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纲,张应中,刘喻娟,张祥宇,陈清凤,蔡 坚,李永泉,李远平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520)
油茶属山茶科Theacease山茶属CamelliaL.多年生常绿乔木,是虫媒异花授粉树种,为双子叶植物。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Abel.又名油茶、中果油茶,是我国目前主栽的油茶品种,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栽培植物,其种子含油量在30%以上,茶油可供食用和医疗及工业之用[1]。广宁红花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Chi.又名红花油茶、南山茶,分布于广东和广西南部的局部地区。它的特点是树体高大,树形、花、果美观,既是育种的材料,又是庭院绿化观赏树种,还是防火树种,而且含油率高。高州油茶Camellia gauchowensisChang又名越南油茶,树形高大,枝叶茂密,寿命长,其单株产量高,果实出籽率和含油率也较高,是山茶属中一个较优良的物种[2],但大小年现象明显。就油茶生产而言,当气候和品种确定以后,合理施肥是实现油茶生产现代化,保证高产、稳产、优质、低耗和防止环境污染的极其重要的措施,因此,施肥技术在油茶栽培管理总体措施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关于油茶不同时期营养吸收分配[3-6]和施肥处理对油茶光合作用[7]、生长状况[8-13]、林地土壤状况[14]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低产林改造[15]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对广东省内油茶施肥技术的研究报道却较少。为此,文中采用平衡施肥方法,对广东省常见的普通油茶、高州油茶和广宁红花油茶进行了大田施肥试验,并测量了其生长指标和叶片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平衡施肥对这3种油茶生长的影响情况,旨在筛选和验证广东省内不同产地油茶的专用肥配方,为油茶合理施肥及制定集约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林主要为2~3 a生的油茶幼林,品种包括普通油茶、高州油茶和广宁红花油茶。
在广东多地设置了试验大田。试验地点及其概况分别如下。
河源市龙川县(24°10′N、115°29′E)铁场镇梓江村,年平均气温21.0 ℃,年降雨量1 693.3 mm,年日照时数1 703.5 h,无霜期320 d。该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呈温和、雨量充足、夏长冬短、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季风明显等特点。
连平县(24°6′N、114°14′E)岩镇山池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冬长而春秋短,光照条件良好,年均日照总时数为1 659.8 h,占年可照时数的38%,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平均降水量为1 779.7 mm,降水季节明显。
东源县(23.82°N、114.77°E)丰稔镇,气温高、湿度大,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20.7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无霜期335~345 d,年积温约77 700 ℃,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1 567~2 142.6 mm,降雨主要集中在4~6月。
梅州市(24.28°N、116.05°E)梅县,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3 ℃,阳光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1 874.2 h,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 528.5 mm,雨热同季,干冷同期,年均相对湿度78%,年均无霜期306 d。
五华县(23.93°N、115.77°E)潭下镇、横陂镇,年均温20 ℃,年均降水量1 500 mm。
兴宁市(24.15°N、115.73°E)叶塘镇、大坪镇,年平均气温20.4 ℃,年均降雨量1 540.3 mm,夏季降雨最多,占年降雨总量的41.5%,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 009.8 h。
韶关市始兴县马市镇(24.95°N、114.07°E),年平均气温19.6 ℃,一般无霜期296 d,年降雨量1 825 mm,降雨多集中于4~6月。
云浮市云安县高村镇(23.08°N、112.0°E)清水东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21.5 ℃,最高气温达36 ℃,最低气温6 ℃,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 610 mm。
