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研究

2013-04-11 04:57狄成杰尹露露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文化

狄成杰,尹露露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蚌埠,233000

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行为准则。诚信文化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道德基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柱和主要群体,是高校开展诚信文化教育的直接对象。当前,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部分大学生面临诚信缺失问题。因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并将之落到实处至关重要。

1 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1.1 诚信内涵分析

单纯从语义上理解,诚信即诚实、守信。诚信由“诚”“信”二字组合形成,可以分开解读。先秦时期,“诚”代表人在行为中体现出的品性。《礼记·中庸》中,对诚作了详细的阐述,指出“诚之者也,天之道也”,认为“诚”是整个自然界的规律[1]。在孟子的思想中,认为“诚”是做人的本性和基本原则。宋代理学先驱朱熹曾说:“诚于为善,便是君子;不诚便是小人,更无别说。”[2]

“信”,原指祭祀时的无妄之语,后作为道德规范加以提出。孔子曰:“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孟子认为“诚”和“信”二者相互依赖,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手工阶层的代表,墨家推崇忠信人士,始终将“信”作为评判仁人志士的标准。西汉董仲舒将“仁、义、礼、智、信”规定为“五常”,进一步强化了“信”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诚”“信”二字开始放在一起使用。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说:“信,诚也。”可见“诚”“信”二字是互通的。但“诚”“信”在涵义上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一般说来,“诚”偏重于真实、不欺诈,而“信”则特别强调信用、承诺。从诸子百家对诚信的理解可以看出,诚信即人与人相处时应谨守承诺,诚实不欺。

关于诚信,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论述最为全面的便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诚信思想传承至今,其内涵已由最初的道德层面拓展至法律、制度层面。现代诚信是法律基础之上的诚信,着重突出社会交往中,人们应诚实守信,恪守契约和法律。

1.2 诚信文化内涵分析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文化的养成源于社会。现代社会,诚信已成为个人需要坚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只有让诚信融于文化之中,通过诚信品格的内在自觉与外在限制的有效结合,才有助于人们将诚信作为一致的道德追求,形成诚信文化。

由此,诚信文化可以定义为: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活动,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反过来对人们经济生活又有重要影响的基本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准则的总和,可称之为诚信文化[4]。诚信文化的覆盖范围十分宽泛,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诚信现实状况的具体体现。

1.3 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内涵分析

一般认为,大学生诚信文化是大学生诚信行为在其思想观念中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关于诚信的价值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文化教育,即是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校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意识、诚信品质和诚信行为等方面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要求大学生意识到人无信而不立,树立万善诚为先的观念,自觉将诚信品质贯彻到社会实践中去。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文化教育,就是要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内容。

2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剖析

2.1 社会转型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诚信文化养成缺乏良好氛围

人是社会中的个体,思想行为总会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东西方思想相互交织碰撞,从而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道德品质也开始分化。一些人在利益的驱动下,违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信条,不遵守诚信。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导致部分大学生也开始出现不诚信行为,如在学习上学术造假、考试抄袭;在经济生活中弄虚作假、恶意拖欠学费;在就业过程中伪造学历、随意毁约;在人际交往中投机取巧、过于功利化等,给青年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带来负面影响。由此可见,诚信文化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环境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重要的外部条件。

2.2 高校诚信教育理念出现偏差,诚信文化教育存在不足

2.2.1 高校诚信教育理念出现偏差

新时期,时代的发展使大学生面临诸多挑战,用人单位不仅关注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还看重其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然而,高校的教育理念并未适时改变,仍是一味强调学生的卷面成绩,忽视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的高校虽规定了德育加分项目,但涉及具体事项又模糊不清,至于专门规定诚信考核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总体看来,高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教育理念出现偏差。

2.2.2 高校诚信文化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方式单一

从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许多高校并未将“大学生诚信教育”设为必修课,而是以其他类似课程作为替代。开设的类似课程多数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缺乏专业教师。在教育方式上,不能结合具体专业或对象开展诚信教育,仍坚持以传统单一的灌输方式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诚信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缺乏良好的衔接机制,容易变为空洞说教,没有可操作性。比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并没有结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进行。

2.3 家庭诚信文化教育缺失,忽视诚信品质的养成

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活动场所,作为一种文化,诚信文化的形成不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播,还应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自觉形成。不少家长过于注重工作上的业绩,忽视孩子诚信品德的训练和养成。此外,一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始终存在“重智轻德”的误区,认为孩子只要成绩优异,其他方面无关紧要,未从根本上意识到孩子诚信品质养成的重要性。

2.4 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偏误,导致诚信缺失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根据。诚信文化的教育固然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但根本途径在于大学生自身道德观的确立和道德意识的提升。青年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面对不良思想的诱惑,对很多现象把握不清,未能科学地预见道德失范的后果,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当然,大多数学生已意识到加强诚信品质修养的必要性,只是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道德自觉和自控能力。

3 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的策略

3.1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营造诚信文化氛围

诚信,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5]。由此看出,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要求回归传统,批判性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深入挖掘诚信资源。落实到具体教育实践中,高校应将对大学生的诚信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相结合,使诚信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和日常生活。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应作为高校必修课开设。传统文化中富含诚信因子,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开展诚信文化教育,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利用网络、广播、电视、论坛、报刊等平台,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认识到缺失诚信这种无形的资本,会受到社会的负面评价和道义上的谴责,从而提升大学生践行诚信原则的自觉性。

3.2 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和道德自觉,建立健全大学生自律机制

当前,社会环境中存在不利于大学生诚信品质养成的因素,大学生虽无法改变客观环境,但可以设法完善自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年学生接触的信息较为丰富,但理论一旦付诸实践,便容易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应坚持知行统一,不仅要注重诚信意识的培养,还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践行诚信原则的道德自觉。

大学生保持诚信品德,不仅要依靠外在力量的约束,关键要靠自省和自励。在当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应建立完善的自律机制,时刻省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发现自身的诚信缺失现象,应及时改正。

3.3 构建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模式,完善各项诚信制度

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必须坚持以学校为根本,社会、家庭发挥辅助作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模式。

3.3.1 发挥高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教育制度

高校作为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的主导力量,首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诚信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素质、人际交往等情况分别录入个人资信系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增强大学生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并对诚信行为进行有效的事前防止[6];最后,健全诚信监督机制。高校为加强诚信行为管理,应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失信成本。

3.3.2 强化社会教育的辅助功能,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环境机制

首先,加强关于诚信的法律法规建设。目前,我国尚无专门规定诚信行为的法律法规,使得信用管理无法顺利展开,应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失信行为的惩处有法可依[7];其次,规范政府行为,打造诚信政府。政府是代表广大人民管理社会事务,政府一旦失信,便会丧失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信用危机。作为政府,应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诚信、廉洁、高效、务实”的新形象。

3.3.3 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构建完善的家庭诚信教育示范机制

首先,在家庭内部的示范效应方面,作为家长,应在诚信行为方面做出表率,以身作则,增强家庭诚信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其次,在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示范效应方面,应通过健全家长和子女共同参与的诚信评价体系,树立诚信家庭的楷模,作为家庭诚信教育宣传的典范,从而发挥对其他家庭的诚信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陈戍国.四书五经: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2:632-634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3-36

[3]何晏.论语集解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55-58

[4]林兴岚.当代诚信文化建设的实践性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7(6):44-46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0-11)

[6]张玉山.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 建立诚信档案[J].教书育人,2007(7):11-12

[7]孙留华.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浅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9(5):6-9

猜你喜欢
诚信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