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自己+VP”结构中“自己”的语义指向分析

2013-04-11 05:26:16吴锋文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单方歧义指向

吴锋文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近20年来,汉语生成语法学者们借鉴Chomsky的管辖与约束理论(GB理论),对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语义、语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1]。在研究“自己”在句中与先行语的语义约束问题上,学者们先后提出了长距离约束性、最大句效应、题元等级效应、照应指代性、逻辑式移位说等一系列解释理论[2-4]。但对汉语中反身代词“自己”的研究并没取得完全一致的见解和认识,这种状况既与学者们研究视点的不同有关,更与汉语中反身代词“自己”的复杂语义和语用特点有关。

虽然汉语的反身代词和英语一样,只分为复合形式“人称代词+自己”和简单形式“自己”两大系统,但汉语的反身代词在用法上比英语中反身代词要复杂得多。其中,“人称代词+自己”的形式在用法上受到的限制要多一些,而且出现不同意义的情况要少;而“自己”的用法和语义所指要复杂得多。因此,反身代词“自己”因其独特的句法、语用特征而引起学者的持续关注。

本文所要讨论的“NP+自己+VP”结构,指的是“他们自己买票”一类的主谓结构,其中NP是句子的主语,由表示事物的名词充当,VP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下面将对“NP+自己+VP”结构中反身代词“自己”的句法功能和语义指向进行分析。

1 潜在歧义论与“NP+自己+VP”结构

在汉语歧义问题研究方面,冯志伟提出“潜在歧义论”思想,使汉语歧义研究经历了从“type-token”理论到“潜在歧义论”的研究探索过程的重大转变[5-6]。所谓“潜在歧义论”(简称PA论),是指一个PT-结构(词组类结构)对应一个以上的SF-结构(句法功能结构)时,就有可能对这个PT-结构作出至少两种不同的语义解释,学者就称这个PT-结构为潜在歧义结构。在PT-结构实例化的过程中,潜在歧义有可能继续保持,也有可能得到消除,因而PT-结构的“歧义性”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它只是具有歧义的可能性,但不一定具有歧义的现实性。

在“NP+自己+VP”结构中,“自己”既可能充当主语NP的同位语成分,表示复指关系;也可能以状语身份修饰谓语成分VP,表示修饰关系。由于同位语是从不同角度指称同一人或事物的,它与前面的人或事物发生关系,因而充当同位语时,“自己”前指句子的主语NP;而状语是动词性词语前边的修饰性成分,对谓语部分的动作行为的对象、方式、频率、时间、地点等进行限定修饰,也就是说,充当状语时,“自己”指向其后的谓语部分VP。

根据“自己”的语义指向的不同,可以对“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的句法—语义结构作如下的分析:

(1)NP+自己+VP(“自己”作主语NP的同位语,语义指向NP)。

(2)NP+自己+VP(“自己”作谓语VP的修饰语,语义指向VP)。

也就是说,“NP+自己+VP”结构因为“自己”的语义指向不同,可以理解为式(1)、(2)。这种情况是符合潜在歧义论观点的,可见,“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格式。

2 从义项角度看“自己”的语义指向

既然“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中存在两种语义指向,那么,“自己”究竟是做主语NP同位语语义指向NP,还是做状语修饰谓语VP语义指向VP?进一步说,对于毫无形态变化的“自己”,如何分析它在句中的语义所指呢?如下两例:

(3)我自己报了名。

(4)他们自己买票去。

在缺乏上下文的情况下,例(3)中“自己”既可以作主语“我”的同位语,语义前指主语“我”;也可以作句子的状语,语义后指谓语部分“报了名”。例(4)中“自己”也可作类似理解。可见,仅从句子本身,无法判断这两句中“自己”的语义指向是哪方,也无法确定“自己”充当何种成分。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与“自己”本身存在的两个义项情况有关:“①亲自;②独自”。不同的义项所蕴涵的语义特征必然有所不同。这样,当“自己”在深层结构接受语义指派进入句法结构时,也就潜存两种可能的选择。当“自己”作义项“①亲自”理解时,含有[-数量.tif,+方式]的语义特征,因而可以做状语修饰谓语;当“自己”的意义作义项“②独自”理解时,包含有[+数量,-方式]的语义特征,因而“自己”不能做状语修饰谓语。又因为“自己”在句中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位置,就只能做主语同位语了,所以语义指向前面的主语。

