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图
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吉林,132012
成就动机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驱动力,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和Atkinson提出,成就动机驱使个人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中去追求更高目标,并全力争取获得成功,是一种内部力量。上世纪80年代末,成就动机理论被引入中国,许多中国学者针对成就动机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初中生[1]、高中生[2]、大学生[3]等不同层次学生的研究,得出成就动机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通过对性别[4]、年级[5]等个体差异的研究,得出性别因素和年龄是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关键因素;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6]、家庭教养方式[7]对个体的成就动机也有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整个大学生群体出发,不区分性别、年龄、学科特点,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试图寻找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和“参加活动兴趣”两个指标对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
文中数据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取得,调查对象是东北某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调查共计发放问卷710份。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大一至大四各年级发放不同数量的问卷,其中除经济管理学院外,其余各学院大一、大二年级各15份,大三年级各20份,共计400份;大四年级每学院各20份,共计180份;经济管理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共70份。为检测问卷的信度,先期在经济管理学院进行了60份的试测。最终全校回收问卷635份,回收率为89.4%,其中无效问卷42份,问卷有效率为93.4%,均符合调查的基本要求。
以成就动机问卷(ASM)为基础,并根据调查目的,问卷替换了两个变量:“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和“参加活动兴趣”。成就动机问卷由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Gjesme T.和Nygard R.于1970年编制而成,我国普遍使用的版本是叶仁敏和挪威人Hegtvet K A.于1988年合作译制的[8]。问卷共分30道题,包括两个维度:追求成功的动机(Ms)、回避失败的动机(Mf)。量表采用4点记分方式进行统计,完全错误到完全正确分别记0分、4分。因此,得分越高,表明此类动机越强。合成动机则根据阿特金森的合成动机公式(Ma=Ms-Mf )求得。问卷的效度已经被很多学者验证为良好[9-11],本研究只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笔者采用折半法进行计算,得到内部一致性信度g=0.76;同时利用科诺巴赫相关法计算得α=0.74,两种方法计算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基本相同,且数值均可以证明问卷的信度良好。故调查问卷的信度可靠。
调查采用“现场发放问卷、集体集中答题、纸笔测验”方式进行;问卷收集的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由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对635位接受调查学生的问卷量表进行分析,得到大学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平均分情况。
图1 大学生成就动机示意图
如图1所示,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平均分为3.15分,避免失败的动机平均分为2.32分,前者明显要高于后者。说明当代大学生在高成就动机的驱动下,追求成功的欲望更强。
(1)首先对数据进行KMO & Bartlet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KMO & Bartlett检验
由表1可知KMO值为0.857;Bartlett的球体检验χ2值为439.686,即很大,相应的显著性概率(Sig)小于0.001,为高度显著,因此数据适用因子分析方法。
(2)为了探索成就动机受“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和“参加活动兴趣”的影响程度,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成就动机与“满意度”、“活动兴趣”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相关系数矩阵
由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和“参加活动兴趣”均呈现正相关。但是,前者的相关系数(0.298)明显地小于后者(0.546)。这说明对家庭经济状况的高满意度和积极参加校园范围内的活动,是有利于大学生成就动机提升的。
(3)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中用于筛选自变量的方法为Stepwise,即“逐步回归法”。运行结果显示,因变量“追求成功的动机”对使用不同的自变量的回归过程,这里有两个模型。
由表3可知,在逐步挑选自变量时,进入F时的概率值取0.05,剔除时F的概率值取0.10。模型1只有一个自变量“活动兴趣”进入;模型2中除已进入模型中的自变量“活动兴趣”外,又有一个自变量“满意度”进入,没有剔除的自变量。
表3 进入/剔除的变量①
注:①因变量——追求成功的动机。
由表4可知,模型1的复相关系数R1=0.158,模型2的复相关系数R2=0.177;模型1的拟合优度R2=0.025,模型2的拟合优度R2=0.031;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023 6和0.028;模型1的回归标准误为6.360 60,模型2的回归标准误为6.344 88。因此,从每一项数据上看来,模型2明显优于模型1。因此,本文设置的变量“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和“参加活动兴趣”均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
表4 模型汇总
注:预测变量(常量),活动兴趣; 预测变量(常量),活动兴趣,满意度;因变量:成就动机。
从回归系数表5可以看出,进入成就动机回归方程的显著影响追求成功动机的因素是活动兴趣 、满意度 ,所建立的回归方程为:
y=45.502+1.664x1+0.661x2
本文调查显示,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要明显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个体处于竞争态势下会产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种倾向,当追求成功倾向战胜避免失败倾向时,个体会积极向上,努力争取;反之,则退缩不前。大学生的高成就动机体现出外部因素和自身发展的双重影响。首先,古往今来,高知识群体总是被社会寄予厚望,其所在的家庭也对其成功殷切期盼,这些对大学生拥有成就事业、成功人生的欲望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其次,大学生就读学校往往处于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追求成功的愿望也更为迫切。再者,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个性、独立,显露出蓬勃的朝气和饱满的激情,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方方面面展现才华、实现理想。同时,也应该看到,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排斥、害怕失败,因此下意识地就会去避免失败。
表5 回归系数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使用“满意度”这个概念,意在剔除绝对的经济因素对个人的影响,从而得到个人成就动机影响因素的本质。“家庭经济情况满意度”与“家庭经济情况”的最大不同在于:一个是相对概念,一个是绝对概念。从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家产万贯”还是“一贫如洗”,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自己“家庭经济情况满意度”较为看重,它对大学生的心理成就动机影响程度也强于“家庭经济情况”。例如,同学A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富裕,但是他对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不满意;同学B家里经济状况较之A要贫困,但是他对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非常满意。根据本文结果,B同学的成就动机要强于A同学。因此,在现代中国,大学生接受新思想、新理论的能力强,他们更关注自己的未来发展和心理的满足度,这不是由绝对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所以,新形势下研究大学生成就动机影响因素时,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
本文设置的“参加活动兴趣”影响因素,最终进入了成就动机回归模型,这说明大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对其个人的成就动机影响非常大。现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内,学校提供学生会、社团等平台供大学生锻炼自己的组织才能、领导才能;校园外,也有各种竞赛,如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等,以培养和提高参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经常参加各种活动的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成功倾向,他们努力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舞台,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经验告诉人们,这些学生大多是学生中的佼佼者[12],他们活跃在各个舞台上得到师生的好评。本文的统计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
结合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1)总体上,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要明显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2)大学生成就动机受家庭经济条件满意度的影响更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学校应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不以绝对的经济条件来判断一个学生的成就动机。(3)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去参加各种活动。如同“开卷有益”一样,学生更多地参加学校和国家举办的各项活动对学生提高追求成功的动机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邓红.高中生成就动机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13-116
[2]厉飞飞,周一樨.初中生的成就动机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6):44-47
[3]戴丽英,王操红.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成就动机关系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2):27-242
[4]张文梅.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8-51
[5]刘永恒.关于地方高校大学生成就动机差异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44-145
[6]任泽港,柳春香,何克,等.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焦虑的关系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25-129
[7]黎建斌,马利军.大学新生父母教养、自我体验对成就动机影响的模型建构[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8(3):276-279
[8]叶仁敏,KuntA,Hagtvet.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2):14-16
[9]叶仁敏,Knut A,Hagtvet.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测验焦虑、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探讨[J].应用心理学,1989(3):52-56
[10]翟成羽.大学生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行为关系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154-157
[11]王沛,杨金花.大学生职业决策和自尊、成就动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52-57
[12]王大红.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德育价值与实现路径[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