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华
(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潍坊输油处,山东 潍坊 261000)
以人为本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刘苏华
(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潍坊输油处,山东 潍坊 261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就要以建设和谐企业、和谐社区为宗旨,在不断加大硬件设施上投入力度的同时,倡导创新理念,在打造安全文化,创新意识、社区环境和和谐氛围上下功夫,进而将企业建成和谐、欢乐、文明的大家庭。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核心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的文化能够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能够推动经济各方面发展进步。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建设“和谐社会”,就是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和谐的本质,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或生态的和谐。而在企业建设和谐文化,就要以加强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建设为宗旨,不断倡导创新理念,努力将企业建成和谐、欢乐、文明的大家庭。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观念、大一统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等等。在新中国经济社会改造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又汲取世界文化的优秀内容,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的管道文化就是在融合了“三老四严”的大庆精神、“东八三”长输为业、管道为家、野战为乐、艰苦为荣的管道精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先进的管道文化引导职工前行,占领职工思想文化阵地,用管道文化培育员工的归属感,让员工享受文化的乐趣,从中间学到知识,体验成长、服务社会的快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牢固树立三种意识,即精品意识、策划意识、立体宣传意识。精品意识,就是进一步拓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路,在形象生动、新颖独特方面下功夫。结合管道生产生活实际,为职工群众介绍和提供文化精品。策划意识,即文化宣传上有计划、有思路、有亮点,结合生产经营管理、职工代表巡视、学习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等工作重点,策划“一转双创”基层组织建设年系列宣传报道,增强宣传的系统性和持续力度。立体宣传意识,就是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和学习手段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网络,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实践证明,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凝聚职工、激励职工,具有规范行为、引导前进的作用。推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既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也是新的时期、新形势下职工的切身需要。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职工、关注职工,激发职工个人的潜能,促进职工岗位成才,努力提升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为职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广阔的平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企业文化实践活动中,还要坚持统筹规划、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的作用,形成合力,形成规模,形成优势,创出精品,不断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广大职工积极为企业贡献力量。
企业要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紧密围绕生产经营实际,以赢得客户员工双满意为目标,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查摆问题,审慎制定整改方案,切实提高服务质量,落实一系列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赢得职工群众的高度认可。通过活动切实改进工作,建立优质、高效服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在企业周边单位、职工群众中营造和谐的生产生活氛围,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企业要在服务上求实效,在争创上做文章。为突出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要以人才通道建设为载体,激励员工爱岗敬业,岗位成才,根据企业新员工较多的实际,要发挥老员工的“传帮带”作用,通过技术培训,技能大赛、“师傅带徒弟”等形式提升新员工技能水平。要关心新员工,及时了解职工群众所需所想,积极落实“最好一餐在食堂”的承诺,做好扶贫帮困工作,推广亲情互助制度。通过帮扶通道、健康通道、文化通道建设把为民服务落到实处。企业根据劳务承包任务的增加以及输油管线点多线长的特点,以及部分职工家庭存在一人留守或倒班工作、老人孩子需要照顾等困难情况,在各党支部、各生活社区成立互助组织,倡导职工互帮互助,确保每一家的困难都有人知、每一家的老人孩子都有人管、每一家的难处都有人帮,成功建立暖心社区、亲情站队,从而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有的企业一直坚持“浓浓生日情、亲亲一家人”生日祝福活动,员工生日都会收到企业送出的温馨祝福和生日蛋糕,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企业各相关科室,技术部门发挥专业优势,按职工需要开办为民服务专题网页。例如,汽车队把有关车辆维护维修知识、乘车人安全责任和车辆行驶安全常识等内容,组织编写印刷《行车实用锦囊》,发给驾车及乘车人学习借鉴,有力地促进了安全驾驶和行车平安。
幸福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祥、平和、满足时的心理状态。作为一级组织、一个团队要努力帮助职工改善心态,同时创造职工感到幸福的外部环境。企业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提升幸福指数。要深入做好社区特困帮扶工作和开展好“送温暖”活动,努力做到对困难职工群体的问题及时知情、及时报告、及时协调,重点关注劳务职工家庭困难的解决;扶持和支持民间互助组织,倡导职工之间、居民之间相互帮助,力争在各社区和各单位都能涌现出一批乐于助人的好心人、热心人,做到每一家的困难都有人知、有人管、有人帮;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提高职工居民的参与度,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善于发现和尊重每名职工的特点和特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帮助职工提高成就感、实现自我提升;教育引导职工和社区居民正确面对自身的内在需求,区分合理和不合理的诉求,从而正确取舍。此外,还可依托居委会加强对居民社区其他群体和团体的引导帮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共同努力,营造幸福和谐环境。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职工生产、生活的中心,也是各种利益关系相互交织、各种矛盾冲突比较集中的地方,因而社区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只有把社区建设搞好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加强和谐社区建设要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社区居民要以“增进邻里感情,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逐步清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冷漠、排斥等不良情绪,强化社区团结意识,重建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接纳意识,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亲情感、温馨感,努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区环境。
总之,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离不开邻里间的友好亲善、互帮互助;同事之间光明磊落、以诚相待,才能形成心情舒畅、工作效率提高的良好氛围。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社会,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就能产生众人划桨的巨大合力,就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企业的发展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张希宇)
D61
A
1008—6153(2013)06—0084—02
2013-11-08
刘苏华(1962-),女,山东临朐人,大学学历,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潍坊输油处离退休职工管理站企业文化主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