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邓享璋
(1.三明广播电视报社,福建三明365001;2.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三明地区客家民俗语汇的特色
张群1,邓享璋2
(1.三明广播电视报社,福建三明365001;2.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三明地区的客家方言民俗语汇,内容上反映了生动的客家生活习俗,体现了强烈的客家文化主体意识,表现出鲜明的客家地域色彩,充满客家人的智慧和情趣;形式上显得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方音浓郁。三明地区的民俗语汇普遍反映出青山特征、理学特征和移垦特征,而移垦特征在客家民俗语汇中尤为显著。它与赣南、粤东的客家民俗语汇存在差异:赣南更多表现为走出围垦与回流的特点,粤东则更多地表现出漂泊的海洋文化特点。
三明;客家方言;民俗语汇
三明位于闽西北,与客家源流关系渊深。三明的宁化石壁村在历史上是客家的聚散中心[1](P281-285),三明的其他县(市区)也多是客家民系居住区。三明目前客家人口占全部人口的2/3以上,三明地区的民间文艺和习俗仍保留着早期客家民俗的特点。所以,法国汉学家东方研究所劳格文博士在深入闽、粤、赣客家地区多次田野调查后,认为这里的客家文化积淀比别的地方更深厚。[2](P3)
李如龙认为,从三明的历史以及各县的历史建置和地缘关系可知,三明各县在历史上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地缘关系,以及方言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关系。[3]三明地区的方言除闽西客家话外,也多与客家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民俗语汇的表现上也是如此,客家民俗语汇在各县市中也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表现出了浓郁的客家地域色彩。[4](P2727)本文主要以宁化为中心探讨三明客家俗语、谚语等民俗语汇所表现的语言特色。文中列举的各种民俗语汇主要来自《论石壁》[2]、《福建方言》[3]、《三明与客家》[5]、《闽、粤、客方言共同的方言词考略》[6]、《通俗生动的客家谚语》[7]等文献材料。
(一)生动的客家生活习俗
客家民俗语汇经千年的积淀,反映了异彩纷呈的客家生活习俗。“三月三,留下辫子到脚跟”,说的是农历三月初三石壁一带的少女纷纷修剪头发,梳起辫子,以长为美;“四月八,邀群邀伙朝菩萨”,说的是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客家一带朝神进香之日。“走遍天下,忘不了胞衣窟”,客家孩子出生后,其胎盘要埋到土里,掩埋胞衣(胎盘)的所在便称作“胞衣迹”、“胞衣窟”,又用来代指家乡。这则谚语体现出对祖地、对家乡炽热的情感。
客家人十分勤劳节俭,表现此类的俗谚俯拾皆是。“若要光景好,天天起得早”“不怕事难,只怕手懒”“学懒三日,学勤三年”“宁将有日当无日,莫把无进当有时”“近河莫要枉使水,近山莫要枉烧柴”“要富足,先积蓄”“吃唔穷,着(穿)唔穷,无划无算一生穷”“会划算,钱粮不断;细水流,吃穿不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客家人恶劣的生存条件注定了客家子弟只有选择勤奋刻苦,“穷鬼奈何不了做鬼”“猪歇大、人歇败”。勤,能够改变一切。“不怕愕(蠢),只怕做”,只要勤奋去“做”,一切全有了。“扁担是条龙,一生食唔穷”“人勤不怕瘦地”,客家人把“早起三朝当一工”,早起劳作,这是客家地区极普遍的现象。“下山不闲手,柴烧餐餐有”,山地上工归来,总不忘随手捡上几根柴禾。除了耕作,还喂鸡喂鸭,“鸡鸭喂得全,自有油盐钱”。在客家人的观念中,比的不是享受,而是勤劳,“只与人赛作田,不与人赛过年”。
(二)强烈的客家文化主体意识
客家文化主体意识源于中原,但在逃避战乱中长期迁徙,客家人受到了各种磨难与生存的考验,传承下来的中原民俗语汇经过与地方民俗语汇不断冲突、交融、整合,孕育出鲜明和独特的客家文化风格。
