英语教育教学相关的行动研究,如李春燕(2009)、甘爱东(2009)、黎晖(2008)、兰彩玉(2007)和赵洵(2006)等人的研究。我们注意到尽管培养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以提高其汉英翻译水平非常重要,但是这方面的行动研究还是鲜有。
(一)研究的对象及时间。此研究中研究对象为湖南工学院大学二年级经济管理系的国际贸易班的181名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大学阶段一年级的英语学习,进入了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英语学习,已经掌握了相当的语法知识和词汇。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指定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研究时间是从2011年9月到2012年1月。
(二)研究报告。其一,问题的确定。本人和课题组成员多年的大学英语一线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发现,很多掌握了相当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往往会翻译出像Chinglish(中国式英语)这种不通顺、不地道,甚至是错误的目标语来,在他们的英语作文中也是Chinglish随处可见。因此,如何陪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以提高其翻译水平依然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运用行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
其二,针对问题提出假设。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提出了以下假设:(1)英语基础差,对英语的句法和结构缺乏掌握;(2)用汉语思维模式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3)对英语和汉语的差异不够了解。
为了验证以上的初步假设,并找出导致他们翻译出中国式英语真正原因,课题组针对这个问题在学生中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1%的学生认为自己翻译水平差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英语基础差对英语的句法和结构缺乏掌握,73%的学生承认自己在翻译是时情不自禁的用汉语思维再逐字逐句的转化成英语,有6%的学生坦白自己对英语和汉语的差异不够了解且翻译时习惯性的用汉语方式思维。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有相当的语法知识和词汇能力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主要影响他们汉英翻译水平的是他们的汉语思维模式负迁移。可见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汉语思维负迁移是汉英翻译的绊脚石,培养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思维能力是提高其汉英翻译水平的关键。
其三,针对问题,制定行动研究对策。根据以上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我们制定了下面的行动研究对策,借以培养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思维能力是提高其汉英翻译水平:(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英语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上用全英语教学,积极倡导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转换,多给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来表现自己的机会;(2)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有目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也就是在英语课堂上老师有意地引导学生进行英汉、汉英翻译练习,练习目的是通过对比翻译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并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的不同;(3)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导入英语国家文化,英语和汉语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文化差异是导致思维差异的原因之一,所以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指出英汉思维差异在各个方面的差异;(4)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因为阅读是培养语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的重要途径,为此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英语原版世界名著、杂志和报纸,其目的是通过大量阅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习惯英民族的思维方式;(5)为摆脱母语负迁移影响和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光靠有限课堂教学时间是远不够的,因此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开展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原声电影把英语学习延伸到课余活动中去。
其四,行动方案实施。在制定对策之后,课题组为此实施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行动研究计划:(1)第一周的第一次课就从翻译题库中抽题对学生进行翻译能力的测试,改卷是流水作业,教师不改自己班级;;(2)从第一周开始课题组的老师就有计划有步骤的相互听课,深入课堂观摩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之余做教学日志,不但的总结教学经验和反思教学策略和成果;(3)行动计划中就英汉对比的讲解方面,从实验学期的第二周开始,每次精读课上对语言点的讲解时,找出英文课文的典型句子先让学生自己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在和给出参考译文让他们对比,这样通过练习和对比学生会对英语和汉语的差异深有体会。同时每周给学生留下适当的翻译练习,要求学生独立自觉地完成,在下次课上就易犯的错误进行讲解,其他学生的作业则分配给各个小组进行批改和讨论;(4)就英语国家的文化导入方面,从第一周开始到第十五周,每周有两次精读课一次听力课,每三次精读课完成一个精读单元,每次听力课完成一个听力单元,在每个单元的开始就会利用短片或故事等有趣的方式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也会不失时机的导入英语国家文化知识;(5)在开学的第一周就布置学生一个学期内至少要完成阅读三本英文原著并做读书笔记,每周至少看一份英文报纸或杂志,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培养其语感和英语思维能力;(6)在第五周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访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和教师的反思和总结,课题组的老师一起进行了讨论,对教学行动研究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加了学生分组相互批改翻译作业的环节;(7)每两个星期组织学生到语音看一部英语原声电影,每周六在校园广场举办英语角,邀请外教亲临现场,鼓励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参加用英语交流,到第十周英语课结束时共看了七部经典的英语原声电影,举半了十四次英语角;(8)第十五周对学生进行再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其汉英翻译能力进行考察,评价行动研究实施的效果。
其五,行动研究的效果。通过一学期行动研究的实施,此次行动研究的效果显著:学生的翻译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从先后两次测试成绩来看,此次考试学生平均从先前的5.82分提到了8.01分,及格率也从50.4%提到了70.9%,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和英语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教师来说,行动研究促进了同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同时教师在这一行动研究中扮演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在的计划、行动和反思这个循环中将教育教学研究进入到教学微观和个别的分析之中,深入到教学情景之中,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成为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改进的过程,这也促进了他们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及教学效果的提高。可见,教师在这一行动研究中受益非浅。
其六,反思。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这一行动研究中收益最大、进步最快是那些成绩原来就比较好的学生,而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任何进步。为此我们也进行了反复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这种统一进度统一步伐的教学改革不适合部分基础太差的学生,而如果能将这一行动研究与英语分级教学结合,那效果将会更好,因为英语分级教学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英语水平、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别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施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模式。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思维以提高其汉英翻译水平的行动研究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通过这一行动研究,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翻译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而且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交流。当然通过行动研究的发现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分析—反思这样的循环,我们也发现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将根据发现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行动研究方案,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
[1]郝建君.行动研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2007(6):38-41.
[2]李春燕.建立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的行动研究 [D].云南师范大学,2009.
[3]甘爱东.初一英语语音教学行动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黎晖.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衔接手段应用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2008.
[5]兰彩玉.行动研究在大学英语翻译能力培养中的运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8):386-388.
[6]赵洵.浅谈行动研究在英语教学科研中的运用 [J].大理学院学报, 2006(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