所有试验均设计为5个处理:处理Ⅰ为习惯施肥处理(对照1),即施肥量为油茶林地养分调查所得出的当地习惯施肥量,肥料分春肥、夏肥和冬肥3次平均施用;处理Ⅱ为另一种习惯施肥处理(对照2),即施用的肥料为当地市场上出售的油茶专用肥或油茶种植户习惯施用的专用肥,全年肥料用量为1~2 kg/株,肥料分春肥、夏肥和冬肥3 次平均施用;处理Ⅲ为推荐的施肥配方,全部用化肥,施肥量视当地情况而定,除N、P、K肥外,根据实际情况配合施用Ca、Mg、Zn、B、Fe等肥料中的一种或多种,钙肥(石灰)和镁肥在施冬肥时一次性施用,所有微量元素肥料在施春肥和夏肥时分2次平均施用;处理Ⅳ的肥料种类和肥料用量与处理Ⅲ的相同,但施肥方法不同,即氮、磷、钾肥分春肥、夏肥和冬肥3次施用,氮肥3次施用的比例分别为20%、50%和30%,磷肥3 次施用的比例分别为40%、40%和20%,钾肥3次施用的比例分别为30%、40%和30%,中微量元素养分的施用量同处理Ⅲ;处理Ⅴ为有机无机复合营养专用肥,其施肥总量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量同处理Ⅲ和Ⅳ,氮、磷、钾肥在3个施肥时期的施用比例同处理Ⅳ,不同的是,在施冬肥和夏肥时各施用2 kg/株的饼肥。
1.3.1 普通油茶配方施肥处理
梅县试验点的油茶密度为1 605株/hm2,各处理所用肥料种类和施肥量分别如下:处理Ⅰ的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0.4、0.1、0.1 kg/株;处理Ⅱ,含量分别为15%、10%、8%的专用肥施用量依次为0.3、0.1、0.2 kg/株; 处理Ⅲ、Ⅳ、Ⅴ的N、P2O5和K2O用量分别为0.5、0.4、0.3 kg/株,并分别增施ZnSO4•H2O 20 g/株、硼砂15 g/株、鳌合铁肥50 g/株。
龙川试验点的油茶密度为1 605株/hm2,各处理所用肥料种类和施肥量分别如下:处理Ⅰ的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0.4、0.1、0.1 kg/株;处理Ⅱ,含量分别为15%、10%、8%的专用肥施用量依次为0.3、0.1、0.22 kg/株;处理Ⅲ、Ⅳ、Ⅴ的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0.5、0.3、0.4 kg/株,并分别增施了MgSO40.25 kg/株、ZnSO4•H2O 20 g/株、硼砂15 g/株、鳌合铁肥60 g/株。
1.3.2 高州油茶配方施肥处理
连平试验点的油茶密度为1 665株/hm2,各处理所用肥料种类和施肥量分别如下:处理Ⅰ的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0.4、0.08、0.08 kg/株;处理Ⅱ,含量分别为15%、10%、8%的专用肥施用量依次为0.3、0.1、0.2 kg/株;处理Ⅲ、Ⅳ、Ⅴ的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0.5、0.4、0.3 kg/株,并分别增施了熟石灰0.75 kg/株、MgSO40.4 kg/株、ZnSO4•H2O 20 g/株、硼砂 10 g/株。
1.3.3 广宁红花油茶配方施肥处理
连平试验点的油茶密度为1665株/hm2,各处理所用肥料种类和施肥量分别如下:处理Ⅰ的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0.4、0.1、0.1 kg/株;处理Ⅱ,含量分别为15%、10%、8%的专用肥施用量依次为0.3、0.1、0.2 kg/株;处理Ⅲ、Ⅳ、Ⅴ的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0.5、0.4、0.3 kg/株,并分别增施了熟石灰0.75 kg/株、MgSO40.4 kg/株、ZnSO4•H2O 20 g/株、硼砂 15 g/株。
试验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试验林进行取样调查,对标准地进行每木调查。
对整个油茶林地进行全方位踏查,标准地的选择具有代表性,不能跨越河流、道路,远离林缘。标准地规格采用20 m×20 m,使用罗盘仪测角,用测绳量距离。闭合差不超过总边长的1/200,在标准地四角埋设标桩,标明标准地编号。
以测绳测量出的长度是斜坡长度,应根据不同坡度对测量长度进行校正。利用余弦定理按下列公式可计算出每绳需增加的测量长度:
上式中:L’为同一坡度每绳需增加的测量长度(m),L为同一坡度测绳长度(m),cosα为坡度的余弦值。
1.4.1 树木生长状况的观测
普通油茶和高州油茶每个试验点随机抽取50棵生长均匀健康的植株,广宁红花油茶随机抽取30棵生长均匀健康的植株,进行生长状况的观测,测定每株的树高、地径、冠高、冠形、分枝数、枝下高等指标值。
1.4.2 叶片指标的测定
普通油茶和高州油茶每个试验点随机抽取50棵生长均匀健康的植株,每株摘取能代表整个树木生长状况的叶片15 片,广宁红花油茶随机抽取30 棵生长均匀而健康的植株,每株摘取叶片10片。以扫描法观测叶片:用Microtek ScanMaker 9700XL获取根系图像,运用万深LA-S植物根系分析系统和万深LA-S叶面分析系统对幼苗根系和叶片进行处理。
2.1.1 不同平衡施肥处理对广宁红花油茶生长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下广宁红花油茶的树高、地径、冠高和冠幅的变化情况如图1与图2所示。不同处理下广宁红花油茶生长量均值及其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图1 不同施肥处理下广宁红花油茶树树高与地径的变化情况Fig.1 Changes of height and ground diameter of Camellia semiserrata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图2 不同施肥处理下广宁红花油茶树冠高与冠幅的变化情况Fig.2 Changes of crown height and crown width of Camellia semiserrata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由表1可知,5 个处理间广宁红花油茶幼树的树高差异显著(P<0.05)。由图1可知,在广宁红花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广宁红花油茶幼树的树高生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油茶幼树的树高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递增趋势,且变化幅度较大。处理Ⅴ效果最好,为1.65 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Ⅵ的1.83、1.53、1.42、1.27倍。
