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明,陈金圣
(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与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日益突出,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加之治理理论在各国迅速兴起,使大学治理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议题。为了解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学界在大学治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及进展,笔者利用Google学术搜索与John Wiley数据库的搜索功能,以“University Governance”为关键词,提取了数十篇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含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及制度文献)。以这些文献为基础,笔者拟对国外大学治理领域的理论研究进行初步梳理,以期为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为正在推进的大学改革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国外对大学治理问题的研究极其强调“问题意识”,广泛关注大学组织治理实践层面的各种具体问题,大到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变化对大学治理的影响,小到大学治理制度对大学内部事务的影响,可谓涵盖宏观、中观与微观多个层次。从笔者所检索的文献来看,重点研究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四个类别:
(1)大学治理的理论问题研究,即对大学治理中的普遍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相关的代表作为美国学者 William L.Waugh发表在《政策研究评论》(1998年第4期)上的《价值与文化冲突:对大学治理的管理威胁》和伦敦大学学者Michael Shattock发表在《高等教育季刊》(2002年第3期)上的《现代大学治理概念之重构》。这类论文着重探讨了西方大学在现时代所面临的外部制度环境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此前的大学治理体系所构成的挑战,并在此背景下密切关注大学组织在治理制度与实践层面的调整,及时对大学的治理变革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2)对大学治理实践中特定群体之有效参与的研究。这类研究中代表性的论文有美国学者Christine Maitland和Gary Rhoade撰写、并收入美国新闻行政人员协会2001年高等教育年鉴的《工会和教师治理》,欧洲学者Rositsa Bateson和 John Taylor发表在《欧洲教育杂志》(2004年第4期)上的《大学生活中的学生参与:超越大学治理和政治激进主义》,以及荷兰学者Peter Maassen发表在《欧洲教育杂志》(2000年第4期)上的《荷兰大学治理中利益相关者角色的变化》。大学治理的制度体系与实施准则,最终必然要体现为大学内外部各利益相关方在大学重要事务中的有效参与。鉴于此,国外学者极其重视大学治理过程中的特定群体参与问题,尤其关注其参与的制度路径与实际成效。应当说,这种研究路向把握住了大学治理的要义,现实价值也相当突出。
(3)对大学治理结构的研究。大学治理结构是整个大学治理制度或框架的基石,因而也构成了国外大学治理研究的重心。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加拿大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代理校长Charles J.Jago在该校2009年1月举办的大学治理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大学治理:一位前大学校长的视角》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者Leon Trakman发表在《高等教育季刊》(2008年第1期)上的《大学治理模式》。这两篇论文都重点强调了新情势下传统大学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及其调整的方向。
(4)以大学治理的其他相关问题为探讨主题的研究。如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校长米歇尔·史蒂芬森博士在2004年4月26日于印度尼西亚登巴萨举行的大学治理研讨会上作的题为《在入学、质量与责任管理中的大学治理与自治问题》的主旨发言,而荷兰屯特大学的博士生Leisyte.Liudvika则以《大学治理与学术研究:荷兰与英国大学中研究单位的案例研究》为其博士论文选题。这类研究可视为大学治理的延伸性研究,它关注的是大学治理领域更为局部性的问题或是大学治理与大学发展(教育质量、学术研究、社会声誉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应当肯定的是,这类研究关注到了大学治理在更广泛层面的现实影响,明显拓展了大学治理研究的传统边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就研究方法而言,国外学术研究整体上似乎较为强调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及其所谓的“科学性”,因而其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总体上也比较热衷于运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但因研究对象与研究者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这一领域内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其一,案例分析法。这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一种研究方法,尤其是在研究大学治理中微观层面的问题时,更是如此。这种方法在大学治理领域的频繁使用,从一定侧面反映了大学组织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鲜明的个性化。如著名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论文《加州大学的治理:从政治到行政的转变》(载于《高等教育政策》,1998年11期)。
