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鹅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 廊坊065099)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起草的给华东野战军的电报。此电报发出后,全国局势发生了对战局有利的变化。中原野战军奉命东进徐州、蚌埠地区,由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的地方部队共同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多人。淮海战役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个有决定意义的战役之一。毛泽东为淮海战役制定的战略方针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通过对这段军事史的学习,笔者深刻地感受到火场如战场,一场火灾的扑救和打仗同是一个道理。一次战役的不同阶段就是一次火灾从发生到发展的不同环节。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如何第一时间合理调动力量,作战车辆如何选择最短路线最快到达火灾现场,战斗展开中指挥员如何科学进行力量部署以及控制火灾蔓延速度等都是扑灭火灾的重要因素。如何迅速地对救援环节做出准确处置,是指挥员应具备的素质。毛泽东针对淮海战役的不同阶段作出的战略决策,对于当前基层消防部队在灭火和抢险救援中战略战术的运用仍然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淮海战役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中原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孤立徐州之敌。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一作战方针在灭火指挥中就是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原则的体现。以1993年10月21日南京炼油厂油罐火灾事故为例,针对油罐火灾扑救,没有高质量的冷却,就不能控制全局,盲目地急于灭火,就会欲速则不达。指挥员布置以冷却燃烧罐为首要目标时,正是坚持了集中兵力、一举歼灭的战术原则,坚持对燃烧罐采取大水量冷却方案,较好地控制了局面。2003年12月13日重庆火车站液化石油气槽车泄漏事故中,在堵漏方案确定后,特勤大队堵漏组携带无火花工具和堵木楔进入泄漏现场,在水枪的掩护下,靠拢泄漏点,集中力量,实施强攻堵漏,最终在全面堵漏的策略下,泄漏气量开始减弱,危险最终得以排除。淮海战役中毛泽东命令多个纵队,分割歼灭敌军二十五师、六十三师、六十四师,担任阻援和打援,歼灭了临城、韩庄地区李弥的一个旅,牵制邱清泉兵团一部,即集中一半以上兵力,牵制、阻击和歼灭敌军一部,达到歼灭黄维兵团三个师的目的,为下一阶段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歼灭孙元良兵团提供了有力战机。同样,在抢险救援中如果没有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的战术原则,就不能在第一时间控制险情,为抢险救援提供有力的战机。
淮海战役的第二个阶段是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的敌军,并占领各城。毛泽东在第二阶段战役中果断地发扬我军敢打近战的作风,人民解放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围歼了黄维兵团,生俘了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同时,华东野战军歼灭了力图突围的孙元良兵团,成功地开辟了第三阶段的进攻通道。结合这一战术,以2004年10月6日南昌市赣江油轮火灾为例,体现的非常明显。由于当时油轮的5号、6号舱爆炸,舱面凹凸不平,爆炸的撕裂导致船体和舱面甲板犬牙交错,现场情况复杂,车辆无法靠近江边吸水,且仅有的两个消火栓因水压不足,造成现场供水时断时续。为加大现场供水强度,为总攻做准备,指挥部调集推土机将临近油船处的沙堆推出一条道路,铺设横木,由消防车抵近江边吸水供水。同时,灭火组决定调一门自吸式泡沫炮到拖轮上近距离灭火。推土机在临近沙堆开辟一条长20余米、宽5米的取水通道,达到了第二阶段调整力量部署、强攻灭火、堵漏卸载的要求。这次火灾救援正是火场指挥员具备了敢打近战的勇气和战斗作风,在第一时间成功开辟进攻通道,确保了灭火救援的有序进行。
淮海战役作战的每个阶段都体现出毛泽东目标明确、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中实施了分区域指挥、里应外和、逐片堵截,解放军在永城东北的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包围了西逃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并歼灭了孙元良兵团。基层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作战中同样需要在确定目标的情况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2005年2月16日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商业大厦火灾救援中,迅速成立的火场指挥部通过分片指挥、强行内攻、逐片堵截使得火灾得到全面控制;指挥员有效贯彻“先救人、后灭火”的战术原则,果断将灭火力量优先用于救人后,分三组利用举高车、九米拉梯、强行深入内部等手段,将7名被困群众抢救出来。在这次灭火救援中,参战官兵面对复杂火情,敢于承担责任,同时能够以人为本,科学地运用战术,值得基层消防部队指挥员学习。
淮海战役的第三个阶段,是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发动总攻并全歼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总攻的成功发起是各野战部队密切配合下取得的。将其运用到消防部队火场救援上同样奏效。在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江苏淮安段液氯泄漏特大事故中,参战力量有消防、公安、武警、医疗、环境、交通、化工、工程运输等多个部门和单位1000余人;指挥层次包括地方的省、市、区、县、乡和部队的总、支、大、中队和班等多个层次;作战范围近20平方公里。现场指挥部考虑到参战单位多、人员多、时间长,现场防护装备消耗量大,官兵体能消耗大,决定实施跨区域调集力量,先后调集徐州、连云港、南京、盐城、苏州等5个支队,10辆消防车、90名官兵、120套空气呼吸器、20套防化服、1台移动充气设备到场增援。正是各方实行了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才为救援现场提供了装备、物资和技术等各方面的保障,完成了救援任务。
毛泽东在《关于淮海战役的的作战方针》中所有的作战命令完全是在对战斗地形、方位熟悉的情况下根据战情发展局势而制定的。基层消防部队在对所属辖区做好“六熟悉”的同时,要加强对道路沿线情况尤其是新调整道路干线情况的熟悉。同时,由于在进行交通事故处置中,可能会因高速公路车流量大及事故发生突然,现场滞留车辆多等突发情况,因而对基层消防官兵熟悉辖区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毛泽东在对战争规律的总结中提出,战争是瞬息万变的,战争中的对手具有极大的变动性、不确定性和隐蔽性。淮海战役中,毛泽东营造了最好的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在信息、情报战上对敌人采用的迷惑、封锁策略。使得刘峙、杜聿明、邱清泉、李弥等人的侦察兵四处刺探情报信息,得到的大多是假信息、假情报,使得敌方简直成了“瞎子”、“聋子”、“跛子”,最终60万人民解放军大败80万武器先进的国民党军队。火场上产生的各种“假象”同样会迷惑指挥员作出延误救援时机的错误判断,这就要求基层消防部队在灭火和抢险救援时要做到“知彼知己”,切实了解火灾发生的原因、火场形势;清楚参战队伍的装备和人员情况,并把火场搜集的信息迅速进行分析和整理,把握火场救援的时效性。一旦下定作战策略,就要坚定不移的部署和实施。
任何军事计划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都要随着战场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加以改变。毛泽东关于淮海战役的部署,对淮海战役确定的每一阶段的作战计划与战场形势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是具有实践性和前瞻性的。毛泽东在淮海战役中以一个伟大军事家的战略思想统领全军,为我们树立了不朽的榜样。基层消防部队指挥员也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和战场指挥艺术,在灭火与抢险救援中根据事故险情的发展态势,当救援队伍处于内线和弱势时,选择和创造有利于队伍控制险情的战机,对事故险情的特殊变化作出及时判断以及对作战方案作出科学的调整,从而提高参战官兵的整体作战能力。
[1]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99.
[2]汤卫华.当前消防部队特勤队伍建设与训练的几点思考[A].灭火救援创新与消防学科建设: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358-361.
[3]张以超.开发消防员心理潜质,增强应急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
[4]孙城.消防部队夜间战斗能力分析与提升措施研究[M].廊坊:廊坊出版社,2009.
[5]公安部消防局.中国火灾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 09:479-480,2008,49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