由表1可知,5 个处理间广宁红花油茶幼树的地径差异不显著(P>0.05)。由图1可知,在广宁红花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广宁红花油茶幼树的地径有一定的影响,油茶幼树的地径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递增趋势,处理Ⅰ至处理Ⅲ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缓,而处理Ⅲ至处理Ⅴ的变化幅度却较大。处理Ⅴ的效果最好,为3.18 c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Ⅵ的1.50、1.35、1.31、1.16倍。
表1 不同施肥处理下广宁红花油茶生长量均值及其方差分析结果†Table 1 Mean values and variance analysis of increment of Camellia semiserrata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由表1可知,5 个处理间广宁红花油茶幼树的冠高差异显著(P<0.05)。由图2可知,在广宁红花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广宁红花油茶幼树的冠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油茶幼树的冠高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递增趋势,几乎呈线性增长,其变化趋势与树高的变化趋势相似。处理Ⅴ的效果最好,为1.38 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Ⅵ的1.79、1.47、1.37、1.19倍。
由表1可知,5 个处理间广宁红花油茶幼树的冠幅差异显著(P<0.05)。由图2可知,在广宁红花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广宁红花油茶幼树的冠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油茶幼树的地径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处理Ⅵ的冠幅小于处理Ⅲ,这可能由其他原因造成。处理Ⅴ的效果最好,为0.83 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Ⅵ的1.73、1.51、1.30、1.32倍。
2.2.1 不同平衡施肥处理对普通油茶生长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下普通油茶生长量均值及其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不同处理下梅县普通油茶的树高、地径、冠高和冠幅的变化情况分别如图3与图4所示,不同处理下龙川普通油茶的树高、地径、冠高和冠幅的变化情况分别如图5与图6所示。
表2 不同施肥处理下普通油茶生长量均值及其方差分析结果Table 2 Mean values and variance analysis of incre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由表2可知,在梅县试验点,5 个处理间普通油茶幼树树高差异显著(P<0.05)。由图3可知,在普通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普通油茶幼树的树高生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油茶幼树的树高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递增的变化趋势,几乎呈线性增长。处理Ⅴ的效果最好,为0.82 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Ⅴ、Ⅵ的1.91、1.55、1.39、1.24倍。在龙川试验点,5 个处理间普通油茶幼树树高差异显著(P<0.05)。由图5可知,在普通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普通油茶幼树的树高生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油茶幼树的树高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递增的变化趋势,几乎呈线性增长趋势。处理Ⅴ的效果最好,为1.39 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Ⅴ、Ⅵ的2.32、1.67、1.35、1.14倍。