一是崇尚爱国爱乡。客家人因为自身的颠沛流离,对故土的珍贵有着最为深切的体验,爱国爱乡情怀也就尤为强烈。以宁化石壁、清流的谚语为例:“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国强民也富、国破家也亡”“一寸国土一寸金”“尽忠报国,尽孝守家”“舍命才算真豪杰,爱国方成大丈夫”“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这是对祖国的热爱;“爱乡人,常恋土”“金窝银窝,当不得家乡狗窝”“双脚好移,故土难离”“树高不离土,叶落仍归根”“家乡水甜入心田,十年不改旧乡音”,这是对故乡的真情。[5](P85)正是因了这种炽热的爱国爱乡情怀,客家人特别“崇正”,崇尚正义,敢与恶势力殊死斗争。“人死还有三点气”“恶狗要揍,恶人要斗”“宁为玉碎,唔为瓦全”,充分展示了客家人保家卫国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二是注重报本寻根。长达千年的悲壮的迁徙史,使得客家人对根的认同感特别强烈,对祖先的崇拜特别虔诚。“树有本,水有源”,客家每个姓氏谱牒几乎都开宗明义赫然书写着这则谚语,每个客家堂号、堂联都不厌其烦叙述氏族的源起、衍播。“富贵不离祖,游子思故乡”“八十公公要祖家,八十婆婆要外家”,正所谓“摘瓜寻藤,念祖寻根”,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和本。
由祖先崇拜而祭祖修谱,因为“朝神不如祭祖,读书不如看谱”,在客家人看来,祖宗是有灵性的,发达与否,关键在于祖宗的保佑,“状元探花,都出祖上脚下。”因此“宁卖祖宗田,唔忘祖宗言。”[2](221)因了祖先崇拜,客家人的宗族观念极为强烈,“只有千年的家族,没有百年的亲戚”,在宗族这棵千年大树上,绵延着数不清的枝枝叶叶,而每一枝叶都不会忘记归根寻根。“宁卖身,不卖声”“离乡不离腔”,强烈的认祖归宗意识,让客家人始终保持自己的浓郁方音。
三是坚持自强不息。客家人无论如何艰苦,总能凭着坚忍执着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其百折不挠、自立自强的精神举世闻名。石壁谚语中,鼓励子弟争气的如:“人争气,火争烟”“鹞婆(老鹰)飞上天,蟾蜍蹲缸脚”“只有上唔去的天,没有过唔去的山”“好男不用祖公业,好女不用嫁时衣”。对缺乏志向的子弟,人们鄙视他:“不敢闯来不敢漂,灶前角里扒柴烧”“有志成龙,无志成虫”。这些谚语正是客家人自强不息、刻苦奋斗的写照。
四是告诫崇文重教。客家人非常重视子弟求学:“目不识丁,枉费一生”“生子唔读书,不如养条猪”,不读书便连猪也不如,以学为重成了客家人的传统。劝学的谚语俯拾即是:“玉要凿,人要学”“路不走不平,人不学不成”“天光唔起误一日,少年唔学误一生”“捡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客家人崇文重教并不一味功利,更注重读书的实质:“求官不到,秀才还在”“识得几个‘鸡脚爪’,天下四处都敢跑”,读书有了这般境界便可进可退。“秀才唔畏衫破,单畏肚里唔货”“竹竿长晒衣衫,笔杆短做文章”,真才实学正是客家人读书的根本。“公公中探花,孙子卖糍耙”,则告诫崇文重教的举动该代代发扬。对“文”的推崇到了极致,便成了对字纸的敬畏、珍惜,“读书惜纸,作田惜尿”。
(三)鲜明的客家地域色彩
许多客家民俗语汇将客家当地的一些地名、人物、事件、文化传说等巧妙地编织于其中。如“禾口府,陂下县,石壁有个金銮殿”,石壁村在客家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得到生动体现。它是多少客家人魂牵梦萦的家园,实至名归的客家祖地。“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石壁作为客家人悲壮迁徙史上的丰碑,就这样矗立在每一个客家儿女的心头。
“有女不嫁田背垅,番薯片子吃生虫”,说的是古石壁田背村在人多地少的艰苦自然条件下,平素的主粮大多以干地瓜片充饥,后生仔(小伙子)娶媳妇都相当难。“清平的贼牯(小偷),溪背的牢馋(馋鬼)”,说的是古石壁清平村人因贫穷饥寒起盗心,小偷多是出了名的;溪背村从前因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大多食不果腹,以致很多人像牢房里饿极了的馋鬼一样。这些反映田背村、清平村、溪背村的民俗语汇虽不免以偏概全,但也将浓郁的客家地域色彩表现得处处生辉。
“生(陌生)处好赚钱,熟(熟悉)处好过年”,说的是客家人的经营之道和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其地域色彩也相当浓郁。“八十八,发又发,此处不发天下发”,讲的是最先迁徙到古石壁一带的客家人有八十八姓,后来具有开拓精神的客家先民不畏艰险向四海进发,终至今天天下客家人的分布格局。其表现的地域色彩非常鲜明。
(四)充满客家人的智慧和情趣
