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模块”高校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2013-04-11 04:57徐生梅吴小贻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心理学模块教学模式

徐生梅,吴小贻

池州学院教育系,安徽池州,247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推动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为此,各高校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模式和具体方法的探究,但当前课内实践教学依然是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研究以池州学院教育系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在反思当下高校课内实践教学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基于“问题为中心、课程为模块”的高校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本研究中的课内实践教学是指与理论课相捆绑的实践教学部分,即嵌入到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内的实验、实践教学[1]。

1 课内实践教学的现状

课内实践教学是第一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理论教学都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且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它更加凸显学生主动性。有学者明确指出,实践教学是以开放的、动态的教学场景和状态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与社会、生产、自然等直接接触和交流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检验、经受锻炼,同时也使个体在情感、态度、认知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受到触动和唤醒,从而促进个体在原有基础上成长与提高[2]。

然而,目前高校课内实践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指出:“当前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这个环节。”[3]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其一,理论研究薄弱[4],导致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认为实践教学只是对教学中所涉及的理论进行验证和演示,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其二,教学时间不能保证,实践教学不在正式的教学计划中,使得实践教学主观性较强,没有计划性,更多地流于形式。其三,形式的课余化,现阶段,我国高校更多地把实践教学作为一种课余活动进行管理。例如,对大学生科研训练是高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普遍认为,它是“大学生群体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5]。这种课余化认知造成了对早期科研的定位模糊和管理松散,科研训练成了各种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缺乏有效的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途径,同时,在科学选题方面和问题研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科和专业性指导。

2 “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模块”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模块”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指根据“核心问题”把专业课程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模块内的课程围绕“核心问题”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一种高效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其中“核心问题”是由对专业课程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汇总、分类、聚焦形成的。“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模块”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目的是整合课程和师资资源,提高课内实践教学的效率,从而避免不同课程开设同类实践活动而增加学生负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以池州学院教育系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普通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史、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SPSS软件应用、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

对诸多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反映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匮乏、科研基本素质要求不达标、专业技能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进行汇总、分类,最后聚焦成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学生早期科研能力匮乏”的问题;然后,以教研室为单位,围绕“如何提高学生早期科研能力”这个“核心问题”,把同一学期开设的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SPSS软件应用等课程组成一个课程模块,模块内的课程共同开展以“提高学生早期科研能力”为主题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具体操作路径:学生结合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内容选择某个研究主题,并自拟题目、自编问卷,然后结合心理测量学、SPSS软件应用课程的学习,完成自编问卷的主成分分析、信效度检验等环节,并利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最后初步撰写研究报告,从而形成以“如何提高学生早期科研能力”为核心,以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SPSS软件应用等课程为模块的资源整合、高效运作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2.1 课内实践教学的理解

2.1.1 课内实践教学是方法的改变

课内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方法的挑战,弱化教师的满堂灌,凸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促进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径。早在1997年,叶澜老师就在《教育研究》第9期上发表题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文。她呼吁: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应是老师和学生生命中的一次经历,都是一次生命的实践。课堂如何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如何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去做必须又必要的担当,避免“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想教;学生抱怨,老师抱怨,用人单位抱怨”局面的形成。无疑,课内实践教学是避免上述一系列情境发生的有效举措,也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有力切入点。

2.1.2 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应是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

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应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制定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并将其正式纳入课堂教学计划中,避免现阶段实践教学过于随意等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内实践教学不能凭借任课教师的经验随意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而要在实践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高效、有序的开展,在开展过程中不断的反思、验证、归纳、总结、升华,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课内实践教学大纲进行及时修订,促进教师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检验、修正。

2.1.3 重视协同与合作

课内实践教学应以教研室为单位,充分调动各门课程的授课老师,统一计划、统一目标、集体参与,共同探究实践教学的主题、形式、时间安排等,不搞“单打一”。整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师资,特别是同一学期开设的课程,统一协调,避免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目标等方面的重复。努力把授课师资力量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协调起来,汇集优势,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也避免重复劳动。

2.2 “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模块”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2.2.1 核心问题不是由概念产生的