由表2可知,在梅县试验点,5 个处理间普通油茶幼树地径差异显著(P<0.05)。由图3可知,在普通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普通油茶幼树的地径产生了较大影响,油茶幼树的地径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递增趋势,增长速度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处理Ⅴ的效果最好,为1.45 c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Ⅴ、Ⅵ的5.37、3.92、2.34、1.73倍。在龙川试验点,5 个处理间普通油茶幼树地径差异不显著(P>0.05)。由图5可知,在普通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普通油茶幼树的地径产生的影响不大,油茶幼树的地径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先减小再稳步上升的变化趋势。处理Ⅴ的效果最好,为2.73 c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Ⅴ、Ⅵ的1.48、1.69、1.39、1.21倍。
图3 不同施肥处理下梅县普通油茶树树高与地径的变化情况Fig.3 Changes of height and ground diameter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Mei County
图4 不同施肥处理下梅县普通油茶树冠高与冠幅的变化情况Fig.4 Changes of crown height and crown width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Mei County
图5 不同施肥处理下龙川普通油茶树树高与地径的变化情况Fig.5 Changes of height and ground diameter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Longchuan
图6 不同施肥处理下龙川普通油茶树冠高与冠幅的变化情况Fig.6 Changes of crown height and crown width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Longchuan
由表2可知,在梅县试验点,5 个处理间普通油茶幼树冠高差异显著(P<0.05)。由图4可知,在普通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普通油茶幼树的冠高产生了较大影响,油茶幼树的冠高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递增的变化趋势,几乎呈线性增长趋势,与树高的递增趋势相近。处理Ⅴ的效果最好,为0.73 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Ⅴ、Ⅵ的2.35、1.74、1.49、1.30倍。在龙川试验点,5 个处理间普通油茶幼树冠高差异显著(P<0.05)。由图6可知,在普通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普通油茶幼树的冠高生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油茶幼树的冠高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递增的变化趋势,几乎呈线性增长趋势,与树高递增趋势相近。处理Ⅴ的效果最好,为1.31 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Ⅴ、Ⅵ的2.52、1.77、1.41、1.17倍。
由表2可知,在梅县试验点,5 个处理间普通油茶幼树冠幅差异显著(P<0.05)。由图4可知,在普通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普通油茶幼树的冠幅产生了较大影响,油茶幼树的冠幅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递增的变化趋势,几乎呈线性增长趋势。处理Ⅴ的平均冠幅最大,达到0.39 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Ⅴ、Ⅵ的2.17、2.05、1.95、1.50倍。在龙川试验点,5 个处理间普通油茶幼树树高差异显著(P<0.05)。由图6可知,在普通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普通油茶幼树的冠幅生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油茶幼树的冠幅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递增的变化趋势,几乎呈线性增长趋势。处理Ⅴ的平均冠幅最大,达到0.69 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Ⅴ、Ⅵ的1.86、1.53、1.33、1.10倍。
2.2.2 不同平衡施肥处理对普通油茶叶片生长的影响
不同处理下梅息普通油茶叶片各生长指标均值及其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不同处理下梅县普通油茶叶片面积、叶片周长的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不同处理下梅县普通油茶叶片长与宽的变化情况如图8所示,不同处理下梅县普通油茶叶片长宽比的变化情况如图9所示。