其二,实证分析法。实证分析是近来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盛行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在大学治理领域的研究中亦得到了印证。如美国学者Tierney.William和James T.Minor合作的论文《治理的挑战:一个国家的报道》即是基于二人2003年所作的一项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大学中教师评议会或类似组织促进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实际效果进行调查)的研究成果。
其三,归纳法。这类研究往往是研究者在对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某种理论观点或模型。如美国麦纳特大学教师David Fuller向该校校务会提交的建议案《对共同治理的思考》和新南威尔士大学Leon Trakman的《大学治理模式》。
(一)大学治理的理论研究。大学治理是指“在所有大学利益相关者之间就重大问题进行权威性决策的结构和过程”[1]1。早在20世纪60年代,因当时高等教育民主化浪潮的蓬勃发展,大学治理即已成为国外学界关注的公共议题。随着20世纪90年代全球高等教育领域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大学治理再度成为学界的热点研究论题。但较之前一阶段的大学治理理论研究,新时期的理论研究有几个较为显著的突破:
一是学界的研究视野有了新的拓展,主要表现在:对大学治理的关注重心不再局限于制度、结构与机制等显性的制度层面,而是涵盖制度元素背后的决定性因素——创造某种治理方式并依循这种方式的“人”。正如Leon Trakman所言:“所有的治理模式都是人创造出来管理人的,它们的好坏取决于创造和运用它们以及被它们所管理的人。”[2]77美国学者William L.Waugh亦在其论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技术不应该成为大学治理的本质,教师的作用才是作为学术机构的大学的核心技术。”[3]72显然,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的大学治理研究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多推崇的“人本”理念。这种强调“人本”原则的研究取向无疑赋予了大学治理的理论研究以更多的“人学”意义,也构成了统摄这一时期大学治理研究的价值“灵魂”。
二是研究视角方面有所突破。传统上大学治理的理论研究较重视制度等“硬规则”的作用,而现在大学治理中相关的“软环境”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例如,作为对关注“人”的一种逻辑延伸,对大学组织文化的关注开始成为学界的主流研究动向之一。学者William L.Waugh即注意到大学组织中始终存在的两种文化及其两者间的潜在价值冲突,指出:“管理文化和学术文化是价值取向不尽相同的两种文化,它们之间的文化冲突已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和学院中制造了紧张和不信任。”[3]61对于这种组织文化的冲突,伦敦大学的Michael Shattock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现在是强调共同治理的时代了,但这需要学术决策进行某种改革,还需要行政群体与学术群体之间建立一种机制以有效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对大学治理作出各自的贡献。”[4]235
三是在理论观点方面有所创新。典型者如澳大利亚学者James Swansson与Deborah Blackman的研究,他们将传统上强调正式机构与正式规则约束的治理方式界定为“硬治理”,指出现今则是应在关注大学的“硬治理”的同时,认真审视大学治理中的“软治理”,并提出了包括选择正确的学校董事并对其进行持续培训、提供正确信息、平衡其与执行首脑间的权力、培养集体质疑的文化等因素在内的构成“软治理”的七要素。[5]44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对过去过于关注治理规则等技术性要素而忽视相应的文化背景的一种理论纠偏。
(二)对大学治理中利益相关者参与问题的研究。大学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其治理问题的研究自然不应回避对大学利益相关方的治理参与问题。荷兰学者Peter Maassen在其论文《荷兰大学治理中利益相关者角色的变化》中,结合荷兰有关大学治理法案的演变过程,探讨了荷兰大学中各利益相关方在大学治理权力格局中的权力分配与影响力的变化。他在文中指出,以1970年荷兰“大学治理法案”的颁行为标志,较之同期欧洲其他国家大学治理结构的变化,荷兰的大学治理在民主化的方向上走得更远。[6]453—455而 1997 年的大学治理法案为外部利益相关者进入大学治理结构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案的执行也可视为荷兰大学内外部相互妥协的结果。[6]463—463
在大学内部,学生与老师始终是大学组织治理中最重要的两类利益相关方,他们在大学治理中的参与也是可资研究的重点问题。欧洲的两位学者Rositsa Bateson和John Taylor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评估了中东欧大学中学生的参与状况,结果表明,欧洲大学中学生参与的水平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圆满。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指出,大学、教师和学院应在各个层次上积极开展能达到学生期望值和满足其需要的组织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活。[7]481—482而教师的参与则更是大学内部治理中的中心议题。