客家民俗语汇是客家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机警聪慧,充满生活情趣。如关于交友的民谚:“高人中有矮子,矮子中有高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鱼帮水,水帮鱼”等等。而“宁交双脚跳,不交眯眯笑”[8](P114),形象更是格外鲜活,“双脚跳”一触即发,暴跳如雷,但把心放在表面上;“眯眯笑”则表里不一,把心藏在背后,狡猾阴险。
又如客家人的谚语有许多是教育子弟以勤为本的:“不靠亲不靠戚,全凭自家长志气”“爹有娘有,不如自家有”“勤快勤快,有饭有菜”“要食就要做,斗米还要三下碓”“手也勤来脚也勤,三餐茶饭不求人”。不勤那是连饭也吃不上的,“床上饿死天富星”。这些民俗语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方法来教育、告诫子弟,精辟生动,都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情趣。
再如“人要玲珑,灶要心空”,要把灶火烧旺,柴在灶中就不能架得严严实实,要空透些,这样进入灶中的空气就更易于对流,氧气一多灶火就烧得更旺。同理,人要玲珑也需如此。“篱笆要桩,好汉要帮”“吃萝卜,喝热茶,医生改行拿钉耙”等客家民俗语汇都是客家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充满了客家人的智慧。“穷人不需多,斗米会唱歌”。[9](P251)说的是穷人的愿望很容易得到满足,有了一斗米就会心花怒放、歌唱不止,穷人鲜明的个性和知足的情趣跃然纸上。像上述充满客家人的智慧和情趣的民俗语汇还有很多很多。
(一)短小精悍
三明地区客家民俗语汇的概括力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如“众人是圣人”“穷人的汗,富人的饭”等就深刻而简练,短小而精悍。它所包含的思想确实是无比丰富的。它在不能再少的语句内,把集体力量的伟大,阶级剥削的实质表达得那样深刻,余味不尽。其他如“一寸国土一寸金”“恶狗要揍,恶人要斗”“宁为玉碎,唔为瓦全”等这种短小精悍的民俗语汇表现了客家人民深刻的分析力、概括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短小与精悍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事物了解得越深,观察得越透,就越能用短小精悍的话语表达出来。“离乡不离腔”“玉要凿,人要学”“要富足,先积蓄”“学懒三日,学勤三年”,这些民俗语汇不但语言精炼,而且寓意深刻。又如“离乡不离腔”,短短五个字,就体现了客家人不管身处何地、远在何方,乡音自是不改,腔调难离家音。可谓字字珠玑。
(二)生动活泼
三明地区客家民俗语汇传承、融会了国内其他地方的优秀民俗语汇,同时又结合客家当地的情况作了一些必要的加工,使其显得既生动又活泼。如“不看僧面看佛面,不念鱼情念水情”“水冲千斤石,难移三两铁”“婆婆多,难做媳妇;头头多,难当干事”“摆个小摊,顶个县官;办个小厂,顶个首长;全家做生意,顶个总书记”“厕所蚊子,不认得好坏屁股”等。这些民俗语汇有的幽默形象生动,有的虽嫌粗俗却颇为深刻,有的轻松活泼让人会心微笑后又得到某种启迪。
三明地区客家民俗语汇还很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禾口府,陂下县,石壁有个金銮殿”运用了夸张手法;“鱼帮水,水帮鱼”运用了拟人手法;“扁担是条龙,一生食唔穷”运用了比喻手法;“识得几个‘鸡脚爪’,天下四处都敢跑”运用了借代手法。各种修辞手法的大胆运用,使这些民俗语汇摇曳多姿,灿烂生辉。
(三)方音浓郁
三明市所辖县市因原隶属于各不同地区,所以使用的方言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明显的是宁化、清流、明溪三县为一小区,建宁、泰宁、将乐为一小区,沙县、梅列、三元、永安为一小区。三明地区客家民俗语汇的方音在各县市中又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如“食饭(吃饭)、洗汤(洗澡)、跌古(丢人)、日头(太阳)、月光(月亮)”等,无不体现着三明地区客家民俗语汇浓浓的方音。
以宁化为例,“宁化通行的方言是客家话,属闽西客话的一种土语。”[10](P809)其民俗语汇带有典型的方音。如上述的“吃唔穷,着(穿)唔穷,无划无算一生穷”“禾口府,陂下县,石壁有个金銮殿”“走遍天下,忘不了胞衣窟”“不怕愕(蠢),只怕做”“有女不嫁田背垅,番薯片子吃生虫”等。
