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趁云,秦伊楠
(石家庄学院 外语系,河北 石家庄 050035)
新建教研室文化是指教研室成员在教学研究、实践教学、学科培训等各项活动中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教师行为的价值观念、和谐意识、学术专业、行为规范及其他相关成分的总和。它的内涵范畴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与形象文化。研究新建教研室文化的目的在于关注工作实际效果,营造良好的办公和育人环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教职人员的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新建教研室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奋发有为”的价值观体系。
新建教研室文化取决于教研室的工作性质及工作任务。教研室是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的最基层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开展科研,具体的日常工作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与编写、教学方法的改进、教研活动的开展、试卷的命题、实训基地的建设、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等。换而言之,新建教研室文化是指在教研室内部迅速形成的以教研室成员为主体,包括高校其他办公人员,高校物质基础,高校行为、文化在内的物质、精神存在的总和。顺利推进新建教研室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提高思想认识。如果教师不能充分认识到新建教研室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那么此项工作很难开展。因此,提高教师对新建教研室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正确认识是进行新建教研室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集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影响或者约束着集体内成员的行为。比如校风、学风、规章制度,都会让高校的每个成员思考该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如果新建教研室文化能够推动院校文化的良性发展,那么它必将能够成为引导师生进步方向的坐标。
二战之前,世界各国都将科学教育置于高等教育的首位,从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认为两者应当处于并重的地位。人文教育提倡知识与能力并重,学生所掌握的文化背景越多,其融汇贯通能力则越强,自然也就能够带动专业知识的提升。教研室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人文教育的顺利推行提供良好的氛围。在构建教研室文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经济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对高等教育过程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更为严厉的要求,学科带头人不仅要学术精湛,而且能够领导和组织本学科其他教师群策群力、灵活多变、科学预测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吸引社会力量来推动学科建设。这样的目标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加强教研室文化建设,集中大家的智慧,发挥团体的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教学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中心,学科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龙头,专业建设是教学建设的纽带,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基础。[1]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队伍建设。而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工作关系、工资、福利待遇等各个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物质需求的满足是最容易实现的,但其产生的推动作用往往是短暂的、有限的。正如著名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所提出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那样,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除了注意物质利益、硬件设施等外在的激励之外,更要注重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创造一种以人为本,尊重感情的教研室文化氛围。[2]和谐的教研室文化环境,无疑能促进人的创造力、产生工作学习动力、调动教师积极性,对师生的心理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人文氛围,使教师对教研室产生归属感、自豪感、依赖感、幸福感。这种精神力量能够促使教师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工作中去,从而进一步发挥聪明才智,转变思想认识,提高专业理论和技能,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对于教师来说,良好文化环境的吸引力往往超过经济因素的作用,有事业心、有抱负的教师更愿意在良好的环境里作出成就。
要搞好新建教研室文化建设,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教研室所有成员的积极性,从精神、物质、制度、行为四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最终达到形成卓越团队、培养学生成才的目的。
新建教研室的精神文化还相对单纯,总结提炼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引导上。笔者所在教研室的核心价值观是“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奋发有为”,凸显出了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
1.团结协作
新建教研室的成员如果没有和谐的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就难有作为。新建教研室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教研室建立一种团结协作的关系,它有三层含义。一是教师之间人际关系融洽。教师之间和睦相处,团结一致,保持密切、融洽的关系,可以说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所以新建教研室要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教研室主任也要善于化解教师之间的矛盾,以创造和谐的人际氛围。二是强化沟通交流。团结源于沟通,在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中,教研室主任要主动了解大家的想法,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多与教师沟通,并要求教师之间多去交流,这样才能使教师之间相互支持、鼓励和帮助,把心思用在工作上。三是形成共同的目标追求。只有所有教师都拥有共同的愿景,才能把工作干好。这就要求大家融入所在高校文化,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思想,同时针对专业特点,扎下心来学习研究。
2.爱岗敬业
只有教师拥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才能培养好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传好艺、育好人。所以培育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师德,是新建教研室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建立对教师的道德约束机制。新建教研室教师普遍比较年轻,易与学生沟通,因此要积极引导教师多与学生交流,把教书育人的工作任务不仅落实在课堂上,还要落实在业余时间中,并组织学生对教师这一方面工作进行测评。通过对学生求知欲的刺激,反过来培养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强化道德修养,遵守道德规范的高尚情操。二是培育教师的职业良心。在加强师德教育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教师自我评价标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不仅体现在领导检查结果和工作量上,更体现在备课深度、批改作业认真程度、教书育人态度等方面。教师职业是一种与教师良心相关的职业,要在责任心、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等方面不断深化教师的职业良心。