当“自己”分别作义项“①亲自”和“②独自”解释时,上例(3)和(4)的语义指向分别如下所示:

(5)a1.我自己报了名。(义项“①亲自”,强调报名的方式是自己)。

a2.我自己报了名[注]例(5a1-a2)的预设是不同的,(5a1)的预设是“不是别人帮我报的名。”(5a2)的预设是“我不是和别人一起报的名。”同理,例(6a1-a2)的预设是也不相同。。(义项“②独自”,强调报名的动作行为是“我”)

(6)a1.他们自己买票去。(义项“①亲自”,强调买票的方式是自己去)。

a2.他们自己买票去。(义项“②独自”,强调买票的动作行为是“他们”)。

正是“自己”的多个义项使它在进入“NP+自己+VP”结构时,在句法上表现出充当不同句法成分的潜在可能性;而在句法表层充当不同句法成分,反过来又体现了“自己”在语义深层结构不同的语义组合要求。

根据歧义消除手段[7],虽然“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里可能存在不同的语义指向,但进入具体的语境后,借助语境对语义表达的制约作用,可以确定“NP+自己+VP”结构对“自己”义项的选择,从而确定“自己”的语义指向。下面给上例(4)配上不同的语境:

(7)a1.他们自己买票去,不想让别人代购。

a2.他们自己买票去,不和集体一起去买。

由于语境的制约,在(7)a1中,“自己”的语义指向只能是谓语“买票去”,因为后续句提供的语境是“不想让别人代买”,它暗含的是“买票去”的动作行为的[+方式]义。在(7)a2中,“自己”的语义指向只能是主语“他们”,因为后续句提供的语境是“不和集体一起去买”,它暗含的是动作行为主体的[+数量]义。因而,上例(7)的语义指向如下:

a1.他们自己买票去,不想让别人代购。

a2.他们自己买票去,不和集体一起去。

假设主语NP存在一个整体,它包含A、B、C三个部分,那么,“自己”语义指向谓语部分VP,它突显的是主语的动作行为方式的亲临性和独立性,排除整体中外来因素B、C对A的动作行为的参与性;“自己”语义指向为主语NP,它突显的是主语的动作行为的单独性,排除整体中剩余部分B、C也进行A的动作行为的可能性[1]。

如以(7)a1与(7)a2为例,假设A=他们,B=我们,C=你们。那么,(7)a1强调的是A亲自去完成买票的动作,它所排除的是B、C帮助或代替A完成买票的动作;(7)a2强调的则是A自己一个人完成买票的动作,要排除B或C也一个人进行买票的动作的可能性。

3 VP动词的语义特征对“自己”语义指向的影响

如上文所述,借助语境解决了“自己”的语义指向问题。但语境毕竟属于语用层面,而语义指向问题则主要属于语义范畴。讨论语义指向问题,在语义范畴内,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或途径来确定“自己”的语义指向呢?

陆俭明讨论了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指出句法格式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动词语的语义特征对于该类格式的分类细化作用[8]。而且,根据邢福义“动词核心,名词赋格”的观点[9],动词作为句子核心部分,具有主他性,动词本身往往决定着它所连接的是哪些成分;而且动词的语义特征也制约着其他成分语义特征的出现。受此启发,笔者认为,考察“NP+自己+VP”结构中VP动词的语义特征应该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下面先看几个例子:

(8)他们自己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

(9)他自己早有主意了。

(10)小树自己枯死了。

(11)叶子自己变黄了。

(12)他自己告诉父母那件事儿了。

(13)我自己吃。

例(8)到(13)中,“自己”的语义指向分为三种情况:例(8)和(9)中的“自己”语义前指,分别指向主语“他们”和“他”;例(10)和(11)中的“自己”语义后指,分别指向谓语“枯死”和“变黄”。而例(12)和(13)中的“自己”语义指向有两种可能:例(12)中“自己”既可能前指主语“他”,也可能后指谓语“告诉”;例(13)中“自己”既可能前指主语“我”,也可能后指谓语“吃”。上述各例中“自己”没有任何形式与位置上的变化,但却表现出不同的语义指向,应该是受到句中动词语义特征影响的结果。

毋庸置疑,作为词类划分角度的动词类的语义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人而异。但对于具体的一个个动词而言,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可能会划分出不同的动词次类。下面对动词语义特征的考察将结合它对“自己”语义指向的影响与制约进行。

在上文所列例句中,共出现了“报名”、“买票”、“知道”、“有”、“枯死”、“变黄”、“告诉”、“吃”等8个动词。根据这些动词进入“NP+自己+VP”结构后,能否使潜在的歧义结构转化为真歧义结构,可以把这8个动词分为如下(A)、(B)两组:

(A)报名、买票、告诉、吃……

(B)知道、有、枯死、变黄[注]严格地说,“枯死”、“变黄”是动词词组而不是动词,为行文方便故统说成动词。……

也就是说,凡是(A)组动词进入“NP+自己+VP”结构,“自己”就存在两种语义指向,“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过程中从潜在的歧义结构转化为真歧义结构;凡是(B)组动词进入“NP+自己+VP”结构,“自己”只存在一种语义指向,“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过程中从潜在的歧义结构转化为歧义消除结构。那么,只要弄清了(A)、(B)两组动词的区别性语义特征,也就弄清了“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中的语义指向。

从动词次类的语义内涵角度看[注]动词次类中,这几类动词总共所占的比重最大,进入“NP+自己+VP”的可能性高,所以文中重点考察这几类动词。,(A)组动词中的“报名”、“买票”、“告诉”、“吃”都属于行为他动词次类;(B)组动词中的“知道”属于心理活动动词次类,“有”则属于有无动词次类,“枯死”、“变黄”属于物质状态变化动词次类。而心理活动动词所表示的是非动作的心理行为义,这种心理行为只发生于心理行为的主体,不发生于其他的主体。也就是说,它们的主体只能是单方,无论这个单方是单数形式还是复数形式,都不存在其他方代替的可能性;有无动词则表示主体对某种事物的所属关系,这种关系成为事实时主体也就只能是单方的;物质状态变化动词表示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变化过程,这种状态变化过程的主体具有排他性,因而也应该是单方的。行为他动词所表示的语义内涵是主体对某种事物的动作行为,不同的主体对该事物都可能实施同一动作行为,因而,行为他动词的主体可能是非单方的。

据上分析,可以将VP动词的主体是单方还是非单方看作这些动词的区别性语义特征,分别记为[+单方主体]和[-单方主体],并将这对语义特征作为进入“NP+自己+VP”结构中的动词VP划分次类的标准[1]。于是,VP动词划分为包含[+单方主体]和[-单方主体]语义特征的两大类动词。也就是说,采用VP动词的主体是单方还是非单方这一划分标准,(A)组动词就属于含[-单方主体]语义特征的动词次类,(B)组动词就属于含[+单方主体]语义特征的动词次类。

动词含有[+单方主体]语义特征,不论这个单方是单数形式还是复数形式,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只能由单方支配,不存在其他方参与代替的可能性。假如A方是动作的施事,那么其他各方都不能通过与A方发生某种关系而替代或者帮助A方完成动作。如果某个B方替代A方完成了此动作,然后语段中仍保留“自己”一词的话,那么,这个动作的施事就会由于违反动词[+单方主体]语义特征的制约而变成B方,从而转变为B方进行同类动作行为的可能性。