由表3可知,在梅县试验点,5 个处理间普通油茶幼树叶片面积差异显著(P<0.05)。由图7可知,在普通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普通油茶幼树的叶片面积产生了较大影响,油茶幼树的叶片面积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递增趋势,增长速度开始比较均匀然后加快。处理Ⅴ的效果最好,为1 257.69 mm2,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Ⅴ、Ⅵ的1.96、1.69、1.47、1.29倍。
表3 不同施肥处理下梅县普通油茶叶片各生长指标均值及其方差分析结果Table 3 Mean values and variance analysis of growth indexes of Camellia oleifera leaves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Mei County
图7 不同施肥处理下梅县普通油茶叶片面积与周长的变化情况Fig.7 Changes of leaf area and perimeter of Camelliaoleifera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Mei County
图8 不同施肥处理下梅县普通油茶叶片长与宽的变化情况Fig.8 Changes of leaf length and width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Mei County
图9 不同处理下梅县普通油茶叶片长宽比的变化情况Fig.9 Changes of length-width ratio of Camellia oleifera leaf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Mei County
由表3可知,在梅县试验点,5 个处理间普通油茶幼树叶片周长差异显著(P<0.05)。由图7可知,在普通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普通油茶幼树的叶片周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油茶幼树的叶片周长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递增趋势,增长幅度较均匀。处理Ⅴ效果最好,为178.77 m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Ⅴ、Ⅵ的1.30、1.22、1.13、1.09 倍。
由表3可知,在梅县试验点,5 个处理间普通油茶幼树叶片长、宽的差异显著(P<0.05)。由图8可知,在普通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普通油茶幼树的叶片长、宽产生了较大影响,普通油茶幼树的叶片长、宽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递增趋势,增长幅度较均匀。油茶幼树叶片长处理Ⅴ效果最好,为63.77 m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Ⅴ、Ⅵ的1.21、1.15、1.10、1.06倍。油茶幼树叶片宽处理Ⅴ效果最好,为32.05 m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Ⅴ、Ⅵ的1.53、1.39、1.26、1.15倍。
由表3可知,在梅县试验点,5 个处理间普通油茶幼树叶片平均长宽比差异显著(P<0.05)。由图9可知,在普通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下普通油茶幼树的叶片长宽比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不同处理肥料的施入对普通油茶幼苗叶片的长与宽的影响基本一致。
不同处理对高州油茶生长量的影响情况如表4所示,不同处理下高州油茶的树高、地径、冠高和冠幅的变化情况如图10与图11所示。
由表4可知,5 个处理间高州油茶幼树树高差异显著(P<0.05)。由图10可知,在高州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高州油茶幼树的树高生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油茶幼树的树高从处理Ⅰ到处理Ⅴ逐步递增,几乎呈线性增长趋势。处理Ⅴ的效果最好,为1.77 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Ⅵ的1.55、1.36、1.25、1.13倍。
由表4可知,5 个处理间高州油茶幼树地径差异显著(P<0.05)。由图10可知,在高州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高州油茶幼树的地径产生了较大影响,油茶幼树的地径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处理I的地径大于处理Ⅱ和处理Ⅲ,与预期结果略有出入,可能由其他原因造成。处理Ⅴ的效果最好,为4.37 c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Ⅵ的1.31、1.42、1.37、1.17倍。
由表4可知,5 个处理间高州油茶幼树冠高差异显著(P<0.05)。由图11可知,在高州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高州油茶幼树的冠高产生了较大影响,油茶幼树的冠高从处理Ⅰ到处理Ⅴ呈现递增趋势,几乎呈线性增长趋势,其变化趋势与树高的变化趋势相似。处理Ⅴ的效果最好,为1.51 m,分别是处理Ⅰ、Ⅱ、Ⅲ、Ⅵ的1.51、1.35、1.22、1.14倍。