对教师参与效度进行实证分析的代表性研究项目为美国学者Tierney.William和James T.Minor于2002年对全美763所大学(四年制大学以上)的2010名教师(含普通教师、重要学者和教授会负责人)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调查的763所大学中有87%的大学设置了教授会及类似机构,但很多教师仍对教师在大学治理中的参与有效性表示质疑。除课程设置、终身教职标准、教学评估标准之外,多数教师对决策参与的层级不高,话语权有限。在此调查基础上,报告明确指出,美国大学应完善其内部共同治理机制。[8]10—15毫无疑问,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参与在大学治理中的独特地位。正如美国教师联合会所言:“无论在何种治理结构中,教师和职员必须有他们自己选出来的代表参加,必须尊重共治中各参加方的权利;大学共治的体制结构之建构,必须确保在各决策层级吸纳教职员工的意见。”[9]10—11国外的这些调查研究表明,大学治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即便是在通常被我们认为是较好地解决了治理问题的西方大学中,大学的有效治理也并非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这更加警醒我们:在中国的大学改革和制度重建中,必须高度重视大学治理框架的建构和落实问题。
(三)对大学治理结构的研究。大学治理结构一向是大学治理研究的核心论题和重心所在。国外学界对大学治理结构的研究大多从外部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两个角度展开。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各国高等教育体系外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以及大学日益步入社会生活的“中心地带”,研究者开始重视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对大学外部治理结构的影响,以及大学如何在政府、市场和市民社会三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当政府对大学出现某种程度的干预倾向时,努力捍卫大学的独立自治地位就成为西方国家大学在治理改革中努力的方向。加拿大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前校长Charles J.Jago博士在2009年该大学董事会与教授会联办的一场关于大学治理的研讨会上作主旨发言时亦强调:“如果(大学)治理要被内部力量或政府主导,大学的本质将会丧失。”[10]1—8而在维持政府与市场的平衡方面,美国的大学相对较为成功。如著名学者马丁·特罗就以加州大学为个案,研究了美国大学外部治理结构方面的变化及大学的调适。他在《加州大学的治理:从政治到行政的转变》一文中探讨了加州抵制政府影响力的问题。他认为加州大学以市场作为政治的替代品,通过这一策略较为成功地减少了政治力量的干预,保持了大学的独立性。其结果是:“加州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公立机构,但在更大程度上却像一个私人的公司。”[11]201
另一方面,随着“治理”理论的勃兴,“共治”理念在这一时期的大学治理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在大学外部治理层面强调大学要在政府干预、市场调节与社会治理三者之间维持某种平衡,而且在大学(尤其是美国的大学)内部更加倡导多元共同参与的共享型治理模式。共享型治理一般被理解为“在董事、行政人员、教师以及学生之间就任务、预算、教学和研究等主要决策所形成的相互认同和共同责任”[1]31。可见,这种治理模式所描述的是“一个大学中各种团体参与大学的治理、交流和审议的过程”。[12]美国学者 Dennis J.Gayle 等人在其论文《21世纪的大学治理》中,在对美国大学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共同治理模式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 21世纪的大学治理模型。[1]107—110但也有学者对大学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及治理结构重构的必要性表示质疑,如欧洲学者Bobert Bimbaum和Adrianna Kezar均认为,大学校园内治理结构的重建并不能带来预期的有效改善,相反,加强领导和信任,建立联系应是提高改善大学组织运行状况的更好方法。[13]163国外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的启示是:必须通过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大学外部和内部的有效治理。在大学外部,要科学设计大学同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求大学在多种外部力量的共同影响下健康成长;于大学内部,应妥善处理学者、学校领导层、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等组织成员在大学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的权力义务配置和关系协调问题。
(四)对大学治理相关问题的研究。大学治理同整个大学组织的运行及大学内外部多方面的事务密切相关,研究大学治理同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也是国外大学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这方面代表性的成果,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校长米歇尔·史蒂芬森博士经研究后认为:大学治理间接地影响到大学对很多事务的管理(如招生、教育质量和办学责任等)以及这些事务的管理绩效。而在这些事务的管理方面,他倾向于主要依靠大学的自治能力来解决,而非外部干预来解决,它分析了西欧大学自治与内部管理的历史轨迹,并以此来佐证自己的观点。[14]1—8而荷兰屯特大学的博士生 Leisyte Liudvika则研究了大学治理对学术研究的影响,结果显示,学术研究单位为了减少组织体制环境对学术研究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往往会采取从被动服从、象征性服从到主动操纵等不同的战略来应对。[15]341—372这些研究提示人们:在大学治理研究中,应高度关注大学治理对大学发展的动态影响。
