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阅读下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

2013-04-11 11:49孙少佩蒋秀云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功利文学

孙少佩 蒋秀云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院,海南 三亚 572022)

针对外国文学教学情况,琼州学院外国文学教研室在人文社科学院本科生中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列举了欧洲文学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45部。对回收的210份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83人,86%的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量为0-10部,30%的学生从未阅读过任何外国文学作品,70%的学生想问老师“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课前课后不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令外国文学教学陷入尴尬处境,教师在课堂上汗流浃背地教学,学生却无动于衷毫无兴趣。当教师苦口婆心地劝其阅读经典时,学生雷人地问老师:“阅读这些有什么用”,教师哑口无言。

很多教师感觉到中文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越来越功利,完全背离了阅读的本质含义,阅读的精神交流层面及人文素养积累变得十分卑微。外国文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课程一样,面临严峻挑战。作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教师,我们有以下忧虑:

其一,中文系学生认为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没用,于是不读作品。根据调查,网络及实体书店销售人际关系、养生、成功、家庭教育等实用类书籍较好,而文学、哲学等书籍却鲜有人问津。当然,现在有各种版本的电子书,学生在手机上、电脑上都可以阅读。然而,多样化阅读形势下,我们执教的亲身经历却令众多外国文学教师大跌眼镜。多少次分析文学作品的课堂上,因为学生以为阅读文学作品没有用选择不阅读而在课堂上一脸茫然,教师不得不重复讲其中的故事情节,文学鉴赏课变成故事会。学生自然没有体会到文本的美,当然也不会自主思考,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也无从提高。

其二,中文系学生感觉读文学专业没有用,对外国文学作品不感兴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大学期间学理科专业,毕业时就业相对容易,也创造出相对多的经济效益。而中文系学生貌似阅读一些文学作品,而后并没有直接创造出经济效益,学中文专业成了最没有专业水平的专业。连北大也不能幸免很多学生感觉读文学没有什么用的普遍心态。2009年北大招生施行新举措: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专业只招收第一志愿的考生。如果第一志愿生源不足,便采取降低20分的方式录取。而我们普通二本高校,当然不能享受北京大学降分的政策,只好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调剂录取考生。这便为本专业招来大批感觉学文学没有任何用处的学生,他们当然不阅读任何文学作品。他们进校之后,也不把文学专业知识作为自己求知方向,而注重服饰、交际、礼仪等对日后求职有帮助的东西。他们如果还读书的话,便以畅销小说、言情小说、漫画等为主,外国文学作品便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我们教研组的各位老师讨论后认为根源有以下几种:第一,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学生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四处寻找出路,放弃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日前又有专家讨论要将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这一举措果真通过的话,年轻人的就业便更难了。第二,现在的大学生疲于奔命各种证件考试。他们普遍认为多一个证便多一个机会。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浪费他们考证的时间,一点儿效率也没有。第三,打开我们学校的培养方案,每个专业大一、大二开设的公共课比专业课还多。绝大多数新生有如此困惑:我们的专业到底是什么。在这种压力下,我校2002中文本培养方案制定外国文学每周4课时,2004中文本改成每周3课时,到2010中文本外国文学课程又压缩为每周2课时。然而外国文学课程本身跨度大、内容丰富的特点却始终如一地没有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哪有时间、机会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呢?这种状况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

我们教研室几位教师对外国文学课程目前的困境忧虑重重,大家热烈地讨论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出路,并做以下尝试:

第一,一如既往苦口婆心地教导学生怀着无功利的心情阅读。教研室几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师同时担任几个班的班主任,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诲人不倦地教育他们无功利阅读。中国古老的哲学一直对我们谆谆教导: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用无用。尤其在文学上,阅读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考研?为了得高分?为了发表论文?为了受人尊重?文学表面的功用这么多,这么大,把文学的真正价值挤得无处容身。文学真正价值到底在哪里,这是无数学者们孜孜不倦探索的真理。作为班主任,我们应继续满怀热血地教导学生只有怀着无功利的态度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学的真正价值。

第二,改革考试方式,制定以真正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为导向的考核方式。几位外国文学课程教师一致认为,我们应加大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敦促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在讲授外国文学专业课程的每一章节前,各位教师都已为学生列出了一系列外国文学作品必读书目,要求他们不仅下功夫细读文本,还要以手稿的形式提交4万字的读书笔记。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我们检查过程中发现,虽然很多学生读书笔记像模像样,但实际并没有真正下功夫阅读作品,他们“走捷径”从一些外国文学名著鉴赏、导读之类的书上抄下名言警句、简介、点评等应付交差。于是我们又开始更深层次的检查,以教师针对其读书笔记中的相关内容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进行考察。比如我们曾对喜欢《包法利夫人》的同学提问“包法利夫人是如何自杀的?”甚至在试卷中,我们设计以下题目:原文摘抄出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老布恩迪亚带领两个孩子第一次见到冰块时候的情景,请学生回答其出自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此处使用了什么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在各位老师的努力下,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情况有明显好转。

第三,在比较文学视野下,申请课程改革课题,拓展外国文学课程改革新道路。海南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是海南教育的重镇之一,我们申请了《比较文学视野——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研究的新出路》的课题,一如既往地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外国文学课程改革新路子,开拓学生视野。比如讲到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说”时,联想中国小说《西游记》中佛祖、观世音菩萨等东方神仙的形象,探讨中西神仙形象的异同及产生异同的深层文化心理,启发学生思考中西方对人性美的不同价值标准:西方重视人本身,强调个体价值;中国重视伦理价值,要求人约束个体欲望。又比如讲到希腊神话“屠龙”故事时,请学生搜集关于中西“龙形象”的差异的资料,并指出龙形象在中国代表祥瑞的吉祥象征,而在西方则是邪恶的代名词,启发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意象的不同含义。比较文学的视野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为打破功利阅读的枷锁提供新的武器。

第四,开设第二课堂,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我们组织了戏剧排演、诗歌朗诵、专题讲座等活动,以活泼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克服功利阅读的牢笼,激发他们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培养外国文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比如,2012年年末,,我们以学生排演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或《罗密欧与朱丽叶》片段作为2009级对外汉语外国文学考试的一部分内容,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学生们纷纷阅读原著,并积极准备,表演时许多同学非常投入,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人文社科学院每年举办一届“美韵杯”朗诵大赛,但在我院经典活动“美韵杯”朗诵比赛中选择外国文学诗歌、散文作为参赛作品的同学少得可怜,我们教研组的几位老师商议后决定,要在今年的朗诵大赛上选择一些朗诵高水平的学生以外国文学作品参赛,以激起其他同学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总之,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功利阅读仍然很有市场,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被束之高阁,弃如敝帚,作为一名普通高校教师,在痛心之余,我们将继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提高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质量继续奋斗。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功利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