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春燕
(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祠堂特色用语考释
安春燕
(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祠堂既蕴涵着深邃的历史内涵,又承载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祠堂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活态传承与抢救性保护,但仍有部分祠堂因保护不善而走向荒凉没落。通过对祠堂祭祀用语、文言词汇以及近义词组的考释,发现祠堂特色用语精邃富赡,彰显出祠堂文化的深邃魅力。考释祠堂特色用语不仅对了解祠堂文化有所裨益,还可以补辞书收词、释义之罅漏。
祠堂;祭祀;特色用语
祠堂及以其为载体的祠堂文化是以宗族为单位的民间信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破除封建迷信的运动中,却被视为封建文化之糟粕予以清除,以极快的速度崩解、消失。从1950年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征收祠堂、庙宇、寺院、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的规定,再到破四旧时期神像被毁、祠宇被拆,祠堂文化一度失去了赖以传承的物质条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祠堂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活态传承与抢救性保护,但仍有部分祠堂因保护不善而走向荒凉没落。本文拟选释祠堂之特色用语,藉以楬橥祠堂精邃富赡的词汇文化,记录并保留这些随时可能因祠堂被移作他用而成为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其中的部分词语亦可补《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收词、释义之罅漏。
祠堂是用以供奉神祇、祖先或先贤的庙堂,其源流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宗庙。《诗经·召南·采蘋》云:“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1](P18)诗谓一位待嫁女子采摘蘋藻,蒸煮后献祭祖宗的场景,这里的宗室正是后代祠堂的前身。祠堂是为祭祀而建,故祭祀用语颇丰,举其要者分释如下:
(一)祠
按:“祠”,本义特指春祭,为祭祀名称。《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云:“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2](P8)春季恰逢万物生长、青黄不接之际,物品稀少,故祭祀多以玉器币帛代替牺牲,且以宣读文辞为主。在古代,祭祀因时令不同而被冠以不同的名称,《诗经·小雅·天保》云:“禴祠尝烝,于公先王。”[1](P191)“禴祠尝烝”即四时祭名,在周代依次指“夏祭”、“春祭”、“冬祭”、“秋祭”。此四祭名引申之皆可泛指“祭祀”,其中“祠”亦可特指供奉鬼神、先祖或前贤的庙堂,为其常用义。
“祠”可独立成词,但一般是与其他语素组合构词。以“祠”为偏语素,以其他语素为构词中心,可组成“祠祀”、“祠灶”、“祠享”、“祠兵”、“祠曹”等偏正式合成词;以“祠”为正语素,以“宗”、“生”等字为偏语素构词,可构成“宗祠”、“生祠”、“祷祠”、“稷祠”、“醮祠”等词语;“祠”亦可与其他语素组合为并列式合成词,如“祠墓”、“祠寺”等;值得注意的是,仅“祠堂”一词就有“祠宇”、“祠馆”、“祠屋”、“祠室”、“祠庙”、“祠宫”等多个同义词。以上所述充分彰显出汉语语素灵活多产的构词力。
(二)祠厘
按:“祠厘”,亦作“祠釐”,犹言“祭神祈福”。“祠”由祭名直接引申出“祭祀”义,此处用其引申义;“厘”,从厂从里,本义为“乡下划分田里所依据的石崖”,即界碑,引申之有“家福,幸福”义。《汉书·文帝纪》:“今吾闻祠官祝釐,皆归福于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3](P126)“釐”即“福”义。“祠厘”用其引申义,意指通过祭祀求福,语源于《明史·徐阶传》:“寇由墙子岭入,直趋通州。帝方祠釐,兵部尚书杨博不敢奏,谋之阶,檄宣府总兵官马芳、宣大总督江东入援。芳兵先至,阶请亟赏之,又请重东权,俾统诸道兵。寇从通掠香河,寇从通掠香河,阶请亟备顺义,而以奇兵邀之古北口。寇趋顺义,不得入,乃走古北口。其后军遇参将郭琥伏而败,颇得其所掠人畜辎重。始帝怒博不早闻与总督杨选之任寇入也,欲罪之未发。阶言:‘博虽以祠釐禁不敢闻,而二镇兵皆其所先檄。若选则非尾寇,乃送之出境耳。’”[4](P5635)言嘉靖帝祭神求福未毕,兵部尚书杨博未敢奏虏骑来犯之事。
(三)转火
按:“转火”,谓宗祠经过大修缮后举行的隆重祭典。若祠堂或庙宇年久失修需进行修缮,绝不可中止祭祀,应另设坛所迎请神位移驾,先使祖宗的魂魄得以安身并继续享用子孙的奉祀,方可修缮祠宇。修缮完成后将神位请回时举行的隆重祭典曰“转火”,亦可将移请与请回祖宗神位分称“出火”和“归火”。“转”字,《说文》云:“转,运也。从车专声。”[2](P302)此处用其本义,谓转移。“火”,《说文》云:“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2](P207)“火”本义为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与焰,用于祭祀可与“香”字连用构成“香火”一词,指供奉神佛之事或神佛之所,此处之“火”当特指祖宗神位。“转火”字面意义谓转移祖宗神位,而实际意义远大于其字面意义,意指宗祠修复完成后重新恭请先人登位、合族祭拜的祭庆大典。祠堂“转火”体现出崇先报本、敬念祖先的精神信仰,整个仪式庄严肃穆,仪式结束后,族人还须把祠堂里“转火”的火种带回家继续供奉,为的是永续祖宗之福。检《汉语大词典》,未见“转”字下有此词目,当补之。此外,客家人亦谓“迁居”为“转火”,通常指从旧屋迁到新屋烛火旺起的整个过程,此乃“转火”另一义。