尽管鉴于中西方大学在组织发展阶段和外部制度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西方大学治理的研究成果恐难以直接为我国的大学改革实践所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外大学治理的相关研究成果于我们毫无价值。恰恰相反,其成果之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及教育研究者仍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价值:理论上,其新的研究方法、路向与分析视角值得我们在本土化的研究中借鉴;实践上,其理论研究成果反映了西方大学所面临的治理问题及对策尝试,因而对当下的中国大学改革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践具有某种重要的指引与参考意义。换言之,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领域,对域外动态的必要关注和学习借鉴是不无裨益的。
[1]Dennis J.Gayle,Bhoendradatt Tewarie A.Qninton White.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niversity,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Volume 30,Issue 1,November 2003.
[2]Leon Trakman.Modeling University Governance,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Volume 62,Nos.1/2,April 2008:77.
[3]William L.Waugh.Conflicting Values and Cultures:The Managerial Threat to University Governance,Policy Studies Review,Winter 1998.
[4]Michael Shattock.Re-Balancing Modern Concepts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Volume 56,No.3,July 2002.
[5]James Swansson,Deborah Blackman.Governace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Where Next?CESifo DICE Report,February 2009.
[6]Peter Maassen.The Changing Roles of Stakeholders in Dutch University Governance,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Vol.35,No.4,2000.
[7]Rositsa Bateson,John Taylor.Student Involvement in University Life—Beyond Political Activism and University Governance:a view from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Vol.39,No.4,2004.
[8]Tierney.William,James T.Minor.Challenges for Governance,a National Report,a Report Prepared by the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Los Angeles,CA),No.ED482060,2003.
[9]Shared Govern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Statement by the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 and Policy Council,AFT Higher Education,2006.
[10]Charles J.Jago,An Ex - President s Perspective On University Governance,Address at a UNBC Board and Senate Workshop on University Governance,January 24,2009.
[11]Martin Trow.Governance i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es into Administration,Higher Education Policy,1998,11.
[12]David Fuller.Considering Shared Governance,draft Presented to Faculty Senate,Staff Senate,and the Student Government Associ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Cabinet,February 5,2008.
[13]Harry De Boer,Leo Goedegebure.On Limita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Change:Dutch University Governance in Transition,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July 2001.
[14]Michacel Stevensen.University Governance and Autonomy Problems in Managing Access,Quality and Accountability,Keynote Address to ADB Conference on University Governance in Denpasar,April 26,2004.
[15]Leisyte Liudvika.University governance and academic research:case studies of research units in Dutch and English universities, a doctorate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Twente,November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