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聪,李成智
(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91)
“包容性增长”译自“Inclusive Growth”,经济学界常译为“共享式增长”。所谓包容性增长,是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的,寻求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参与与共享,重视机会的平等与公平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权利。
“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提出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即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如何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让改革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包容性增长一方面强调在经济发展中既要重视量的增长又要重视质的要求,同时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倡导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另一方面,强调公平与正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强调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强调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中的作用,重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出和谐稳定的社会共同体,推进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目前,我国政府体制改革仍然面临诸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政府改革视角褊狭、改革的内动力不足、改革的法制和制度保障不健全等。因此,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明确政府权责权限,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处理好改革体制与创新机制的关系,处理好政府职能与其他社会主体职能之间的关系。在“包容性增长”理论视角下,政府改革本质上要求加强宏观调控的职能,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交叉的情况。同时,也要求政府能够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离、政资分开,减少行政审批,优化精简行政结构,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与效能。“包容性增长”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是政府执政思想的创新,是官僚制政府理论的升华,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具备公共责任的意识,强调人性化的管理,弘扬民众的权利平等意识,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政府管理,为政府职能转变,架构政府与人民的良好关系进行的积极尝试。
无差别原则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核心,更是“包容性增长”理论的本质内涵,讲究共享和参与,共享即要求所有劳动者和建设者都能够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不仅是机会的平等更是实质的公平权利,更是让社会的弱势群体有着真正公平参与的机会和实质的自由。政府的职能是要缩小贫富差距,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机会平等、过程的公平直至最后结果的正义的目标。
“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要素是参与,让全体民众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之中,参与到政府的管理活动中去,扩大民众的民主参与,更好地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和创新。参与理论视角下的“包容性增长”理念为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在正确处理政府与民众关系,在健全政治参与制度、提高政府部门效率,完善政府监督制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方面指明了出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政府管理日益要求多元的方式,改变政府的全能色彩,扩大社会的参与,以多元主体共治来切实解决好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问题,推进政府的完善和发展。“包容性增长”要求政府架构多元主体共同参政的桥梁。对于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影响: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有限、责任、法治、服务政府的观念。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关系,促进公民社会成长。培育和完善独立性强的民间组织。同时,政府要用法律对其进行制约,提高自治与自律能力,建立政府与社会的相互协作的互动关系,使得在包容性增长下政府与社会构建出和谐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
“包容性增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公平和正义,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参与权。同时,“包容性增长”的量化指标,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的消耗和污染的标准,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骤、时间和路径,以及我国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量与质的统一。“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体制改革中主要的任务和改革的重点,主要包括政治领域加快完善各项制度和法律,确保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并明确民众参与政府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保障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社会氛围。经济领域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能力,在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上,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管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的战略调整,推进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切实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在社会事业上,一方面要完善其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快建设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及东、中、西部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确保社会弱势群体的平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权利,实现实质的公平和无差异的原则。在生态及文化建设领域要求政府努力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保护好环境,推进社会现代文化与古代文明的交相辉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社会生活环境的需求。
“包容性增长”理论是我国在逐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之中,对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发展理念上如何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均衡,如何切实保障民众的合法的权益,如何打造真正的责任、民生、服务、法治与透明政府的核心的理念,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政府体制改革路径。
首先,转变政府发展思路。推进包容性增长下的政府改革,首先应该着眼于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在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发展的方式上进行全面的变革和调整。要转变以发展的速度和数量来判断经济运行的效果单一、落后的思路,切实强调速度和质量相结合、效率和效益挂钩,更关注经济的发展内涵。
其次,强调全面协调以及统筹兼顾的发展方法。“包容性增长”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理论一脉相承,都强调政府的改革和政府活动的出发点是为人民服务,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全面协调的经济社会的均衡。近年政府提出建设“两型”社会、提倡速度质量的统一发展方法,这就要求在政府内部合理地配置行政职权,科学地划分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优化政府的组织结构,以促进均衡发展和切实保证民众核心利益为目标,在政府内部逐步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1]。
再次,推进大部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础较为薄弱,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些已成为“十二五”“包容性增长”下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关键。推进大部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关注政府内部的调整和职能的优化转变,是我国在推进“包容性增长”下政府内部改革的实践途径。大部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实现配置合理和机构设置科学,优化组织结构和提高组织的效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责任,要求努力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体系,坚持依法行政,扩大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保障和服务范围,努力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坚决打击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最后,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于当前我国在“包容性增长”之下进行政府体制的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具体而言,新公共管理的思潮下,我国在“包容性增长”中主要着眼于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一是调整机构设置,合理地转化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的开支,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关注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行政质量的提高,注重管理的绩效。二是将公众看作客户,引入部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提升政府部门的竞争性。在包容性的改革中,民众的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大大加强,对于政府的利益诉求也会增多,这就要求政府转变以往的官僚主义作风,以企业的竞争性和危机感来及时回应公众的诉求,加强管理的灵活性。三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提倡也大大减少了包容性增长主张社会公平正义而造成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下降的风险,避免经济衰退和低效。总之,在新公共管理的理念指导下,政府改革进入深层次阶段,政府的管理更多地具有了市场和企业的特征,效率和公平将得到完满的均衡。
[1]郭渐强,李芳慧.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伦理语境——大部制背景下的行政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10,(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