(四)俎豆
功炳乾坤宗支派衍万代子孙推望族,德昭日月环宇散居千秋俎豆荐馨香。(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杨氏宗祠祠联)
百代衣冠泒演莆兰馨俎豆;四时青紫文辉皇凤映阶庭。(广东省潮州市凤塘乡陈氏家庙祠联)
水源深,江夏颖川光俎豆;土德旺,石公山谷荐馨香。(四川省三台县黄氏宗祠族用联)
龙正脉真谯国源流昭焕彩,水秀山清八甲俎豆永光辉。(福建省宁化县曹坊曹氏宗祠祠联)
(五)烝尝
按:“烝尝”乃近义连文,“祭品”义。如前文所述,“烝”与“尝”皆为祭名,后世因以“烝尝”泛指祭祀,亦写作“蒸尝”。浙江省天台县张氏宗祠祠联云:“报国精忠,赫赫英灵光俎豆;传家至孝,绵绵世德衍蒸尝。”此联之“蒸尝”即指祭祀之事。因祭品是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故“烝尝”由“祭祀”直接引申出“祭品”义,然此义使用频率较低,故不被重视,检《汉语大词典》,未见“烝尝”之“祭品”义。
祠堂中保留的书面材料主要有祝文、祠记、祠联等,作为适应封建社会祀典制度需要而产生的应用文体,其语多用文言词汇,口语词汇极其稀少,其中多数词汇如今鲜有再用,成为现代人疏解其意旨的梗塞所在。今选择其中部分文言词,例释如下:
(一)恭维
《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祭文》云:“恭维列祖,发自炎黄;中原望族,世代书香。”
按:“恭维”,当为谦词,褒义,犹“恭敬地揣度。”“恭”,《说文》云:“恭,肃也。从心共声。”[2](P218)本义为恭敬,此处用其本义。“维”,亦作“惟”,犹言思量。李德裕《赐黠戛斯书》云:“每欲思维先恩好意,不更疑惑,便是明诚。”[6]其中“思维”即“思量”,乃同义复文。“维”字前加修饰成分“恭”,重在突出动作行为“思”之谦恭。现代汉语中的“恭维”则用于贬义,指出于讨好目的称赞、颂扬他人,该词古今词义差别较大。《汉语大词典》“恭维”词目下注:“对上的谦词。一般用于行文之始。”此说甚当,然《汉语大词典》只释其性质及用法,未注其含义,当补之。
(二)葵忱
福建省三明市永定县天后宫楹联云:“巾帼有英灵,护国庇民,历代褒封光梓里;裙钗多浩气,降魔荡寇,普天瞻仰切葵忱。”
按:“葵忱”犹言“葵藿倾阳”,谓对先祖的景仰向往犹如葵花瞻仰太阳一般虔诚、真切。葵属菊科,品种繁多,多向日而倾。《说文》:“忱,诚也,从心冘声。《诗》曰:‘天命匪忱。’”[2](P218)“忱”本义为“真诚”,用作名词可指真诚的情意。此联赞妈祖浩然正气之举,言人们对其怀有崇高的敬意。姓氏宗祠七言通用对联“聪听祖考之懿德;惟籍葵忱修俎豆”之“葵忱”亦用以表达对祖先深切的向往与追思之情。《汉语大词典》收有近义的“葵心”、“葵倾”,“葵忱”却未见收录,当补之。
(三)淹治
施姓宗祠通用联:“论异同于石渠,五经淹治;求道学于东鲁,一贯精通。”
按:“淹治”,谓“广博攻读,深入研究”。“淹”,“精深渊博”义。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云:“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7](P276)意指无所不通之人以不求仕进为贵。“治”,“攻读钻研”义。《资治通鉴·汉纪》云:“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8](P2104)谓孙权劝说吕蒙遍观群书,而非攻读钻研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汉语大词典》未能收录“淹治”一词,当补。
(四)涵茹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城关豫章贤祠柱联:“严毅力行涵茹今古,澄心默坐体察人天。”
按:“涵茹”,犹言“含辛茹苦”。“涵”,“包容、宽容”义。《诗经·小雅·巧言》云:“乱之初生,僭始既涵。”[1](P248)“涵”即“容”义,言周王信谗拒谏,导致暴乱横生,谗言开始既经包容。“茹”,本义指“吃”,《方言》:“茹,食也。吴越之间,凡贪饮食者谓之茹。”[9](P449)引申之有“忍受”义,此处用其引申义。检《汉语大词典》,“茹”字条目下收有四字成语“茹苦含辛”,“涵茹”则漏收,应补之。
(五)覃敷
福建省将乐县崇圣祠祝文:“凡声教所覃敷,率循源而溯本,宜肃明禋之典,用伸守土之忱。”
按:“覃敷”,指“广为传布”,言声威教化或恩泽广布,其教义已深入民心;“覃”、“敷”皆为“传布”义,二者连类并称。“覃敷”之为词,亦常见,多用于碑记。《郡守峨嵌峰李公去思碑记》:“固未有期月之间,而能使治化覃敷,循声懋著,如我郡守峨峰李公者也。”《甘肃开府少司马侯公纪功碑》:“诸将军大夫相与勒石纪功以示来远,乃次第其事而系之辞曰:‘维天降佑,皇缵鸿烈,声教覃敷,薄海有截。’”
祠堂文献的内容取向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世系、名字、籍贯、郡望、生辰年月、治绩德行等方面的内容。表达某一方面的内容时,一般有固定的句式,而同一句式所选用的词语,意义基本相同或相近。这些近义词浑言无异,析言有别,故择而释之。
(一)祠堂、家庙
按:祠堂与家庙总体而言是属于同一个概念的词汇,都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名称,同属祖先崇拜的产物。宗族在人口及势力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纷纷设立祠堂崇宗祭祖。除了为慎终追远外,也为敦宗睦族,图谋宗族的进一步发展。家庙基本上可视为对祠堂的另一种说法,亦作祭祀祖先之用,内部陈设与祠堂并无二异。然祠堂规模较大,祭祀对象通常会追溯至创姓始祖,而家庙规模较小,祭祀对象往往只追溯到开基祖。再者,祠堂并不一定属宗族所有,功德无量者同样会受到百姓的奉祀,而家庙则专属于某一家族。