三明地处闽赣接壤处,有多种方言存在。历史上中原人口多次迁徙和返徙[1](P281-285),语言方面表现出不少因融合而产生的一致性,但又因为所处地域之别,在客家民俗语汇语言特色上既体现出三明地区各县市区之间内部的不同,又与粤东、赣南之间存在外部的差异。
(一)内部差异
三明的泰宁、明溪、将乐、大田和沙县都在闽西北山区,这里雨量充足,气候温和,青山常绿,植被多样,宜于农耕,其客家民俗语汇特色则相应表现为青山特征。像建宁俗谚“千蔸棕,万蔸桐,万代子孙不会穷”说的是“靠山吃山”的道理。“男要败,架屋卖;女要败,供鸡卖”意为房子和鸡工本大价钱低,本来都是农家自建自用,自产自销,不计成本的,但作为商品出售就折本了。沙县一带有“一暄闲一日仙”“好汉不趁(赚)六月钱”的说法,反映了过惯懒散生活,只图温饱的好逸恶劳的心态。
一代宗师,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诞生于尤溪县,长大出仕后奔走各地,其多次回三明,留下许多胜迹和传说。其倡办书院、著书立说等理学对客家人重教崇文影响甚大。诸如男尊女卑,认为读书只是男子的事,俗语“送子上学堂,养女见家娘”“灰筑不得墙,女养不得娘”,妇女向来被剥夺了学文化的权利。其“安贫乐道”,无所作为,明哲保身,中庸之道的理学风气影响闽北,将乐、尤溪俗谚“人比人,气死人”“打架莫向前,做客莫退后”“捧人碗,服人管”都是这些思想观念的反映。
而三明地区以宁化、清流等县市为代表的闽西客家方言区则表现出典型的客家移垦特征。入闽的客家人经历了艰苦跋涉,在新的山区学生存,由于不适应这里的“山高水冷”,他们学来了当地畲民“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造成水土流失,地力衰退,产量不高,难以糊口,因而又继续南下,迁到粤东。而定居不走的,为了弥补收入的不足,学点手艺出外谋生是客家人秉承的传统。俗谚“家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在身”“男人百艺好随身”“男人无一艺,出门无处去”“情愿在外讨饭食,唔愿在家掌炉灶”,便是客家移垦特征的写照。客家方言区,小农经济意识强,几乎没有什么商品经济意识。像俗谚“养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农家莫断猪,秀才莫断书”“百般生意百般难,唔当(当如)掌牛(放牛)最清闲”“生意钱眼前钱,耕田钱万万年”就反映了客家人重农重文而轻商的意识。经商被认为为富不仁,“朋友不谈钱,谈钱多牵连”,讥讽拜金主义的谚语如“有钱三十为尊长,无钱八十也闲情”“贫居闹市无人知,富在深山有远亲”,怕欠债的俗谚“欠字压人头,债享受人责”“多借债,穷得快”。
从三明地域结构内部对比,其俗语、谚语所表现的有青山特征、理学特征和客家移垦特征。恪守儒家信条,这是他们的共同点。移垦特色又使客家人突出传统,在改变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这也是客家人与非客家人最大的区别。
(二)外部差异
三明地区客家的移垦特征决定了其以农为本,刻苦耐劳,勤俭节约,以讲读为本,重农重文而轻商。其方言中民俗语汇的内容,可概括为崇尚儒家传统文化,重宗派,报本寻根,爱国爱家。而江西南部(以下简称赣南)和广东省的东部地区(以下简称粤东)也是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它们各有自己的地理、历史、文化特征,其客家民俗语汇也有不同。与三明客家方言相比,赣南客家民俗语汇表现出源流文化走出围垦与回流的特点,粤东则表现出走出围垦漂泊的海洋文化特点。从以下一些俗谚可得到充分证明。
先说赣南。赣南既是客家文化的向外播散者,又是闽、粤客家人回流赣南时的接受者,故而在客家方言的形成过程中,赣南既有源的作用,又有流的成分。赣南俗谚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社会道理,如以农为本,刻苦耐劳,勤俭节约,重教崇文,宗派观念,与三明有异曲同工之意。而赣南人性格在粗犷中包含着细腻,拙朴中隐藏些狡黠,谦卑中更有几分自信。他们的方言像厚厚的红土地古朴而直率。“一人难合百人意”“瓜无个个圆,人无样样全”“有事大家来帮忙,扶起篱笆好做墙”“篱笆要桩,好汉要帮”。句句谚语显出乐观豁达、团结奋进的心态。赣南人特别迷信风水,民间流传“一福二命三风水”“医药不明杀一人,地理不明杀全家”等俗语。
再说粤东。由于濒临海洋,俗谚则表现了与海洋文化相联系的客家语汇特色。“船到滩头水路开,船到江心补漏迟”“撑船撑过溪,救人救到底”。“水打英雄汉”,惋惜过于冒险者不幸溺死了。像俗谚“饿死不如浸死”就特别体现了出洋谋生的客家人的信条。这是三明客家民俗语汇中所没有的。