“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模块”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不是由概念产生的,而是在实践经验的理性反思和理论知识的践行反思中产生的。需深入调研、广泛收集各门课程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在分析各门专业课程具体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突出问题进行汇总、分类而聚焦成“核心问题”,也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形式。所谓“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强调自主学习、课程之间横向整合、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了解本专业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并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6]。同时,“核心问题”不是要形成教科书体系,而是为专业课程目标、学生的专业需要及就业导向服务的。“核心问题”的聚焦是为了整个课程模块内各门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高效、节能的运转。

2.2.2 “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模块”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

按WHO的建议[4],CHE是指当卫生支出大于或等于家庭支付能力的40%时;并分别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HE发生概率以及影响医疗自付费用的主要因素。RR借用了流行病学中“相对危险度”的概念,指在其他条件一定时,特定人群人均医药费是观察人群人均医药费的倍数[5]。为消除不同人群收入差异的影响,以矫正相对风险度来反映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之间疾病经济风险的高低[6]。

“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模块”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目的是用理论思维唤醒实践思维,用实践思维促进理论思维,整合资源,协调运作的一种综合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其实施程序为:收集问题、汇总问题、问题分类、聚焦核心问题,然后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问题”为中心形成课程模块。同时,课程模块内联合开展某一主题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联合制定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课时安排,模块内的各门课程互相配合,形成合力,避免“单打一”分散局面的形成,以促进课内实践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实现。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因教师能力结构优势差异而实效大相径庭,且因缺乏协同,易出现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重复,无形中增加学生的负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模块”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可避免上述情况,当然,课程模块的安排要参照培养计划合理进行整合,有条件的话也可同时进行课程模块间的联合与合作。

2.2.3 “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模块”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凸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计划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内实践教学内容要严谨,要形成规范的格式,具有详实的内容,并正式纳入课堂教学计划,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和课内实践教学安排可适时修订,但不可随意改动,任意删减,确保课内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课内实践教学提供合法保证、规范的可能,旨在探索一种“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模块”省时高效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3 “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方式

实施“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并无严格的限制和要求,只是所有的策略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总结、再检验,从而不断修正、完善。其中很多具体策略仍需在各门课程的具体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探究。综合池州学院教育系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各门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探索,“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模块”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可以从技能训练和早期科研训练两个方面去实现。

3.1 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主要是指在课内进行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具有明确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的实践性教学策略。其主要解决实践教学中凸显的专业技能不扎实的问题,模块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组成。以池州学院教育系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可由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教育学等凸显专业技能的课程组成一个教学模块,可采用的具体技能训练策略有案例教学、课堂实训、课前演讲等。对技能训练而言,因案例教学和课前演讲等对各门课程可有普适性,模块内课程的选用可根据课程的学科性质和课程内容等需要灵活安排。

3.1.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自19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运用开始,不断地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同时,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取得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以池州学院教育系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而言,在每学期的专业试卷分析中,“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的情况曾一次次地被聚焦。鉴于此,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的“案例教学”是解决此核心问题的有效方式。模块内课程可联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内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操作路径为:围绕核心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汇集课程模块,根据课程需要,在模块内所有课程中合理安排案例教学,学期结束时,通过案例分析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核心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易操作且适用课程范围较广的一种实践教学策略,在实现“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为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在模块内,具体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为:研发案例、呈现案例、提出问题、课堂讨论、课堂总结与评价。

3.1.2 课堂实训

课堂实训是指一种集备课、上课、评课、说课于一体的一种综合性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应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促进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组织构思等能力。课堂实训主要解决“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方面的问题,以池州学院教育系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师范性”,鉴于此,教师的技能训练就是课内实践教学中重要的训练内容。为此,可围绕核心问题把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组成课程模块,采用课堂实训的形式解决这一核心问题。课堂实训是一种较为集中、精炼的实践教学形式,适合所有指向师范类专业开设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因为从专业培养的方向而言,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课堂实训应围绕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课堂实训的一般步骤:布置实训内容(包括课堂实训的目的、意义、方法及具体的要求等)、班级分组、实施步骤(备课、上课、评课、说课)提交课堂实训报告、总结。