(二)簪缨、衣冠
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之一。“簪缨”、“衣冠”皆是以服饰名称代指“为官”,然词义有细微差别。“簪”和“缨”都是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用以固定发髻或连接冠发,后世因以指为官或为官之人,且高官显贵。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曹坊根竹徐氏宗祠祠联云:“原溯南州奕叶簪缨宏祖泽,枝分白鹭千秋俎豆报宗功。”言徐氏族人累世为官、声名显赫。“衣冠”,即“衣和冠”,古代统治阶级中士以上者戴冠,后世因以“衣冠”指士以上的服装,亦代称士大夫、官吏。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童氏墓祠记》云:“宋开禧始家连城,衣冠繁盛,庙祀久矣。”此谓童氏自宋开禧年间落户于连城,为衣冠望族。由是观之,“簪缨”、“衣冠”虽俱指“为官”,然在为官等级上,有高低之分。
(三)昭、穆
按:“昭穆”谓宗庙或墓地排列祖先牌位的次序。始祖居中,以下按父子辈分递为昭穆,左昭右穆。第二、四、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第三、五、七世位于右方,称“穆”。昭穆制度是区分族内长幼尊卑、亲疏关系的重要依据。连城县《城南董氏宗祠记》曰:“右俨后土,答地脉也;登拜有等,序昭穆也。”
概言之,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祀,由于祀主的生平事迹、身份地位各不相同,所以祠堂用语较为博杂,且多为古人所做,亦或是后人模仿其体制及风格所做,现代人读来常感晦涩难懂。然而其中意蕴丰赡的祭祀用语、文言词汇以及近义词组,无不彰显出祠堂文化的深邃魅力,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语言学意义,有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
[1]诗经[M].司徒博文,编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论语[M].臧知非,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6]董诰.全唐文:卷七百.[EB/OL].[2012-10-20].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17045.html.
[7]夏明钊.嵇康集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8]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9]钱绎.方言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An Interpretation on Terminology Characteristic of Ancestral Temples
AN Chun-yan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China)
Ancestral temples not only contain profound historical connotation,and also bear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In the modern society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some efforts have been devoted to the inheritance and salvage of the ancestral temple culture,but some ancestral temples have been declining because of inefficient protection.By interpretation of sacrifice words,classical Chinese and synonymous phrases seen in ancestral temples,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lexical culture of ancestral temples is rich and profound,shows the deep fascination of the ancestral temple culture.The study of terminology characteristic of ancestral temples is helpful for us to learn about the ancestral temple culture.Besides, it is also useful to remedy the missing entries and definitions in dictionaries.
ancestral temple;sacrifice;characteristic terminology
H131
A
1673-4343(2013)01-0042-04
2012-11-02
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B11274S);三明学院科研基金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201007/Q)
安春燕,女,山东肥城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