不同方言的民俗语汇之间本来就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即便是同一个方言区,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沿海、沿江和沿山的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差异。对于地域方言民俗语汇的概括和表述,只要能反映该地域方言的重要特点,就算触及了问题的实质。本文管中窥豹,从客家俗语、谚语这些民俗语汇中触及了客家民俗语汇的语言特色和差异。
[1]陈永成,吴景华.三明史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三明市客家联谊会.论石壁[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3.
[3]李如龙.福建方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4]丁瑜.三明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5]张运祥,张寿标.三明与客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6]林立芳,邝永辉,庄初升.闽、粤、客方言共同的方言词考略[J].韶关大学学报,1995,(3).
[7]三明侨报社.通俗生动的客家谚语[M].三明侨报社,2007.
[8]张紫晨.民间文学基本知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9]何绵山.闽文化续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宁化县方志办.宁化县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On Features of Hakka Folk Vocabulary in Sanming Area
ZHANG Qun1,DENG Xiang-Zhang2
(1.Sanming Broadcast Television Newspaper,Sanming 365001,China; 2.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China)
Taking Ninghua dialect as the center,the Hakka dialect vocabulary is featured by a vivid Hakka life custom and a strong sense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Hakka culture,which reflects a clear color of the Hakka region,full of the Hakka wisdom and life tastes.The vocabulary of folklore in Sanming,short and pithy in form,lively and rich in accent,i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mountains,ethics and migration.but the feature of migration is particularly notable.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Hakka folk custom vocabulary among Sanming,Southern Jiangxi and Eastern Guangdong.The Southern Jiangxi is more typical of leaving and returning while the Eastern Guangdong is typical of the drifting ocean culture.
Sanming;Hakka dialect;the vocabulary of folklore
H176
A
1673-4343(2013)01-0050-05
2012-08-02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12297S)
张群,男,福建宁化人。主要研究方向:客家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