3.1.3 课前演讲

课前演讲是指利用课前3~5分钟时间,围绕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事件或新闻看点,结合所授课程的相关理论,发表个人观点并阐释其理由的一种课内实践教学方式。课前演讲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死读书”的问题,以池州学院教育系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而聚焦的核心课程有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课前演讲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活化”理论知识,有利于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其实施的一般步骤为:布置关注时事的范围或主题;结合所授课程的相关理论对焦点事件发表个人看法,提出个人的困惑;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课间和课后讨论。

3.2 早期科研训练

早期科研训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初步的科研活动与相关课程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课内实践教学方式[7]。早期科研训练更多注重对学生科研规范的理解及对科研过程的体验,相对而言,学生科研成果的发表无需作统一的要求,以免削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开展科研训练,并非独立、完整的科研活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科研训练,主要还是一种探索性学习。其核心是抓住与学科、专业有关的科研环节,强化训练,通过初步科研活动的尝试,使学生获得相关体验,强化科研意识。”[8]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积极指导、推荐,争取公开发表科研成果,以增加学生在科研训练中的自我效能感。 早期科研训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早期科研训练”能力,然后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汇集课程模块,该模块内的课程共同围绕核心问题,从不同侧面开展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解决核心问题的方式有开题报告训练、参与学术沙龙及撰写研究报告等。

3.2.1 开题报告训练

开题报告训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而且要在尽力穷尽占有该研究领域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前人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观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因此,开题报告训练是提升学生早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基本步骤为:确立研究主题(选题范围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授课老师的研究方向或正在承担的课题研究)、查阅文献(在教师的指导下广泛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最新进展)、厘清课题设计和研究思路、制作开题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可以借助课件)、评审(授课老师可联合课程模块内的教师,根据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作出评价,其成绩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成绩的一部分,同时,针对课题给予具体各不相同的指导,以便给学生接下研究报告的撰写提供方法支持)。

3.2.2 参与学术沙龙

以学术沙龙为载体,鼓励学生针对研究主题做前期的积极准备,带着观点、疑惑甚至问题参与学术沙龙,并针对主题的各个侧面和沙龙中的同学或老师进行自由研讨,并做及时的记录和反思。在每次沙龙结束时,教师汇总学生的观点和问题,并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宣布下一次沙龙的主题和要求。鉴于沙龙以交流为主,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积累,故建议在第三学期之后开展,且每月2~4次。考核方式可以竞赛形式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小组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后总结的意见与建议,或对研究主题的理解或存在的疑惑、问题等,把整个交流过程撰写成文本并制作课件。在该学期课程结束前一周向课程模块内的所有课程提交同一份研究总结。由教师对提交的研究总结进行评审,初筛出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研究总结进入决赛。决赛中,小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汇报、评委答辩、观众提问等环节,最后根据学生表现设立相应奖项。学术沙龙的科研训练方式使参与沙龙的所有学生都得到科研思维、写作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

3.2.3 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的撰写是一项综合的课内实践教学方式,其中涉及研究工具的应用、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结果表达等。由于每门课程教学的学时有限,因此,结合所学课程进行的科研训练不可能系统、全面,而只能有所侧重地予以安排。相对于整个“早期科研训练而言”,在研究报告撰写中要突出和强化对科研基本功、学术规范的传授和培养。如对池州学院教育系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而言,其研究报告的撰写需遵循心理学研究报告的学术规范,把握研究报告的结构,注意心理学专业术语的运用,理解结果的讨论和得出研究结论等环节对整个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纯容,施晓秋.问题与案例驱动的课内实践教学分级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45-148

[2]常守柱.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宿州学院学报,2008,11(5):53-54

[3]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

[4]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46-49

[5]夏婷.影响本科生科研绩效的因素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77-79

[6]Barrows H S,Tamblyn R M.The portable patient problem pack: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unit[J].J Med Educ,1977,52(12):1002-1004

[7]潘大谦.论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的作用和意义[J].江苏高教,1999(6):65-68

[8]沙振江.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课程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 2007(1):81-84

猜你喜欢
心理学模块教学模式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