由表4可知,5 个处理间高州油茶幼树冠幅差异不显著(P>0.05)。由图11可知,在高州油茶幼树的早期施肥中,不同处理对高州油茶幼树的冠幅的影响不大,油茶幼树的冠幅从处理Ⅰ到处理Ⅴ的变化趋势较平缓,差异较小。处理Ⅰ、Ⅵ、Ⅴ的效果较好且冠幅较为接近,其平均冠幅分别为1.25、1.31、1.27 m。
表4 不同施肥处理下高州油茶生长量均值及其方差分析结果Table 4 Mean values and variance analysis of increment of Camellia gauchowensis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图10 不同施肥处理下高州油茶树树高与地径的变化情况Fig.10 Changes of height and ground diameter of Camellia gauchowensis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图11 不同施肥处理下高州油茶树冠高与冠幅的变化情况Fig.11 Changes of crown height and crown width of Camellia gauchowensis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1)本试验采用不同施肥方案在大田中分别处理广宁红花油茶、普通油茶和高州油茶的幼树,并测定了其树高、地径、冠高、冠幅以及叶片面积、叶片周长、叶片长和宽等指标值。结果表明,几乎在所有试验中,处理Ⅲ、Ⅳ、Ⅴ的广宁红花油茶、普通油茶和高州油茶3个树种的各项生长指标均比处理Ⅰ、Ⅱ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说明本次试验选用的配方是合适的。
2)本试验中处理Ⅳ的广宁红花油茶、普通油茶和高州油茶3个树种的生长指标比处理Ⅲ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处理Ⅳ和处理Ⅲ的配比和施用量基本相同,但施肥方法不同,处理Ⅳ为按照广宁红花油茶、普通油茶和高州油茶生长对养分的需求规律多次施入。这一结果说明,广东省油茶施肥应按其生长规律多次施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在5个施肥处理的影响下,广宁红花油茶、普通油茶和高州油茶3个树种的增产效果均以处理Ⅴ的为最好,与习惯施肥相比,广宁红花油茶增产均在50%以上,最高达175%;普通油茶增产均在49%以上,最高达444%;高州油茶增产均在23%以上,最高达86%。处理Ⅴ与处理Ⅲ和处理Ⅳ比较,处理Ⅴ施入了有机肥。这说明,广东省有油茶平衡施肥配方应该是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大中微量元素养分相配合的复合营养配方,其施用方法应按照油茶生长对养分的需求规律分次施用。
参考文献:
[1]陈永忠.油茶优良种质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60.
[2]庄瑞林.中国油茶(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67-72.
[3]曹继钊,王会利,唐 健,等.油茶幼林营养元素吸收及其分配特征[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6):802-805.
[4]姜志娜,谭晓风,袁 军,等.油茶果实和叶片中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 32(5):42-45.
[5]曹继钊,唐 健,何应会,等.油茶苗期不同器官对各营养元素的吸收及养分间分配规律[J].经济林研究,2012,30(4):32-35.
[6]曹永庆,任华东,林 萍,等.油茶树体对氮磷钾元素年吸收和积累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2,25(4):442-448.
[7]赵中华,郭晓敏,李发凯,等.不同处理对油茶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2007,29(4):576-581
[8]陈隆升,陈永忠,罗 健,等.不同处理对油茶容器苗生长的影响[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3,33(2):20-23.
[9]申 巍,杨水平,姚小华,等.施肥对油茶生长和结实特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2):239-242.
[10]李金柱,江雄波,邓先珍,等.施肥对油茶生长结实特性影响研究初报[J].湖北林业科学,2011(4):17-19,34.
[11]陈永忠,彭邵锋,王湘南,等.油茶高产栽培系列技术研究——配方施肥试验[J].林业科学研究,2007,20(5):650-655.
[12]李 洁,皮 兵,袁 巍,等.湖南不同土壤类型盛果期油茶测土施肥配方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9):19-23,33.
[13]李 青,胡冬南,张 慧,等.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春梢生长和果形指数及果实产量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 2012, 30(4):36-40.
[14]王玉娟,龚 春,幸伟年,等.不同处理对油茶幼林林地土壤状况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10):63-68.
[15]杨开保,黄佳聪,辛成莲,等.腾冲红花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技术[J].林业调查规划,2012,37(1):46-49.