3.精益求精
要做一名好老师,首先要做到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新建教研室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鼓励教师精通业务、广博知识,树立精益求精的理念,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技能,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家高手。在新建教研室中,更要提高年轻教师的职业能力,夯实他们教书、传艺、育人的本领:要鼓励他们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探索新知识,勇于在教学中实践,逐步提高授课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鼓励他们在相关领域深入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教师进一步提升学历,开阔视野,把更广博的知识带到教学工作中去;鼓励教师经常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育人、传艺、实训水平,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4.奋发有为
作为新建教研室,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完成授课任务上,而应承担起打造品牌、培育精英的更大责任。第一,新建教研室要不断加强人员建设、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参加讲课比赛,力争多出精品课,打造在全校甚至全省、全国叫得响的教学品牌。第二,新建教研室要用社会视野加强学生培养,通过专业教育、就业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成功人士经验谈等方式培育学生的职业性格和职业道德。第三,学生实训、实习时,新建教研室可引入企业制度,完全按企业的纪律、制度管理学生,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尽早融入企业文化。可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来校讲授专业知识和带领学生实训,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实习,从而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精英。
物质文化建设是新建教研室文化建设的前提和重要载体。教研室的物质文化作为学校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在教研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包含以教研室为中心的硬件环境建设和软件环境建设两部分。所谓硬件环境建设,包括舒适整洁的办公场所布置、现代化的教具和丰富多彩的图书音像资料。良好的办公环境为教师提供了诸多方便,也为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走向课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Suchomlinsky)曾说,“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3]149。 在办公环境得以优化的同时,软件环境的建设也不容忽视。例如,通过张贴与本专业相关的人生格言、文学名家介绍等来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除此之外,教师的个人形象、严谨的教态、拼搏向上的精神状态等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离不开教研室所有成员坚持不懈的努力。
新建教研室文化建设是一个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使得新建教研室文化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强大。将新建教研室文化管理日常化,首先就要规范教研室相关制度。所谓制度主要是指教研室全体成员的日常活动规则。它的基本特征是“稳定性”。对于新建教研室而言,许多制度建设可能还不够健全,这就更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与教研室相关的制度,具体包括教研室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专题论坛制度、“传、帮、带”制度、青年教师说课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惩制度、量化考核制度等。这些制度之所以能够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都来源于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新建教研室文化的日常生存方式。实践证明,健全的教研室制度文化为民主、科学、有序的教研室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建教研室的行为文化体现在教研室全体成员的各种教研室活动中,如备课活动、听课活动、评课活动等。
一是有条不紊的教研活动。新建教研室在人员结构上偏年轻化,年轻教师的教学、科研经验都尚待进一步提升。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可以增加教师间的交流,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青年教师经验缺乏这一缺陷。笔者所在教研室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活动会,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问题,讨论处理教研室工作中需要集体解决的问题。教研室会议实行签到制。在知识爆炸的课改大潮中,教学研究人员不能孤军奋战,创建学习型的教研团队是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通过头脑风暴式的主题沙龙、主题论坛交流学习形式,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交流平台等,教研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
二是管理有序的集体备课、听课活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统一教学内容和要求,解决课改后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笔者所在教研室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以学期为单位,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各抒己见,既解决了教师授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又增加了教师之间交流的机会,整个教研室呈现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祥和氛围。除此之外,教研室还组织教师集体听课和相互听课,进行观摩教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四次,以便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是严格有效的教学管理活动。作为新建教研室,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严格有效的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如档案管理、考勤管理、请假管理、试卷管理等。笔者所在教研室针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除进行平时抽查外,还定期组织教学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日历、讲稿教案、辅导记录、学生作业本、试卷等进行集中检查,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对每一教学环节质量作出分析与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综上所述,教研室是教研室文化建设的实体,也
[1]任凤霞.强化教研室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 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J].艺圃,1994,(2):44-50.
[2]魏火艳.知识共享视角下的高校教研室文化构建[J].江西是教研室文化建设的示范者和推动者。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并加以完善,尤其是教研室精神,更是一种主导意识,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引导和培育过程。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4):127-129.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