就是说,当A实施动作行为时,从动作行为始发直至结束,整个过程中主体都是 A→A ,而不允许A之外的主体来参与A的动作过程,即不会出现A→A+B或A→B。这样,含 [+单方主体]语义特征动词类进入“NP+自己+VP”结构,“自己”只存在一种语义指向,句子不会产生歧义,“NP+自己+VP”潜在歧义结构实例化为歧义消除结构。

动词含[-单方主体]语义特征,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可以存在不同的主体。要完成该动作,可以是众多的主体中某一特定主体亲自实施该动作行为而排斥其他的主体参与该动作过程,也可能是众多的主体各自去完成该动作行为,但当某一主体实施该动作行为,则排斥另外的主体实施此动作行为的可能性。主体完成该动作行为的不同情况,使含[-单方主体]语义特征动词类进入“NP+自己+VP”结构,“自己”的语义指向存在着不同情况。因而,“NP+自己+VP”结构相应地转化为真歧义结构。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将进入“NP+自己+VP”结构的VP动词分为包含[+单方主体]和[-单方主体]语义特征的两大类,“NP+自己+VP”结构相应地可转化为如下两式:

(Ⅰ)NP+自己+VP (V:[+单方主体],“自己”存在一种语义指向)

(Ⅱ)NP+自己+VP (V:[-单方主体],“自己”存在两种语义指向)

当“自己”进入式(Ⅰ),“自己”只存在一种语义指向:如V为心理活动动词或有无动词时,“自己”语义指向主语,突显主语NP的动作行为的单独性;如V为表物质状态变化动词时,“自己”语义指向谓语,突显主语NP的动作行为方式的亲临性和独立性。当“自己”进入式(Ⅱ),“自己”就存在两种可能的语义指向:既有可能指向主语,又有可能指向谓语。这时,要确定“自己”的语义指向就需要结合“自己”的义项或借助于语境或上下文了。当“自己”选取义项“①亲自”,就语义后指谓语VP;当“自己”选取义项“②独自”,“自己”就语义前指主语NP。借助具体语境时,看要表达的是动作行为的单独性还是动作行为方式的亲临性和独立性。如果要表达的是动作行为的单独性,“自己”的语义指向主语NP;如果要表达的是动作行为方式的亲临性和独立性,“自己”的语义指向谓语VP。

4 结 语

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指向问题是学界较为关注为热点之一。本文以“NP+自己+VP”结构为例,探讨“自己”的语义指向问题,指出“NP+自己+VP”结构是一个潜在歧义格式。该格式的歧义和“自己”的语义指向紧密相关,“自己”的义项选择可确定该格式中“自己”的语义归属。同时,“NP+自己+VP”结构中动词VP语义特征因存在[+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在深层结构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参考文献:

[1]方欣欣.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自己”的语义指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3):1-10

[2]程工.生成语法对汉语“自己”一词的研究[J].国外语言学,1994(1):34-40

[3]陈治安,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3):34-40

[4]胡建华.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化的句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1998(3):33-40

[5]冯志伟.论歧义结构的潜在性[J].中文信息学报,1995(4):14-24

[6]冯志伟.潜在歧义理论用于自然语言处理[J].中文信息学报,1996(1):7-12

[7]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2-381

[8]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1991(1):1-10

[9]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9-63

猜你喜欢
单方歧义指向
婚内单方举债,债务自己承担
公民与法治(2023年2期)2023-03-31 03:18:46
富硒青钱柳、黄精单方及复方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特产研究(2022年6期)2023-01-17 05:05:52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eUCP条款歧义剖析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8
民间单方莫偏信
养生月刊(2019年4期)2019-01-12 16:48:50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传媒评论(2017年8期)2017-11-08 01:47:36
English Jokes: Homonyms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浅析单方允诺的法律性质
寻求歧义研究的解释力度:从认知视角到社会视角——兼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
当代修辞学(2011年3期)2011-01-23 06: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