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春秀
(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指挥学校,云南 昆明650208)
1994年,我国正式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从此开启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历程。十余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学校园与外界的网络交互变得更为便捷,这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青年是主要的网络使用群体,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高等学校是信息网络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前沿领域,也是网络化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高速发展的网络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许多挑战,本文以此为背景予以探索论述。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给教育事业带来诸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这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面临和解决的新课题。
意识形态斗争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国际上存在不同社会制度,国内存在不同阶级、阶层,就会存在意识形态斗争。现阶段,国际上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当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为了达到对社会主义国家不战而胜的目的而推行的“和平演变”策略,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全球攻势。他们企图以强大的物质力量和高超的科技水平打倒和取代社会主义。这场特殊战争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主要战场在意识形态领域。
网络化时代,我国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主战场也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转移到了互联网上,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就说过:“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因此,学生群体成为互联网的最大使用群体,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和应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全方位引导学生树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坚定信念。
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广阔的网络交流平台。据国外媒体调查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国家,每天上网时间长达19亿小时,到2015年,中国上网人数将增至7亿,是美国和日本上网总人数的两倍。而据国内权威部门调查显示,青年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网络的强大功能和独特魅力,使其意义远远超越了技术革命的范畴,网络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网络的传播突破了国界、淡化了种族差异,人们时时处处都可以接受到最遥远、最陌生的信息。面对庞杂多样、良莠不齐的海量网络信息,一些大学生的判断出现混乱,被各种信息所控制,以致沉迷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心理健康。据调查,大学退学学生中80%都不同程度地迷恋网络。如何分辨网络言论的正确性,如何处理好现实与虚拟的关系,这是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的问题。在信息多元化的环境下,要求大学生既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求知的能力,也要有甄别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网络化时代,我国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的发展壮大,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下社会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并存,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碰触,主流意识与非主流意识交织,这给高校师生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增加了难度。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容易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信息接收中的权威地位已被打破。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种信息,教师原有的信息优势不再凸显甚至有时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在教育中经常会出现教师所说的东西学生早就知道,而学生嘴里蹦出来的新名词和新鲜事物却是教师闻所未闻的现象。这对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以及教师威信的树立都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的发展期,尤其是在高等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格局已基本形成。在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经历了从工作研究发展到理论研究、从单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到多学科综合研究、从局部研究发展到系统研究的过程。伴随着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识到,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背景,网络从最初仅仅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手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交往方式以至于影响到整个社会形态。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网络在我们生活当中已经处在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互联网的突出特点是开放性、广泛性、即时性,这为思想政治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开放性的网络让教师的思想触角延伸到了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进入了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弥补了原有的文化结构的缺陷,为全面了解社会开辟了新的窗口,扩大了视野。广泛性的特点极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教学信息感增强。信息即时性的特点超越了时空限制,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
网络化时代下,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必须现代化,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的灌输式为双向的交互式交流,实现思想教育由单一手段向复合手段的转变:一方面是要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让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阵地和载体。网络的发展增添了思想教育主动引导的手段,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当代大学生特点,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另一方面是完善多媒体教学技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网络化技术的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现代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将网络化技术引入课堂,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远程网络教育等方法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虚拟开放的特点。在网上,虚拟的角色使人们放松了对个人网上行为的约束。在网络中,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个性也得以张扬。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以平等的姿态在网络空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时地调整,以求使思想政治课摆脱传统的说教形式,让思想政治课更加走进实际。
教育者必须具有教育者的素质。如果教育者不具备教育者素质,只能使教育的功能丧失。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适应新形势,用积极、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用更强、更严、更高的素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有序、有效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自己的道德品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要想使教育对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者必须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道德水平也正经受着种种考验。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首先,要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思想政治教师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和信条,一切从大局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不计名利和地位,先人后己,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用自己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染学生,从而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次,要具备崇高的义务感。义务感是人们行为的向导,时时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思想政治教师应具有崇高的义务感,坚决履行自己对祖国、人民和他人的义务,用正直的品质、公正的态度、有气节的人格同歪风邪气作斗争,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最后,要具备反省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自觉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师要把反省作为防微杜渐、锤炼品质、不断进步的强有力武器,不断提高自己,做好工作。
思想政治素养是思想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它包括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政治品质和政策水平等。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手段得以拓展,网络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人们的知识视野扩大,这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新渠道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人们鉴别是非、鉴别真假的难度,这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而且对教师也是严峻挑战。打铁必须自身硬,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具备了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趋利避害,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化时代下的课堂阵地,才能防止各种不良势力利用网络错误的思想和信息误导青少年,从而也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先进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心,确保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进入网络时代,信息产业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最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是指把网络技术中各种先进手段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使教育手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各方面,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信息化使大学生参政议政的意识较之过去有着很大的提高。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根据网络的特点和功能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影响力。同时,要尊重大学生在网络化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其理论学习的兴趣,在其主动参与和平等交流的条件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维以及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正确认识这一挑战,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因此,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面对网络,要端正思想和态度,趋利避害,着力于构建一种功能完整和体系规范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机制,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在网络化环境中良性健康的发展。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夏晓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3]张秀荣,韦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王荣发.网上德育[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